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記】李后強:立足石柱 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知識新動能
2024-03-31 23:07:54 來源: 方志四川 聽新聞
通過三天的調研,尤其是昨天各組深入項目單位走訪交流座談,使我們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風情土家、康養石柱”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剛才看了活動成果紀錄片,有圖有真相,可見大家都很認真。左福元、周青平、程安宇、張建民、余曉鐘、譚小兵、陳加林、向武、劉思敏、張藝、黃勤挽、何朝暉、梁益建、陳石、李軍、夏雪、韓毅等17位專家的發言,亮點紛呈,金句迭出,很受啟發。給人感覺是,“上帝”討厭哪個地方我們不清楚,但他一定偏愛石柱,不然石柱不會如此美麗,資源不會如此豐饒。石柱縣淳樸、綠色、生態、低碳、厚重,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很好范例,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試驗場地,基礎扎實,勢頭良好,大有可為,是專家們大展拳腳、發揮才干的平臺與沃土。
衷心感謝重慶市人社局、四川省人社廳和石柱縣為我們提供春天的機遇、用武的平臺、優質的條件與精準的安排!

成渝地區是西部龍頭,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國家寄予厚望。中央要求推進成渝地區一體化、一盤棋、一家親,產生1+1大于2的效應?!笆泵趾芎茫硎緢怨?、穩定,不動搖,強調有堅定的信念與執著的追求。此次石柱之行,讓我們與石柱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以后石柱的發展與我們“量子糾纏”,息息相關,因此一定要?;丶铱纯?,從“頭回客”變為“回頭客”再成為“常住客”,用心用情用力用智為3014平方公里、54萬人的石柱服好務。堅持“講政治、講科學、講實效”原則,把“雙城圈”作為大舞臺,把“石柱縣”作為大課題,做真學問、做踏實事,立足石柱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知識新動能,出圈出彩。要按重慶市人社局和四川省人社廳的規定,針對石柱縣提出的“現代農業(高質量肉牛)、文化旅游(精致石柱提升)、林下中藥(巴蜀道地中藥加工)、醫療衛生(國醫大師提升和胸痛、卒中、創傷中心建設)、智能制造(新能源熱管理系統集成和清潔能源開發應用)”等項目,由組長掛帥,排出時間表,畫好路線圖,盡快拿出最好成果,為石柱發展提供決策參考。一年時間很短,而任務很重,必須以只爭朝夕的作風抓緊干。一是注重“思想、感情、技術”的精準對接;二是注重對“黨政決策、基層需求、社會發展”的有效服務;三是注重“人員、時間、項目”的統籌安排。爭取每個項目都要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本質是特色經濟、個性經濟,關鍵在以小取勝、以巧取勝、以美取勝、以精取勝。石柱縣確立“全域康養、綠色崛起”,大力發展“三色經濟”“四新一地”,把康養產業放在突出地位,完全正確,前途遠大,未來可期。大力發展康養產業,符合世界潮流、符合中央部署、符合群眾期待、符合社會需求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993年9月,我們在四川攀枝花米易縣首先提出“康養”概念,意思是為了健康進行的一切非醫藥干預和滋養活動,包括環境、飲食、心理、精神等方面的調適。應該說,攀枝花是全國康養產業的首倡者、先行者和標準的提供者。我們在《生態康養論》和《生態康養十一講》等書中提出的6+1度理論,得到廣泛引用?!傲鶄€維度”,指溫度、濕度、高度、優產度、潔靜度、綠化度,這是判斷一個地方是否適合發展生態康養產業的六個重要自然維度,簡稱“六度理論”。另外一個維度是“配套度”,就是與公共服務和生活有關的設施設備完善度。
從學術上講,森林康養應該是以綠色為本底,以負氧離子和芳香樹脂為基礎,以林產品為食物,以適度肢體運動為手段的養生養神養心養性方法。在國外很流行,我國起步較晚,過去主要是森林旅游和森林治療。從戰略上講,一個地方是否適合發展生態森林康養,首先要考察自然條件,研究“6+1度”。

溫度——據人體學實驗,人體最適宜的溫度是18—24℃,如果室溫超過35℃,心跳就會加快,血液循環加速,容易頭昏腦脹、昏昏欲睡;當室溫低于4℃時,人就會產生寒冷感,人也不容易深度睡眠。在被世界衛生組織推崇的長壽之鄉——廣西巴馬,年平均氣溫就是20℃左右。
