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重慶調研行 | 賦能超大城市“智治” 重慶夯實數字“底座”-華龍網

數字重慶調研行 | 賦能超大城市“智治” 重慶夯實數字“底座”

2024-04-09 17:46:16 來源: 第1眼-重慶廣電 聽新聞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數字重慶  提升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數字化變革是必由之路。過去一年,我市沿著“1361”總體架構加速推進數字重慶建設,隨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設運行,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加快構建,城市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通過深化數據歸集、強化數字資源賦能,打造了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典型應用,這些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正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渣土車”被稱為“馬路上的火藥桶”,冒裝、撒漏、超速等行為不僅影響環境,還威脅交通安全。為提升監管執法效率,九龍坡區創新打造上線“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為渣土車戴上全天候監管“緊箍咒”。前不久,位于銅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設備,就自動“揪出”一輛違規冒裝的渣土車。        九龍坡區大數據局局長趙紅民介紹說,通過整合前端道路攝像頭,結合AI算法,感知渣土車違規行為后,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上傳到應用,后臺工作人員研判出渣土車的源頭工地。如果跨區了,就會將事件上報至市城運中心進行確認和轉派。由系統來鎖定所在的鎮街,并在渝快政上來選擇執法人員現場處置,處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級城運中心。整個過程是,0.1秒感知、3分鐘研判、毫秒級自動派單、30分鐘內響應、7天內處置,以此來形成市、區、街鎮三級工作閉環。         據了解,這一事項橫向聯動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門,縱向跨市、區縣、鎮街三個層級,結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設備,后臺的AI算法,實現全天候對渣土車違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置事件的自動流。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一改革將這一違規事項的處置壓減了32個環節,新增了12個智能化的環節。通過這種數字化改革,事件的處置效率從原來20%上升到現在的90%,處置的時間從原來的按周計,縮短為現在的按小時記。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廣以來,已經處置了全市違規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從全國300多個城市治理優秀治理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案例獎”的最高獎優勝獎的第一名。        “渣土車監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市大數據發展局了解到,作為數字重慶建設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我市已實體化建設運行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級治理中心提速建設                   目前,我市還聚焦六大板塊和重大事項實施、重大風險防范、重大活動保障,優化細化跑道,設立48條市級跑道、452條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級實體中心,升級數字駕駛艙、掌上指揮室等3個核心功能模塊和任務中心、事件中心等12個重點能力組件,統籌推動網通、數通、業務通,歷時3個多月實現實戰運行運行。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城市體征指標,系統梳理城市體征指標4712項,完成編目3439項、接入2356項,形成體征指標專題庫,打造體征“一鍵查”、事件“總樞紐”、風險“一張圖”、城市“體檢表”,支撐全域全量全時感知城市運行態勢。在強化動態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經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等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667萬個感知設備。構建全市三維實景地圖,對六大板塊12萬處風險點全量落圖。    深化應用貫通,按照“一件事”思維,組織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消防救援總隊、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門,面向6大板塊下供水、市容環衛、自然災害、矛盾糾紛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為應用、八張問題清單、突發事件直報快響、文化·三情聯動、情指行·全民反詐、法治·執法+監督、渣土車監管一件事等53個“一件事”應用貫通。打造綜合場景,聚焦全局性、戰略性、牽引性需求,推動應用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謀劃啟動跨數字黨建、政務、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統領域,一體貫通基層治理中心的綜合場景集成應用,依托三級中心實戰實效。目前,已啟動“人員密集重點場所人流管控”、“強降雨災害應對”等重大綜合場景建設。    NO.2                 區縣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區縣實體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臺全面上線,基礎組件覆蓋所有區縣。全量承接48條市級跑道,根據實際細分435條特色子跑道,支撐本地精細化運行治理。完成首輪55萬項業務事項梳理,謀劃上線特色應用181個。受理任務事件12.3萬件,辦結事件10.1萬件、辦結率達84%。     NO.3                  基層治理中心全覆蓋鎮街                全量接入1.12萬個村社、6.53萬個網格的地理信息數據,8670萬余條“一標三實”數據,完成116個示范鎮街L2級實景圖建設。