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夕,記者走進重慶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在書畫修復室內,這群文物“醫生”正在對一幅古畫進行修復。他們曾憑借一雙妙手,讓張大千、齊白石等人的名畫重獲“新生”。
這幅2米長的明代畫卷,有的地方已被蟲蛀殘破,更肉眼可見的是其鑲料出現脆化、斷裂等病害。修復一幅古畫前,文物“醫生”要為它做個“全身體檢”。
用這臺便攜式視頻顯微鏡,可放大到200倍觀察古畫病害、紙張簾紋、分析紙張種類。
滴上一滴水,臺式酸堿計開始檢測畫的酸堿,顯示偏酸,說明畫紙老化、易脆,清洗時需要注意。
文物“醫生”說,在科技設備的加持下,古畫有了一份詳細的“體檢報告”,他們將對不同病害“對癥下藥”。
古畫修復講究“修舊如舊”,修復師楊軍(右)少時入行,如今已干了30多年。在她看來,修復古畫,既需回春妙手,更要有敬畏之心。在楊軍指導下,年輕的文物“醫生”李馨(左)正小心翼翼地用羊排毛刷對古畫除塵。
從清洗、揭裱、修補、全色,修古畫大的步驟就有10多道,細分下來工序更多。李馨說,“完成一幅古畫修復,根據難易程度,常常要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急不得?!?/figcaption>
鑷子輕輕夾起薄如蟬翼的紙條,再粘上漿糊,嵌入古畫破損處。一點一點修補,考的是耐心和細心,容不得一點差錯。
古畫修復不僅要求文物“醫生”能熟練用刮刀、鑷子、針錐等工具,還要與薄如蟬翼的絹、綾、紙打交道,會“揣摩”古人心思。李馨和同事還學了工筆畫,以求達到“補處莫分”。
“90后”文物“醫生”胡乾娟正在為一幅畫全色,也就是用筆墨把古畫上殘缺之處補好。由于古畫的墨色,與現在已有所不同,加上墨色的深淺變化,極其考驗文物“醫生”對色彩的敏感度和調色能力。
“都說這行枯燥,其實樂趣都在心里。當看到一幅古畫完整地掛在墻上,就什么都值了?!焙暧X得,修復時光,讓古畫“重生”,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觀眾可通過大屏幕,觀看文物“醫生”在“手術室”修復古畫過程。
被困“病害”的古畫也因修復“重生”,有機會呈現在觀眾面前,讓大家感受文物的魅力。
華龍網記者 劉艷/文|李文科 受訪者/圖|劉潤/視頻|李文科 連肖/主持|王梅 劉顏/監制
萬花瞳 | 古畫“重生記”
華龍網
2024-05-17 06:00:00
方寸紙絹,一修一補,是技藝,更是匠心,是傳承,也是創新。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