新時代新重慶的美麗“楓”景——重慶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綜述
新時代“楓橋經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社會治理領域的生動實踐,也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拓展了豐富路徑。

新時代新重慶的美麗“楓”景——重慶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綜述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2023-12-11

記者 周尤 何春陽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傳奇故事講了一甲子,歷久彌新。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縣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

回顧歷史,“楓橋經驗”從“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從一隅到全局,跨越60年的“楓橋經驗”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新時代“楓橋經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社會治理領域的生動實踐,也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拓展了豐富路徑。

進入新時代,重慶不斷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用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黨建統領完善“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書寫了一個個基層治理的鮮活故事,架起了一座座溝通黨心民心的連心橋。

黨建統領完善“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

60年來,“楓橋經驗”之所以歷久彌新、充滿活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把黨的領導貫穿到了基層全過程、各方面。重慶牢固樹立“問題發現靠黨建、問題發生查黨建、問題解決看黨建”理念,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對基層各項工作的統一領導,切實把黨的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實則非常考驗各級黨組織的“綜合能力”。

近年來,重慶市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和協調各方的作用,持續放大黨建統領“協調各方政治優勢,強化力量資源整合”的優勢,把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拓延至基層治理每個末梢,以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保障基層治理、引領基層治理。同時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全覆蓋組建網格黨組織,把黨組織拓展到最小治理單元。健全“網格吹哨、部門報到”問題閉環解決機制,推動在職黨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人員下沉社區網格開展服務。

為真正把“楓橋經驗”落實到基層治理末梢,重慶結合自身實際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法,依托黨建統領完善“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數字化新動能。

“141”基層智治體系,即建設“1個鄉鎮基層社會治理指揮中心”+“黨建工作體系、經濟生態體系、平安法治體系、公共服務體系”4個板塊+“1套網格”,從而形成“中心統籌、平臺運行、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大統籌、大板塊、大服務基層治理新格局。

重慶選取16個鎮街進行首批試點,江北區鐵山坪街道便是其中之一。如今在鐵山坪街道,“一張網”覆蓋轄區44個基礎網格、3個農村網格和3個專屬網格,有利于在網格內全面開展摸排和化解矛盾。

榮昌區廣順街道推進“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按照“穩進增效、除險清患、改革求變、惠民有感”工作導向,打通了黨建統領網格治理“最后一公里”;走進九龍坡區二郎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正中的可視化大屏上,實時顯示著“黨的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服務”“平安法治”“多跨事項”等板塊的數據和工作情況……

一系列試點探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全市村居調委會調解案件數由2018年的79%下降至2022年的51.4%,“楓橋經驗”在重慶繪出了平安建設領域的美麗“楓”景。

開展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重慶實踐

“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是“楓橋經驗”始終如一的目標導向。為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重慶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廣泛發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在沙坪壩區回龍壩鎮聚龍城社區,一間“和順茶館”成為當地老百姓的“打卡地”,這里不僅可以喝茶聊天,還有政策宣講,可以調解矛盾糾紛、咨詢相關法律。江津區鼎山街道探索出公事、共事、家事“三事分流”工作法,搭建起網格鄰里會等協商議事平臺,居民自己開會調解矛盾糾紛已成常態。黔江區針對醫患糾紛“處置慢、調處難、易激化”三大難題,創新醫患糾紛“1234”工作法,引入律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力量參與調解,已成功化解醫患糾紛472件,有針對性地向醫療機構提出整改建議50條……

盡管“楓橋經驗”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核心是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切實把群眾工作的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戶。如今,在重慶各地,認真傾聽群眾聲音,積極發動群眾力量,群眾在社會治理實踐中發揮聰明才智的范例比比皆是。

南川區西城街道、豐都縣興龍鎮等地充分調動老黨員、老干部、鄉賢名人等力量,依托其威信高、鄉情熟、知民意的優勢,主動對基層矛盾、鄰里糾紛開展調解,讓更多居民群眾打開“話匣”直面矛盾,解決紛爭。江北區的“老馬”馬善祥不僅數十年如一日戰斗在矛盾糾紛化解一線,還將機關干部、社區群眾培養成“千軍萬馬”,帶動47個“老馬工作室”、126個“小馬工作站”和4000多名黨員群眾一起“萬馬奔騰”。重慶高新區金鳳鎮,扎根基層30余載的楊永根善做群眾工作。近7年來,他走訪群眾5萬余人次,收集意見建議4500余條,處置矛盾糾紛2000余件次,協調兌現民工工資、工傷亡賠償事項金額累計超2.5億元……如今,當地已建立起了一支人數上千的“老楊群工”隊伍。