開發上線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報表等應用。網格上報事件386萬件、辦結事件385.6萬件、辦結率達99%。         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負責人廖晴川介紹說,接下來的工作,將著力在實戰實效上下功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打造一批解決城市運行問題、市民訴求的場景,全面提升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等實戰能力。        支撐“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強大的數字底座——“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平臺建成全國首個市域一體建設、兩級管理、三級貫通的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目前,已經編目10.8萬類數據,數據共享10萬類,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來自市大數據發展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統籌打造五大基礎數據庫,歸集1756類數據,發布790個數據服務接口。其中,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庫歸集數據519類,發布352個數據服務接口、759個圖層服務接口,國土空間實景地圖向更大范圍延伸。加強重點數據歸集,推動水電氣、稅務等重點領域數據歸集,歸集率達94%。數據治理合格率從39.5%提升到85%,數據質量大幅躍升。    攻堅數據賦能應用,打通國家到市、區縣、鎮街的“數據通道”,成為全國首批參與數據直達基層試點的省市,全面建成79個市級部門、41個區縣、1031個鎮街數據倉,數據共享需求滿足率達90%,為191個應用開發升級賦能。    建成川渝數據共享專區,聯合發布三批次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3.75萬類政務數據雙向共享,數據交換量累計達9100萬條(次),支撐“川渝通辦”日均辦件2萬件。    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出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打造數據要素產業集聚區,創新建設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全國首創“數盾合規”“數度尋源”“消費積分自由兌換”服務,上線全國首個汽車數據交易專區,躋身全國數據交易場所第一梯隊。      NO.1                 基礎設施支撐扎實推進                   升級“一朵云”,在全國創新提出行業領域全覆蓋、異構算力全納管的算力存儲“一朵云”,動態調配云資源,近三月新遷移15個私有云,累計遷移94個私有云。    優化“一張網”,采用國產自主可控通信協議視聯網,全國首創打造“一網兩線”數據級的異構主備政務網,構建重慶全域安全網絡底座。豐富“感知系統”,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會、市場的攝像頭、傳感器、單兵、衛星、無人機等感知設備667萬個,構建國內首個“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實現全市感知態勢“一盤棋”。    搭建“算力平臺”,打造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實現西部算力資源統一調度利用,推動我市中小企業試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務,全市智算算力規模達2500P、處于西部領先水平。    NO.2                 能力組件服務提質增效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滿天星”行動計劃,累計上架能力組件430項,調用總量超4000萬次,較今年1月增長1.5倍。組建全國首個大模型聯盟,發布全國首個“城市運行治理大模型”,推動云從、馬上消費、交開投集中發布行業大模型。發揮大模型算法基礎支撐作用,吸引數字化領域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推動53項“AI+”算法組件編目上架,為業務應用開發提供智能組件支撐。其中,傲雄電子簽名及印章組件,在全國首次實現“簽+章”合一,有效填補行業空白,目前已在11個省市政務服務落地應用。    NO.3                  數字資源統籌持續增強   全面完成IRS系統基礎能力建設,上線600余項功能,構建起以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資源“關系圖譜”,實現數字資源“一體化”統籌,數字資源開通時間躍升至“分鐘級”,累計開通用戶10116人,提供申請服務9216次,實現數字資源供給數量和服務質量“雙躍升”。     NO.4                 制度標準保障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制度規則18項,編制實施云網、數據、安全防護等標準規范68項,嚴格實施政務數字化應用管理辦法。    NO.5                 “兩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構“渝快辦”,打造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體系架構、首個可查可辦政務服務事項電視服務端、首個省域公共交通“卡碼同權”亮碼體系,推動辦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優化、材料最簡化、成本最小化,上線103個便民惠企應用,總用戶數達2637萬人,累計辦件總量超2.7億件。升級“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辦公總門戶,注冊用戶66萬人,日活用戶43萬,接入各類政務組織8.6萬個,實時動態掌握全市6.53萬名網格員活動軌跡,全面實現組織、溝通、業務在線。        市大數據發展局應用推廣處副處長陸畏告訴第1眼新聞記者,下一步,將持續提升平臺服務支撐能力,強化數據要素的賦能成效,深化數據歸集、提升數據質量,夯實云、網、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實戰實效能力組件上架,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數字底座支撐。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陳瑾昱 王雄偉 特約記者 余飛)

責任編輯:鄧旻璐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