濕度——據科學實驗,人體最適宜的健康濕度在45%—65%RH之間,這時很爽。當環境濕度低于35%RH時,24小時后流感病毒的存活率仍在10%以上;當環境濕度高于50%RH時,10小時后病毒全部死亡。適宜的濕度可抑制病毒、病菌的滋生和傳播,還可提高人體機體的免疫力。從人體感覺上看,當濕度大于95%,會感覺排汗受阻、呼吸困難、心情煩悶;濕度太低則易引起干燥癥等。
高度——據生理衛生實驗研究,最適合人類生存的海拔是700—2300米。世界著名的長壽地區大多數都接近1500m的海拔。當海拔到達1000m時,人的心跳會提高10%—20%,心率在合理范圍內低強度的加速,有利于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排汗量增多,脂肪燃燒加快,女性天然地實現了減肥塑身;而男性的甲狀腺、腎上腺、性腺都會更加活躍,多項生理機能增強;睡眠、肺功能、造血功能等多項生理指標也更利于大腦健康和機體長壽。
優產度——主要指農產品等地方物產的品質優劣程度,綠色、有機農產品占農產品總量的比重是衡量一地優產度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健康的身體離不開安全的食物,食療是一種高級的養生方式。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生化技術的廣泛使用,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影響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統計,我國因攝入不健康食物誘發癌癥的比例高達60%。高優產度保證能夠吃到符合自然規律的當地菜和當季菜,避免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大棚蔬菜等對人體帶來的潛在危害,從而有利于人的健康長壽。
潔靜度——主要指環境的清潔和安靜程度,一般用空氣潔凈度和環境噪聲強度來衡量??諝鉂崈舳燃纯諝夂瑝m(包括微生物)量的大小程度,受污染的空氣攜帶著大量有毒有害物質,進入人體肺部并融入血液中,將引發呼吸系統、心血管等器官的病變。一般用空氣質量指數(AQI)或PM2.5來衡量,當PM2.5值低于35μg/m3時,空氣潔凈度為優。環境噪聲強度即環境中振幅和頻率完全無規律的聲音的大小程度。當噪聲達到100dB時,會感到刺耳、難受,甚至引起暫時性耳聾;當噪聲超過140dB時,會引起視覺模糊,呼吸、脈搏、血壓都會發生波動。
綠化度——一般用森林覆蓋率來衡量一個地區的綠化程度,指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比重,反映一個地區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及綠化程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消除噪聲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作用巨大。森林還與空氣負氧離子的濃度直接相關,森林覆蓋率越高,負氧離子濃度越高。而負氧離子對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偏頭痛及冠心病等疾病康復有促進作用,有益于女性養顏駐容。尤其是紅豆杉釋放負氧離子多。一些樹木還釋放樹脂酸、松脂等芳香氣,能夠殺菌、殺蚊和帶來愉快心理效應。據國外學者報道,有些森林樹木還可能釋放殺死癌細胞的物質,有吸收毒氣和過濾空氣的作用。綠水青山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辛棄疾曾詩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p>
配套度——就是醫療、教育、娛樂、生活、道路、通訊、商貿、水電氣等與公共服務和生活有關的設施設備體系。這是發展森林康養必須解決的問題。
滿足這6+1度的地方,就是發展生態康養產業的好地方。石柱縣在這六個自然指標上表現優秀,適合發展生態康養產業尤其是森林康養。
石柱具有獨特的綠色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政治資源,應該大力實施“資源轉化戰略”,把資源變資本、把資源變資金,尤其是要把生態資源變為貨幣資源、把政策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把紅色流量轉變為經濟流量。要加快調研、“四劃”(謀劃、策劃、規劃、計劃)、融資、人才培訓和標準制定。做好“四劃”,首先要回答“石柱本體之問”——石柱的“DNA”是什么?“血型是什么”“體質是什么”“氣質是什么”“多巴胺”是什么?“殺手锏”是什么?這些是立論的前提。為更深入了解石柱縣情,我們還將去冷水鎮、黃水鎮等地調研。

