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事件發現問題、溯源問題、處置問題的效率均提高80% “巴渝治水”經驗在全國推廣-華龍網

水污染事件發現問題、溯源問題、處置問題的效率均提高80% “巴渝治水”經驗在全國推廣

2024-04-13 07:12:18 來源: 華龍網-重慶日報 聽新聞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何春陽

水污染事件發現問題、溯源問題、處置問題的效率均提高80% “巴渝治水”經驗在全國推廣
 梁平區銅缽河上河壩國家監測點位,此處為重慶梁平與四川大竹交界河流。(資料圖片)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巴渝治水”應用系統上線后,我市水污染事件處置能力實現了3個80%的提升。(資料圖片)

“巴渝治水”應用系統聚焦治水核心業務,拆解形成700多項業務事項,通過流程再造、體系重構,融合了農業農村、水利、住建等22個市級部門的690多項數據,監測感知點達到1.1萬多個,成功打造出水環境“感知-預警-治理-考核-評價”5個應用場景,構建起了“空天地”一體化數字水生態智能感知網

在重慶,發現一個水污染問題需要多久?過去,可能是7天甚至更久,而現在,是24小時內。不只是發現問題的時間大大縮短,排查和處理問題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自數字重慶建設啟動以來,重慶聚焦重大突發事件、安全生產、城市運行、生態環保等重大風險隱患防控最急需的領域,從“小切口”入手,上線了安全生產智管、巴渝治水、危巖地災風險管控等一批典型應用,推動各類風險隱患防控從不確定向確定轉變,由過去的人工服務向現在的人機交互型轉變。

4月9日,記者就“巴渝治水”應用系統服務情況進行了深入采訪,希望以小見大,通過這一應用反映重慶數字政務系統圍繞服務、發展、治理“一件事”,深入推進政府治理流程優化、體系重構、履職能力提升,以數字化改革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構建起“空天地”一體化數字水生態智能感知網

市生態環境局的一間大會議室內,前后各有一張20平方米的高清大屏,屏幕上大大小小的數據,清晰明了地展現全市120條河流的實時水環境情況。這張屏幕背后,正是“巴渝治水”應用系統。

市生態環境局水環境處副處長盧利介紹,去年4月,按照全市數字改革部署要求,針對治水工作中出現的治污力量分散、治水聯動困難等問題,市生態環境局依托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謀劃開發了“巴渝治水”應用系統,并于2023年12月試點上線。

“系統上線后,我市水污染事件處置能力實現了3個80%的提升?!北R利說,一是水環境感知更及時,問題發現時間由原來的平均7天縮短為24小時以內,效率提高了80%;二是問題研判更科學,通過大數據分析與AI智能、數字孿生等創新技術,使問題溯源效率提高了80%;三是治理成效更全面,通過建立水環境問題“發現-交辦-整改-銷號”閉環管理機制,形成市、區、鄉鎮三級上下聯動,實現了問題“一鍵交辦”,24小時處置應答,48小時自動督辦,問題處置效率提高了80%。

“這一系統大大提升了長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能力和水平?!闭驹凇鞍陀逯嗡睉孟到y顯示屏前,盧利向記者詳細展示了近期一個地表水監測水質異常問題處置的全過程。

從發現問題到處置結束不到兩天時間

銅缽河是一條從四川大竹縣流經重慶梁平區的川渝跨界河流。3月19日早上9點30分,“巴渝治水”應用系統彈出一則預警信息:銅缽河上河壩國控斷面自動感知到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日均值超標,預測污染物將在12個小時后到達下游的均攤壩斷面。同時,系統識別出,下游沒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

隨即,系統通過算法進行精準溯源,將問題范圍控制在了2個疑似污水處理廠、4個疑似工業企業、15個疑似雨水排口、10個疑似畜牧養殖場的范圍之內,并將預警短信自動發送給了梁平區生態環境局相關人員和該河段河長,提醒他們關注水質異常并加快排查,避免影響下游河流水質。

隨后,系統又將問題清單派發給梁平區生態環境局。梁平區立即做出排查響應,并將問題清單派發四川大竹縣生態環境局同步開展排查。當天11點30分,梁平區污防科組織執法支隊、監測站、碧山鎮對系統派發的疑似污染源清單開展現場排查,四川大竹縣同步組織開展沿河排查。

“我們發現,銅缽河干流碧山場鎮河段雨洪排口有異常排水。”污防科工作人員說,監測站工作人員在對排口出水快速檢測后,證實出水氨氮濃度異常高。經梁平區住建部門和碧山鎮共同排查核實,確認是排污口上游100米二級管網破損,遂及時采取措施進行了修復。