以數字化賦能重慶基層社會治理

重慶是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直轄市,城鄉區域差異較大、協調發展任務繁重,要實現民之安樂,必須準確把握基本市情,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土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之路。

面對復雜的形勢,重慶政法系統站在歷史與現實相貫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度,以數字賦能基層治理為動力引擎,與時俱進推動基層治理理念、方式、機制、手段創新,不斷激發基層“智治”活力。

廣場壩壩舞、夜市攤販、違法施工等噪聲擾民,是群眾常常遇到的、反映強烈的基層治理難題,極易引發矛盾糾紛。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問題導向,創新研發“治噪者—AI融盒”噪聲監測治理系統,實現了對各類噪聲的智能監測、實時預警、精準干預、科學處置等“全鏈條”閉環管理,遠程將噪聲糾紛化解于“無聲”“無形”。

為支持偏遠地區群眾智能訴訟、多元解紛、執行指揮、遠程接訪等多種需求,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發推出的“車載便民法庭”,如今可開到重慶各地鄉村,在社區集鎮中開展巡回審判,現場定分止爭,回應群眾的多元司法需求,從源頭化解矛盾,在深化訴源治理和助力社會治理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

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重慶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廣泛運用于基層社會治理中,更好實現了對矛盾糾紛形勢的綜合研判、對苗頭性問題的預測預警——

開州區漢豐街道開發的一體化治理智治平臺,接入公安、市場監管、森林防火等重點場所視頻監控118個,實現了“定點監控、滾動巡視、風險感知、分屏顯示、多源調用”,能夠通過分析重點信息,提前預警和精準識別各類社會矛盾;石柱縣依托自主創新研發的“平安鄉村·智惠農家”防控系統,探索形成了“智能化防控+貴和工作法”基層治理模式,有效破解基層治理中長期存在的難點堵點問題……

樹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萬里,其源必長。

進入新時代,重慶將立足預防、調解、法治、基層,不斷豐富發展“楓橋經驗”的實踐成果,努力做到預防在前、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努力為全國提供基層社會治理的“重慶方案”“重慶智慧”。

無障礙
首頁 | 新聞 原創 視聽 | 問政 評論 專題 | 區縣 娛樂 財經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藝 教育 生活 應急 | 房產 健康 汽車 | 取證 鳴家 會客廳 | 萬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內
站內
分享
新浪微博

新時代新重慶的美麗“楓”景——重慶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綜述

2023-12-11 06:58:29 來源:

記者 周尤 何春陽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傳奇故事講了一甲子,歷久彌新。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縣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

回顧歷史,“楓橋經驗”從“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從一隅到全局,跨越60年的“楓橋經驗”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新時代“楓橋經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社會治理領域的生動實踐,也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拓展了豐富路徑。

進入新時代,重慶不斷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用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黨建統領完善“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書寫了一個個基層治理的鮮活故事,架起了一座座溝通黨心民心的連心橋。

黨建統領完善“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

60年來,“楓橋經驗”之所以歷久彌新、充滿活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把黨的領導貫穿到了基層全過程、各方面。重慶牢固樹立“問題發現靠黨建、問題發生查黨建、問題解決看黨建”理念,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對基層各項工作的統一領導,切實把黨的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實則非??简灨骷夵h組織的“綜合能力”。

近年來,重慶市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和協調各方的作用,持續放大黨建統領“協調各方政治優勢,強化力量資源整合”的優勢,把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拓延至基層治理每個末梢,以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保障基層治理、引領基層治理。同時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全覆蓋組建網格黨組織,把黨組織拓展到最小治理單元。健全“網格吹哨、部門報到”問題閉環解決機制,推動在職黨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人員下沉社區網格開展服務。

為真正把“楓橋經驗”落實到基層治理末梢,重慶結合自身實際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法,依托黨建統領完善“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數字化新動能。

“141”基層智治體系,即建設“1個鄉鎮基層社會治理指揮中心”+“黨建工作體系、經濟生態體系、平安法治體系、公共服務體系”4個板塊+“1套網格”,從而形成“中心統籌、平臺運行、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大統籌、大板塊、大服務基層治理新格局。

重慶選取16個鎮街進行首批試點,江北區鐵山坪街道便是其中之一。如今在鐵山坪街道,“一張網”覆蓋轄區44個基礎網格、3個農村網格和3個專屬網格,有利于在網格內全面開展摸排和化解矛盾。

