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重慶建設實現“一年形成重點能力”目標
2024-04-09 17:51:38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聽新聞

核心提示
2023年4月,市委召開數字重慶建設大會,拉開了以數字化變革推動重慶邁向現代化的大幕。
如今一年過去,數字重慶建設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4月8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數字重慶建設一周年成果新聞發布會,聚焦“智慧城市”主題,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數字重慶建設有關情況。
十大標志性成果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市委副秘書長、市委改革辦常務副主任、數字重慶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黃朝永介紹,數字重慶建設已經形成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應用成果、理論成果和制度成果,實現“一年形成重點能力”目標。
數字重慶建設的成效具體表現為取得了10個方面標志性成果。
一是基本建成一體化數字資源共享平臺體系。主要表現為:一體化數字資源系統(IRS)建成,全面實現數字資源一站式瀏覽、一攬子申請、一體化配置;基礎設施體系持續完善,累計建立視聯網點位646個,接入實時數據感知終端668萬個,智算算力規模2500P、西部領先;數據資源體系基本建立,5大基礎數據庫迭代完善,GIS系統上線運行,“信用+”綜合應用支撐能力加快形成,市、區縣、鎮街數據倉全面建成;支撐“兩端”能力初步形成,全面重構“渝快辦”,初步建成全國首個三網深度融合的辦事服務總入口,形成面向群眾“高效辦成一件事”能力;“渝快政”支撐能力達80萬。
二是初步構建了三級貫通的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體系。主要表現為:基本體系初步構建,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實體化運行,構建設施運行、社會治理等六大板塊,體系構架、工作機制和典型應用三級貫通;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格局探索形成,三級治理中心跑道對接貫通,城市體征指標一體設計、三級投用,初步建立多級聯動、分工協作、平戰結合的治理工作體系;協同實戰能力明顯增強,22個應用三級貫通。
三是構建形成黨建統領政治能力提升體系。主要表現為:黨的領導力組織力實現整體躍升,推動黨的領導落實到市域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監督體制機制實現變革重塑,“渝巡在線”“公權力大數據監督”上線運行,監督覆蓋行權事項3748項;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創新發展,“人大代表全渝通”“重慶數字政協”形成實戰實效;風險感知響應實現體系重構,“突發事件直報快響”等構建風險閉環管理機制,風險感知響應更加快速有效。
四是初步建立現代政府整體智治新機制。主要表現為:整體智治的政府運行機制初步建立,政府履職向協同聯動轉變,政府數字化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智能精準的服務發展能力初步形成,上線經濟運行監測、國資智管等應用,動態呈現3000余個主要經濟指標;敏捷高效的協同治理水平有效提升,上線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數字應急等典型應用,協同處置1.5萬件預警事件;便捷普惠的政務服務效能大幅增強,上線“一件事”集成服務80件,覆蓋90%以上高頻事項,日均辦理群眾訴求2000余件。
五是初步探索“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數字經濟新模式。主要表現為:推動“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等重大任務協同落實,建設“數智經信”應用,構建產業生成、生產、生態“三生協同”綜合場景;實現涉企服務多元集成,構建“企業碼上服務”綜合場景,打造涉企服務“一鍵接入、一碼畫像、一體處置、一鍵直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構建風險隱患監管閉環,打造“瓶裝燃氣智慧管理”應用,實現全市72個液化氣充裝場站和1364個經營點智能管控。
六是初步構建數字社會為民利民惠民高效精準服務體系。主要表現為:打造“渝悅·公積金”“渝悅·根治欠薪”等應用,為2.6萬余名勞動者追討工資3億元;上線“渝悅·醫檢互認”“渝悅·惠學生”,為群眾節約就醫費用3900余萬元,實現義務教育入學辦理時限、環節壓減2/3;開發“渝悅·養老”“渝悅·救助”,完善防止返貧精準監測幫扶等機制;打造“渝悅·渝你同行”“渝悅·信用”等應用,信用融資授信71.1億元。
七是以數字文化探索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新方式。主要表現為:構建“三情”和“雙網格”聯動機制,打造“三情聯動”應用;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能力,建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服務機制,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群眾;提升文化數字化治理效能,打造“文明創建”“巴渝文物”等應用,整治文物安全隱患1.4萬余個。
