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子”支書和他的年富“梨”強-華龍網

“梨子”支書和他的年富“梨”強

2024-06-20 11:45:30 來源: 華龍網 聽新聞

華龍網訊(記者 張佳雯)從公司老板年薪30萬,到村里支書月薪1100元,曾瑞華仍然決定回到家鄉石柱縣田畈村當一名村支書。十年時間,曾瑞華不停歇地帶領鄉親們尋找致富之路;如今,他成了大家心中的主心骨,也成了專業的“梨子”支書。

橋頭鎮田畈梨園產業基地。受訪者 供圖
橋頭鎮田畈梨園產業基地。受訪者 供圖

“家鄉還沒富,家鄉需要我”

2013年12月20日,田畈村村委會正在換屆選舉。此時在外拼搏的曾瑞華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董事長,機會和前景都非??善?。

原本生活就這么繼續下去的時候,兩條故事線發生了交集。

當年的田畈村選票共計536票,本不在選票提名的曾瑞華,卻意外得到了村民們記名投票的486票。

當時的村支書晚上電話告知了遠在外地的曾瑞華這一結果。

于是,曾瑞華抱著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回到田畈村。他看到還在尋找發展方向的家鄉,看到因在外打工而村里一戶一戶的空房,看到還在為生活辛勞的父老鄉親……他甚至閃過“給大家一筆錢”的念頭。

也是因為這一回,改變了曾瑞華的人生軌跡。

曾瑞華說,當時村支書有句話讓他一瞬間下了決心回家鄉發展,“家鄉還沒富,家鄉需要我”。

曾瑞華向專家展示梨子的套袋情況。受訪者 供圖
曾瑞華向專家展示梨子的套袋情況。受訪者 供圖

2014年4月,曾瑞華正式任職村支書,拿著每月1100元的工資,開啟了他十年的村支書生涯,“我要帶著大家掙到第一筆錢”。這在當時以傳統農業為生,在山坡上種植玉米、紅薯、土豆的田畈村,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劉德香是土生土長的田畈村人,據介紹,以前村民在耕種過程中,土壤會隨雨水流入山坡下的龍河中,不僅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還時常出現滑坡的情況,導致很多地塊已無法耕種。加上村民們紛紛外出務工,村里閑置的土地也越來越多,一片片荒坡變成了荊棘叢生的荒山。

“村里需要,該花就得花”

剛上任的曾瑞華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了一筆錢,“這錢啥也不干,請‘高人’來指點”,如何在守住祖輩們留下的土地,又能解決水土流失,還能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路子?曾瑞華從土開始琢磨。

曾瑞華查看土地情況。受訪者 供圖
曾瑞華查看土地情況。受訪者 供圖

曾瑞華把當地的泥土送去北京檢測,請專家給出發展建議。他又和其他村干部揣著這筆錢,外出考察了多個省市,從北京請來不同行業的專家實地察看,給出符合當地發展的規劃建議。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綜合各方專家的分析和村民的意見以及土地化驗結果,村里決定發展梨子產業。

曾瑞華帶領專家實地考察。受訪者 供圖
曾瑞華帶領專家實地考察。受訪者 供圖

正在這時,助力梨子產業發展的好消息也隨之而來。

2016年10月,石柱縣投資1036萬元,對龍河田畈小流域緊鑼密鼓展開了坡改梯和建排水溝、蓄水池、產業步道等一系列工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原先的荒坡荒山變身為一塊塊階梯狀的平整地塊。

曾瑞華又發現,村里沒有寬敞足夠大貨車進出的的公路,村民種植的瓜果蔬菜要想運出去都很難。

于是,想致富,先修路。

拓寬道路施工現場。受訪者 供圖
拓寬道路施工現場。受訪者 供圖

同年,曾瑞華就為村里引進了翠冠梨和黃金梨進行了種植。

“尋路”找專家的過程,曾瑞華都是自掏腰包,當記者問起這一筆錢到底是多少錢,曾瑞華自己也說不清具體的數字,只說了句“村里需要,該花就得花”。

“我不要你的錢”

2020年,翠冠梨第一年掛果,毫無賣梨經驗的曾瑞華和村干部們,開始大力吆喝。

一個梨子季,40個“銷售”,村里30萬斤梨子只賣了18萬斤。

曾瑞華說,“眼看著剩下的梨子爛在地里,心痛不已。”但是為了保證農戶的收入,他當時拿出了自己的積蓄,按照當時的市場價5元/斤進行收購,“不能傷了大家的心?!?/p>

但是,愛最美好的地方在于雙向奔赴。

村民們紛紛表示,“我不要你的錢!”

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努力下,又到了2021年梨子的豐收季。曾瑞華告訴記者,此時的他已有了前一年的經驗,這次擴大了售梨隊伍,大伙兒一起分組找銷路。

售梨團隊出貨現場。受訪者 供圖
售梨團隊出貨現場。受訪者 供圖

一件、兩件……一個梨子季下來,曾瑞華帶領團隊憑借一張嘴和兩條腿,賣出了400多萬的梨子,大家都很高興。

“這么‘賣命’的賣梨子,你有多少梨樹呢?”面對記者的疑問,“一個梨子都沒有。但是你要問這1750畝地,175000株梨樹的責任歸誰,那我肯定的回答你,是我!”曾瑞華提高了聲調堅定地回答道。

曾瑞華帶領村民進行線上直播賣梨。受訪者 供圖
曾瑞華帶領村民進行線上直播賣梨。受訪者 供圖

據了解,田畈村全村總計參與梨園種植的有328戶,共有1312人。村民們分片流轉土地,承包梨園,或入園打工,現在人均增收15000元以上。

劉德香以前在外務工,村里在發展翠冠梨、黃金梨產業時,她回到家里將10畝撂荒了多年的土地流轉到了專業合作社。在得知專業合作社要招收村民務工后,她索性在家就近務工,因勤勞肯干,后來成為基地的管理人員,現在每月固定工資有2500元,她說,“產業發展起來了,能在家門口上班,高興的很?!?/p>

村里梨子種植戶的楊曉梅也告訴記者,今年僅梨子一項收成能賣10萬元左右,“放在以前,我靠種土豆和玉米,是想都不敢想的收入。”

當問及梨子主要銷往哪里的時候,楊曉梅的回答是不知道,用她的原話說“梨子都是支書找銷路,有他在不用怕”。

在田畈村,一座座樓房、一輛輛汽車、一個個笑臉,是梨子產業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用發揮方面的最好證明。

曾瑞華推介村里旅游產業情況。受訪者 供圖
曾瑞華推介村里旅游產業情況。受訪者 供圖

田畈村在“土”字上謀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產”字上下功夫,依托了農業農村特色資源,讓普通平凡的梨子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推動了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如今,畈村梨園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果品品牌和鄉村采摘游的熱門選地,以“花”為載體,用“果”作支撐,梨花節、采摘節……一條以梨園為龍頭,帶動全產業鏈的致富路線已經清晰可見。

奉獻于大地的,大地將予以回饋;奉獻于人民的,人民不會忘記。

正如楊曉梅所說,“我們在曾支書身上,看到了什么是‘為人民服務’,有他在,我們都相信,梨子產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強,大伙兒肯定也越來越富,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p>

責任編輯:王婷婷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