榮昌區廣順街道推進“141”基層智治體系建設,按照“穩進增效、除險清患、改革求變、惠民有感”工作導向,打通了黨建統領網格治理“最后一公里”;走進九龍坡區二郎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正中的可視化大屏上,實時顯示著“黨的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服務”“平安法治”“多跨事項”等板塊的數據和工作情況……

一系列試點探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全市村居調委會調解案件數由2018年的79%下降至2022年的51.4%,“楓橋經驗”在重慶繪出了平安建設領域的美麗“楓”景。

開展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重慶實踐

“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是“楓橋經驗”始終如一的目標導向。為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重慶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廣泛發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在沙坪壩區回龍壩鎮聚龍城社區,一間“和順茶館”成為當地老百姓的“打卡地”,這里不僅可以喝茶聊天,還有政策宣講,可以調解矛盾糾紛、咨詢相關法律。江津區鼎山街道探索出公事、共事、家事“三事分流”工作法,搭建起網格鄰里會等協商議事平臺,居民自己開會調解矛盾糾紛已成常態。黔江區針對醫患糾紛“處置慢、調處難、易激化”三大難題,創新醫患糾紛“1234”工作法,引入律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力量參與調解,已成功化解醫患糾紛472件,有針對性地向醫療機構提出整改建議50條……

盡管“楓橋經驗”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核心是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切實把群眾工作的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戶。如今,在重慶各地,認真傾聽群眾聲音,積極發動群眾力量,群眾在社會治理實踐中發揮聰明才智的范例比比皆是。

南川區西城街道、豐都縣興龍鎮等地充分調動老黨員、老干部、鄉賢名人等力量,依托其威信高、鄉情熟、知民意的優勢,主動對基層矛盾、鄰里糾紛開展調解,讓更多居民群眾打開“話匣”直面矛盾,解決紛爭。江北區的“老馬”馬善祥不僅數十年如一日戰斗在矛盾糾紛化解一線,還將機關干部、社區群眾培養成“千軍萬馬”,帶動47個“老馬工作室”、126個“小馬工作站”和4000多名黨員群眾一起“萬馬奔騰”。重慶高新區金鳳鎮,扎根基層30余載的楊永根善做群眾工作。近7年來,他走訪群眾5萬余人次,收集意見建議4500余條,處置矛盾糾紛2000余件次,協調兌現民工工資、工傷亡賠償事項金額累計超2.5億元……如今,當地已建立起了一支人數上千的“老楊群工”隊伍。

以數字化賦能重慶基層社會治理

重慶是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直轄市,城鄉區域差異較大、協調發展任務繁重,要實現民之安樂,必須準確把握基本市情,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土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之路。

面對復雜的形勢,重慶政法系統站在歷史與現實相貫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度,以數字賦能基層治理為動力引擎,與時俱進推動基層治理理念、方式、機制、手段創新,不斷激發基層“智治”活力。

廣場壩壩舞、夜市攤販、違法施工等噪聲擾民,是群眾常常遇到的、反映強烈的基層治理難題,極易引發矛盾糾紛。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問題導向,創新研發“治噪者—AI融盒”噪聲監測治理系統,實現了對各類噪聲的智能監測、實時預警、精準干預、科學處置等“全鏈條”閉環管理,遠程將噪聲糾紛化解于“無聲”“無形”。

為支持偏遠地區群眾智能訴訟、多元解紛、執行指揮、遠程接訪等多種需求,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發推出的“車載便民法庭”,如今可開到重慶各地鄉村,在社區集鎮中開展巡回審判,現場定分止爭,回應群眾的多元司法需求,從源頭化解矛盾,在深化訴源治理和助力社會治理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

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重慶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廣泛運用于基層社會治理中,更好實現了對矛盾糾紛形勢的綜合研判、對苗頭性問題的預測預警——

開州區漢豐街道開發的一體化治理智治平臺,接入公安、市場監管、森林防火等重點場所視頻監控118個,實現了“定點監控、滾動巡視、風險感知、分屏顯示、多源調用”,能夠通過分析重點信息,提前預警和精準識別各類社會矛盾;石柱縣依托自主創新研發的“平安鄉村·智惠農家”防控系統,探索形成了“智能化防控+貴和工作法”基層治理模式,有效破解基層治理中長期存在的難點堵點問題……

樹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萬里,其源必長。

進入新時代,重慶將立足預防、調解、法治、基層,不斷豐富發展“楓橋經驗”的實踐成果,努力做到預防在前、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努力為全國提供基層社會治理的“重慶方案”“重慶智慧”。

[責任編輯: 杜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精彩視頻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