八是以數字法治拓展平安法治一體推進新路徑。主要表現為:建立健全風險閉環管控的大平安機制,迭代建設“情指行”“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等應用,風險監測預警能力有效提升;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開發建設“執法+監督”“一案一碼·刑事案件查詢”等應用,推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加快建設“警快辦”等應用,網上為群眾提供公安政務服務1.1億次。
九是系統重塑現代化基層智治實戰體系。主要表現為:全國率先實現省域基層治理體系系統重塑,全域構建“一中心四板塊一網格”體系;重構鎮街、村社、網格三級職責清單責任體系,實現照單履職、對單考核;形成可視化實戰能力,實現人房地事物一圖呈現、一屏統覽;構建人機交互多跨協同閉環處置機制,通過基層智治平臺辦理民生訴求等事項354萬件、辦理率99.9%。
十是初步形成數字化引領現代化的話語體系和實踐、理論、制度成果。在實踐中總結提煉一批數字變革的制度規范、技術標準、改革教材、理論文章等,初步形成數字重慶知識體系、話語體系、工作體系、能力體系。數字化理念、思路、方法、手段深入人心,干部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協同能力明顯提升。
黃朝永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夯實基礎、提質擴面,促進“1361”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推動重點能力向基本能力深化拓展,推動數字賦能超大城市治理體制機制變革重塑,加快形成更多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打造引領數字文明新時代的市域范例。
數字重慶建設場景機會首批清單發布
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大數據發展局局長、數字重慶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代小紅表示,數字重慶建設一年來,全面實現了預期目標。這當中尤為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應用成果。
“涌現出30個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實戰實效優秀應用(組件)。這30個優秀應用(組件),來自17個市級部門、8個區縣和1家企業,涵蓋‘1361’各板塊。”代小紅說,其中六大應用系統實戰成效較好應用25個、三級貫通能力較強組件1個、基層治理效果較好組件1個、平臺支撐能力較強組件3個,有力推動工作體系重構、業務流程再造、體制機制重塑,有力提升黨政機關整體智治能力、高質量發展能力、服務美好生活能力和現代化治理能力。
據了解,這30個優秀應用(組件)呈現出五個特點:一是聚焦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二是著力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難題,如“瓶裝燃氣智慧管理”“危巖地災風險管控”等8個應用(組件)聚焦城市治理重點領域,破解傳統手段難以解決的頑疾。三是賦能重點領域改革攻堅;四是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如“一件事一次辦”“民呼我為”“渝悅·醫檢互認”“渝悅·根治欠薪”等10個應用有力提升服務效能,明顯增強群眾獲得感;五是著眼基層“一地創新、全市推廣”,如“一表通”智能報表、文明創建等8個區縣應用(組件)解決基層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具有較強推廣價值,正在向全市推廣。
會上還發布了數字重慶建設場景機會首批清單。代小紅表示,今年是數字重慶建設“三年形成基本能力”的關鍵之年,發布數字重慶建設場景機會清單,旨在通過搭建場景機會平臺,加大應用場景供給,釋放政府和市場主體需求,為全國各地企業、市場主體提供更多參與數字重慶建設機會,促進城市治理、產業發展和企業引育取得多維獲益。
記者了解到,清單包括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數字政務、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文化、數字法治、基層智治7大領域共45個應用場景。這45個應用場景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場景方向類型多。涉及機關辦公、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多種類型,其中市級場景33個,區縣場景12個。
二是清單專業性較強。以數字經濟領域為主,緊密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發展,場景建設涉及的知識密集度高、技術要求高。
三是智能化趨勢明顯。各類行業產業大腦、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大腦等建設機會占比接近50%,需要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完成學習、推理、分析、決策等智能化任務,“AI+”場景賦能趨勢明顯。
四是項目引領作用強。緊扣發展、服務、治理重大任務,涵蓋范圍全面、發展前景廣闊,在數字重慶建設中具有顯著引領作用。
代小紅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開放更多應用場景,出臺更多數字重慶建設政策舉措,大力推動應用場景落地,為廣大企業提供豐厚沃土和廣闊舞臺。歡迎全國各地企業來渝投資興業,參與數字重慶建設,豐富山城應用場景,共同打造更多賦能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標志性成果?!?/p>
數字重慶建設為群眾帶來更多幸福體驗
數字重慶建設不僅能讓政府治理“更智慧”,也能惠及全體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幸福”。在數字重慶建設中,數字社會系統形成了哪些重點能力?又為老百姓帶來了哪些惠民的真實體驗?
