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改變重慶 | 科技如何賦能政務?從“人治”走向“智治”-華龍網

數字改變重慶 | 科技如何賦能政務?從“人治”走向“智治”

2024-04-11 16:23:10 來源: 華龍網 聽新聞

巴渝治水應用系統。記者 陳洋 攝

華龍網訊(記者 林楠 王旭睿)“1361”中,“6”是部署“數字黨建、數字政務、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文化、數字法治”六個應用系統,作為其中之一,一年來,數字政務系統建設給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帶來了哪些改變?

自2023年來,數字政務系統聚焦服務、發展、治理“一件事”,深入推進政府治理流程優化、體系重構、履職能力提升,以數字化改革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聚焦重大突發事件、安全生產、城市運行、生態環保等重大風險隱患防控最急需的領域,從“小切口”入手,上線了安全生產智管、巴渝治水、危巖地災風險管控等16個典型應用,推動各類風險隱患防控從不確定向確定轉變,由過去的人力服務向現在的人機交互型轉變。

其中,重慶在“巴渝治水”及“危巖地災風險管控”這兩個應用上做出怎樣的成績?華龍網記者實地打探。

巴渝治水:實現3個80%及1個“100%”

4月9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某會議室6米多寬的大屏上,數據閃爍,全市120條河流實時水環境情況一目了然。

任何一個點位數據有異常,平臺都會自動發出預警提示,并通過算法縮小可能發生問題的范圍,進而把問題清單派發給轄區內主管單位。

這就是巴渝治水應用系統。聚焦治水核心業務,拆解形成700多項業務事項,通過流程再造、體系重構,打通22個部門690余項數據壁壘,打造水環境“感知-預警-治理-考核-評價”5個應用場景,集成入河排污口問題監管等10個“一件事”,構建起治水工作協商聯動、入河排污口全鏈條管理等改革機制,推動治水工作實現整體智治。應用于2023年12月上線,已納入數字重慶建設重大應用“一本賬”,實現實戰實效。

“得益于巴渝治水系統,水污染問題事件處置能力實現了3個80%的提升”,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水處副處長盧利說。水環境感知更及時,問題發現的平均時間由原來的七天縮短為24小時,效率提高80%;問題研判更科學,大數據分析與AI智能、數字孿生等創新技術使得效率提高80%;治理成效更全面,通過建立水環境問題“發現—交辦—整改—銷號”閉環管理機制,形成市、區、鄉鎮三級上下聯動,問題一鍵交辦,24小時處置應答,48小時自動督辦,處置效率提高80%。

盧利通過巴渝治水應用系統,向記者展示了近期的一項事件處置過程。3月19日,應用系統發布預警信息:川渝跨界河流銅缽河上河壩國控斷面出現氨氮、高錳酸鹽指數超標的情況。問題清單隨即被派發給梁平區生態環境局,得到指令后,對方立即做出排查響應,并將問題清單派發給相鄰的四川大竹縣生態環境局同步開展排查。

工作人員現場排查后發現,銅缽河干流的碧山場鎮河段的雨洪排污口存在異常排水的情況。隨后,梁平區住建部門和碧山鎮共同排查核實,確認是排污口上游100米二級管網破損,遂及時采取措施進行修復。四川大竹縣同步排查,發現國牧養殖廠糞污儲存設施破損,糞污流入河道。當地生態環境部門督促養殖戶采取應急措施阻止糞污外排,并會同縣農委對養殖場糞污設施進行升級改造。3月21日,上河壩國控斷面水質達標,梁平區提請銷號。

自此,巴渝治水應用系統監測結果顯示上河壩水質穩定達標,沒有影響下游均灘壩斷面水質,整個事件從發現到解決僅僅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

這一事件,是重慶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數字水生態智能感知網,實現全流域水環境狀況智能監控的縮影。盧利介紹,2023年,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74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十四五”以來首次實現100%,長江重慶段出境培石斷面連續10年下降,連續7年達到Ⅱ類,連續17年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確保了一江碧水向東流。

不久前,巴渝治水應用系統獲評2023年度數字重慶建設優秀應用,生態環境部已在全國推廣“巴渝治水”經驗。接下來,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將推動“巴渝治水”實戰從“一件事”向“綜合場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術賦能。

危巖地災風險管控:6.71萬臺監測預警設備打通和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有了實時監測后,我們能夠隨時隨地通過危巖地災風險管控系統掌握全鄉危巖地災點的監測情況,特別是到汛期或者下雨天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蔽咨娇h兩坪鄉政府規建辦負責人劉磊告訴記者。

桃樹梁子危巖帶作為長江干流巫峽段左側岸坡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共包含28處危巖單體,總體積達到26428立方米。每年一到汛期,劉磊和同事每天都擔心得不行,生怕危巖帶會出現狀況,只好不斷地通過人工巡查,一次次確認情況。

桃樹梁子危巖帶實時檢測。受訪單位供圖
桃樹梁子危巖帶實時檢測。受訪單位供圖

“由于其體積大、穩定性差,一旦失穩滑入長江,將產生巨大的涌浪,對附近船只和長江航道構成嚴重威脅?!眲⒗诮榻B。

而自2022年7月1日起,巫山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桃樹梁子危巖帶啟動實時監測,這一情況發生了轉變。巫山在該危巖帶布設了包括24個裂縫監測點、12個應力監測點和10個傾斜監測點在內的全面監測系統,并輔以無人機定期巡查,有效監測和防控這一地質災害風險。

“自啟動監測以來,通過對各危巖單體的細致排查、無人機的高頻巡查,以及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目前各危巖體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未發現明顯變化?!蔽咨娇h地質災害整治中心信息技術部主任吳月旭告訴記者,在今年內,巫山還將對桃樹梁子危巖帶開展治理工作,有望大幅降低危巖體失穩滑落的風險。

而巫山縣桃樹梁子危巖帶,只是重慶市在地質災害防治數字化實戰實效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的一個縮影。

按照數字重慶建設的總體部署,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融合多行業部門數據,形成了危巖地質災害防治數據專題庫,謀劃建設了“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

目前,這一應用已初步實現了危巖地質災害風險的多跨協同、閉環管控機制。通過風險識別、風險研判、風險預警、風險響應、風險處置、風險解除和源頭管控等7個核心業務場景的搭建,建立了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的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和管控體系,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數字化支持。

在實時監測預警體系方面,重慶還實行了空天地一體化的“技防”和四重網格人員的“人防”,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智慧“千里眼”筑牢了基礎。

通過衛星遙感的智能化識別、無人機定期巡查發現以及地面監測設備動態監測告警,他們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技術,實現了地質災害全天時全天候動態監測預警。

目前,全市1.4萬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共布設了6.71萬臺監測預警設備,進行實時動態監測。一旦出現地災預警,系統可以將預警信息精準發送至每個受眾和基層責任人,打通了預報預警信息到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責任編輯:余文欣

華龍網記者 林紅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