四川大竹縣在同步排查過程中也發現,某養殖場糞污儲存設施破損,糞污流入河道,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已督促養殖戶采取應急措施阻止糞污外排,并會同縣農委對養殖場糞污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3月21日,上河壩國控斷面水質達標,梁平區提請銷號。

“巴渝治水”應用系統監測到水質穩定達標,沒有影響下游均灘壩斷面水質之后,市生態環境局便同意銷號,并請梁平區會同大竹縣加強協同共治,確保水質穩定。

該事件從發現問題到處置結束,只用了不到兩天時間。

深化拓展“巴渝治水”應用系統功能

“我們這個系統從開發到上線,僅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但成效卻是顯而易見?!北R利表示,“巴渝治水”應用系統從水質量、水資源、水生態、水污染、水監管等多個維度入手,為每一條河流量身定制了“數字化管水一張圖”,提升了大數據分析研判能力,實現了水環境可視、可查、可分析,為環境要素感知、污染分析和精準溯源提供了數據基礎支撐。

2023年,重慶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創“十四五”以來最佳水平。不久前,“巴渝治水”應用系統獲評2023年度數字重慶建設優秀應用,生態環境部已在全國推廣“巴渝治水”經驗。

“現在已經有相關省市來參觀學習重慶的經驗做法,我們也在不斷總結提煉改革成果。”盧利表示,接下來,市生態環境局將深化拓展“巴渝治水”應用,不斷迭代升級系統功能,重點著眼于三個畫像(全市畫像、流域畫像、斷面畫像)和四個重點專區(入河排污口、工業園區、飲用水源地、農村黑臭水體)的打造,加快構建一體化、全鏈條的治水綜合場景應用,提升治水事件在市三級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的貫通實戰能力,健全綜合集成、協同高效、閉環管理的運行機制,以數字賦能推動治水工作實現整體智治。

不僅是“巴渝治水”應用系統,“高樓消防”應用對4.46萬棟高層建筑實行火災風險五色預警,“九小場所安全智管”應用上線后大幅提升試點區縣問題發現和處置隱患的效率,“民呼我為”應用日均辦理群眾訴求2000余件……

市政府電子政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這批典型應用都已初步形成點上實戰實效能力,正在推動已上線的、多個關聯的“一件事”能力向“一類事”集成,全市數字政務系統將加快推動重點能力向基本能力深化拓展。

典型案例>>>

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接入6.71萬臺監測預警設備

三峽庫區危巖地災防治有了數字“千里眼”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何春陽

三峽庫區山高巖陡,如何防治危巖地災險情?重慶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4月12日,記者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獲悉,該局融合全市14個行業部門數據,建設并上線了“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系統,如同給三峽庫區安上了一雙數字“千里眼”,初步實現了對三峽庫區重慶段431處已查明危巖的全鏈條多跨協同風險管控。

“4月1日起就進入了汛期,最近雨天也很多,但是我們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蔽咨娇h兩坪鄉政府規建辦負責人劉磊告訴記者,過去他們只能靠人力勘查危巖的裂縫、變形情況等,效率非常低下,且時間上存在滯后性;自從有了這雙“千里眼”,他們就能夠隨時隨地掌握全鄉危巖地災點的實時監測情況。

作為長江干流巫峽段左側岸坡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巫山縣桃樹梁子危巖帶共發育28處危巖單體,總體積達到26428立方米。以往一到汛期,劉磊和同事天天提心吊膽,生怕危巖帶出現任何狀況,只有不斷地進行人工巡查,反復確認保證安全。

“由于危巖單體體積大、穩定性差,一旦滑入長江,將產生巨大的涌浪,對附近船只和長江航道構成嚴重威脅?!眲⒗谡f,針對這一情況,巫山縣在該危巖帶布設了包括24個裂縫監測點、12個應力監測點和10個傾斜監測點在內的全面監測系統。

“我們通過衛星遙感的智能化識別、輔以無人機的定期巡查,以及地面監測設備動態監測告警,形成了‘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技術?!蔽咨娇h地質災害整治中心信息技術部主任吳月旭告訴記者,他們通過系統對各危巖單體的細致排查,及監測數據綜合分析,有效監測和防控了地質災害風險,目前確定各危巖體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未發現明顯變化。

對巫山縣桃樹梁子危巖帶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只是重慶在地質災害防治數字化方面取得實戰實效的一個縮影。

據悉,“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已初步實現了危巖地質災害風險的多跨協同、閉環管控機制,建立了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的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和管控體系,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數字化支持。

目前,全市1.4萬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共布設了6.71萬臺監測預警設備,初步建立了集氣象、山洪、地質災害為一體的監測預警管控體系,加上全市1.48萬余名地環站人員、片區負責人、駐守地質工程師以及群測群防人員的通力合作,形成了空天地一體化“技防”+四重網格人員“人防”的實時監測預警體系。

責任編輯:譚周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