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數字社會專題組副組長李堅平介紹,一年來,數字社會系統緊扣就業、教育、醫療、信用等領域,著力提升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社會保障和服務能力,形成了四個方面的重點能力。
聚焦利民,不斷完善住房、就業保障服務體系,形成宜居宜業重點能力。李堅平表示,目前上線的“渝悅·安居”和“渝悅·公積金”2個應用,解決房屋延遲交付、線下辦理住房公積金程序繁瑣等問題。同時還上線了“渝悅·欠薪”和“渝悅·就業”2個應用,解決討薪乏力和求職難、招工難等問題。據悉,“渝悅·根治欠薪”系統上線以來為2.6萬勞動者追討工資3億元。
聚焦便民,推進醫療、教育資源公平化、普惠化,形成就醫就學重點能力?!氨热纾覀兩暇€了‘醫檢互認’等3個應用,解決重復檢驗檢查費用高、醫保服務便利性不夠、醫療急救事件響應慢等問題。針對學生入學報名‘多頭跑’問題,上線‘渝悅·惠學生’應用,系統重塑學生入學線上辦理機制。”李堅平說。
聚焦惠民,提高“一老一小一弱”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形成扶弱濟困重點能力。李堅平介紹,為了推動養老服務精準化供給,上線“渝悅·養老”應用,打造“機構+社區+居家”三位一體融合式養老服務新模式。同時,上線“渝悅·救助”和“精神衛生”2個應用,主動解決困難群眾在社會救助中辦事難、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服務粗放等問題。
聚焦為民,創新品質化、多樣化智慧生活服務,初步形成為生活增色添彩重點能力。如上線“渝悅·信用”應用,構建更加誠信、高效、透明的社會環境。據統計,通過“渝悅·信用”實現了信用融資授信71億元。
重慶加快構建現代政府治理體系
重慶推動數字政務系統建設一年來,給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帶來了哪些改變?
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數字政務專題組副組長鄧遠峰介紹,數字政務系統全面落實數字重慶建設部署,聚焦服務、發展、治理“一件事”,深入推進政府治理流程優化、體系重構、履職能力提升。在市級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整體智治、唯實爭先”的現代政府治理體系正在加快構建。
如今,重慶的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哪些提升?
鄧遠峰表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突出普惠便捷,政務服務更有溫度。通過聚焦企業和群眾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持續深化“一網通辦”改革,上線“一件事一次辦”“民呼我為”等5個典型應用,推動政務服務從政府“有什么、給什么”向群眾“要什么、送什么”轉變。
二是突出科學精準,高質量發展能力持續提升。通過聚焦經濟運行“態”和“勢”分析,上線經濟運行監測、國資智管、產業用地智治等5個典型應用,推動經濟運行分析從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從宏觀向微觀、定性向定量轉變。
三是突出高效協同,政府治理能力顯著增強。通過聚焦重大突發事件、安全生產、城市運行、生態環保等重大風險隱患防控最急需的領域,從“小切口”入手,上線安全生產智管、巴渝治水、餐飲安全在線等16個典型應用,推動各類風險隱患防控從不確定向確定轉變,由過去的人力服務向現在的人機交互型轉變。
鄧遠峰說,重慶“一件事”總量由過去的2件增加到現在的80件?!耙患乱淮无k”的經驗做法被國務院辦公廳作為政務服務效能提升的典型經驗案例發文推廣。一年來,重慶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率從56%提升到80%,標準化率從36.7%提升到100%;“一窗綜辦”改革實現減員增效,每年全市可節省財力支出8000萬元以上。
重慶將打造“1+1+N”產業大腦
“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是數字經濟系統的核心場景。下一步,重慶有什么推動產業大腦的建設思路?
市經濟信息委副主任、數字經濟專題組副組長吳濤直言,抓工業經濟,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大腦都是“總抓手”。下一步,將按照“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場景牽引”的原則,構建“1+1+N”產業大腦構架體系。
第一個“1”就是1個產業大腦能力中心,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資源融合,集成知識、組件、模型、算法等要素,打造產業生成、產業生產、產業生態決策輔助智能體、服務綜合集成智能體等,以交互式、生成式為路徑,系統化、漸進式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形成產業大腦的核心能力。
第二個“1”就是1個產業數據倉,通過線上“邊緣計算”“隱私計算”技術支持,線下“數尚往來”“服務換數據”機制創新,貫通政府側、產業側、社會側、企業側“四側”數據,筑牢產業大腦的數據底座。
同時,還要建設“N”個細分行業產業大腦,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支持重點區縣和“鏈主”企業牽頭建設一批細分行業產業大腦。
“我們現在設想用三種模式推動行業產業大腦建設?!眳菨榻B,一種是政府主導的模式,針對產業區域相對集中、產業鏈中小企業偏多,但產業鏈資源相對比較分散的行業,由相關區縣政府、園區管委會牽頭,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業產業大腦。
第二種是“鏈主”企業主導模式,針對產業空間布局分散,但是“鏈主”企業產業鏈貫通能力強、產業鏈資源集中的行業,考慮由“鏈主”企業牽頭,建設具有產業鏈特色的行業產業大腦。
第三種是第三方平臺主導模式,針對產業鏈資源分散、產業鏈共性需求比較強的行業,可由第三方平臺牽頭,建設具有產業資源共享特色的行業產業大腦。
記者 周尤 何春陽
責任編輯:鄧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