我經常講,“多動腦筋、少動資金”。真正高手——“四兩撥千斤,空手套萬軍”。發展中的所有“難題”,都是偽命題,都是主觀問題,難在心結沒有打開,關鍵是“開心解惑”“打開心結”。一個地方的資源品位高低、質量好壞、豐度大小,完全取決于我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一地域、同一資源,在不同人眼里,價值完全不同。一張白紙可以畫最美好的圖畫。要換位思考、第三方思考。常用方法是,自然不足人工補,特色不足創新補,實力不足開放補。真正的高手是善于“無中生有”“從0到1”“從1到10”“從10到億”,走新質生產力之路,走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之路,化平凡為非凡、化劣勢為優勢、化腐朽為神奇。比如文旅發展,要牢固樹立“五覺悅變”的理念,所有項目和產品,必須具有引起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愉悅變化的功能和作用,否則只能等待失敗。比如文創項目,要牢固樹立“四個層面”的理念,就是從物、人、神到信的梯級層面的提升。城市、企業要體現地域文化,在“形、色、神、魂、韻”上做文章。
思維是人類最大的監獄。愛因斯坦說,“所有困難問題的答案都在另外一個層次”。要破解“發展依賴癥”“知行失衡癥”“文化遺產癥”,回歸經濟學本源,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搞好“資源革命”、念好“人才經”、推進“生態康養”,讓資源成為黃金。要牢固樹立“缺錢光榮”的理念,因為發展才缺錢,不發展就不缺錢。大家可能不會相信,美國最缺錢、銀行最缺錢。缺錢不是本質,本質是缺乏賺錢的項目,因此設計賺錢的大項目才是關鍵。要堅持“升維破難、降維打擊”的理念,擺脫思維局限,提高思想層級,在高層思維創新上謀求頂層突破。
石柱縣發展空間很大,要把縣城打造成旅游產品,深度融入“三色元素”,建設地標建筑比如“石柱樓”“石柱塔”,提升城市服務能級,做到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有個性、有魅力,提高參與度、辨識度、知名度、美譽度和追隨度。一定要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為什么來石柱?為什么住石柱?為什么買石柱?為什么愛石柱?”注重“紅、黃、綠三色資源”深度開發,延伸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把特色產業做成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堅持“產學研企”結合,緊緊依靠有關科研院所成立相關研究院,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創新基地、技術研發中心。在黃水森林公園建設專家樓、科研樓,開展科教活動與森林步道游,產生更大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三日石柱行,一生土家情。在下半篇工作中,我們要以需求為導向,提升服務的針對性、實操性、高效性,切實解決人才短項、企業短板、產業短鏈和要素短缺等問題。經驗表明,勝負取決于下半場,堅持不懈才是成功的關鍵。我們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堅持做到“四個全力以赴”:
一是全力以赴做好調查研究,摸清實情,找準癥結、揭示原因,提出補短板、強弱項的建議;二是全力以赴做好發展的重點工作,凡是縣上交辦的事情,一定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三是全力以赴做好項目的設計實施,協助策劃謀劃重大項目,特別是有高效益的項目,抓好示范項目落地見效;四是全力以赴做好高質量肉牛、精致石柱提升、道地中藥、智能制造等項目,縣城形象塑造和媒介宣傳,突出主題文化,進一步提高石柱影響力和記憶力。
總之,我們要把石柱做成專家智力服務基層的典型示范,讓“土家建洋房”“土家發洋財”,“石柱變金柱”“石柱產鉆石”,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注入科學家精神和工匠力量,用新質生產力引領工業增效、群眾增收、城市增美!
(本文系李后強教授在2024年3月28日“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家團走進石柱活動”總結會上的發言)
責任編輯: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