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關口” 為后代留下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2024-06-19 06:36:16 來源: 華龍網-重慶日報 聽新聞


核心提示
重慶,是長江上游最大的臨江城市,也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近年來,重慶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勇擔“上游責任”,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筑牢生態本底,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為子孫后代留下清潔美麗的母親河。
重慶如何守護好長江?發生在長江入渝第一區江津、三峽庫區腹心城市萬州區、長江出渝“東大門”巫山的三個故事可作注解。
長江入渝第一區江津區
白沙長江大橋給魚兒讓道
6月12日,江津白沙長江大橋上車來車往,橋下就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棲息地。
江津是長江入渝第一區,長江過境流程長約127公里。其中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津段長115公里,占重慶段的80%以上。
為了保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守護長江生物多樣性,江津將規劃的白沙長江大橋“讓”出了兩個橋墩。
白沙長江大橋位于江津區白沙鎮,初步設計方案是跨徑590米的懸索橋,要建設15個橋墩,其中東岸引橋有兩個橋墩位于長江中。
“大橋跨江段正好處于長江上游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津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這里重點保護物種達68種,是珍稀特有魚類的重要生存地、洄游通道,也是三峽庫區主要魚類早期資源補充通道,橋位附近還分布有魚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等。
在這片特殊區域,涉水新建項目必須考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劉建虎是西南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其研究領域就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在白沙長江大橋建設前,他的團隊對此進行了調查,發現兩個引橋橋墩位于保護區岸線以內,且其中一個橋墩位于較低的河床,涉水時間相對較長,橋墩所在的河灘植被豐富,是汛期魚類的索餌場,大橋建設會對保護區的魚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等產生影響。團隊建議,可適當增加引橋跨度、減少橋墩數量,減輕對保護區河床形態及水生生態的影響。
多次論證后,白沙長江大橋設計方案最終為魚兒讓了路,撤銷了東岸的兩個引橋橋墩,跨度由60米調整為180米,僅保留了位于魚縫壩整體巖石上的主橋塔。
這樣一來,大橋的設計、施工難度均明顯增大,工程造價也更高。
項目要解決的問題,遠不止于此。
2018年6月28日,白沙長江大橋正式開工建設,為降低施工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項目沒有選擇傳統的爆破開挖,而是選擇了更減震降噪的機械組合開挖法。
在西岸的施工中,為防止開挖的石頭掉入江中,施工方用船將石頭從江面運出去,工期因此延長了2個月。
在主橋塔上施工時,承建方專門設置了施工操作平臺,周圍用屏網兜住施工時產生的垃圾、渣塊,并定期清理;為防止焊接產生的焊渣掉入江中,消防安全工程師每天都要進行監督清理。
在對主塔鋼架梁進行涂裝時,如果采取噴涂只需要15天,但油漆很有可能滴入江里造成污染,施工方就采取人工刷涂,并在周邊設置圍欄,足足用了30天。
據了解,江津區還配合市魚保處和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市水產科學研究所聯合開展了為期5年的保護區魚類資源監測,完善長江魚類救助機制,建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救助中心。
今年以來,保護區江津段建設人工魚巢4.5萬平方米,放流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巖原鯉等珍稀特有魚類近70萬尾;吸引中華秋沙鴨、黃嘴潛鳥、鳳頭潛鴨、綠頭鴨等20余種珍稀鳥類在此覓食越冬。
三峽庫區腹心城市萬州區
解決消落帶生態修復治理“世界級難題”
隨著三峽水庫騰防洪庫容,長江水位下降,近期,萬州區大周鎮一棵棵“隱藏”在水中四五個月的中山杉露出水面。
露出水面的中山杉枝干修長挺拔,葉片郁郁蔥蔥,不時有水鳥在林間追逐嬉戲。在大周鎮十里濱江長廊,有不少游客漫步江畔,不時拿出手機為“淹不死”的中山杉拍照。
這里原是光禿禿的三峽庫區消落帶。2009年起,萬州開始試驗用種植中山杉的方式,對消落帶實施生態修復,十余年來相繼種下3200余畝中山杉,成為守護長江萬州江岸消落帶的“生態衛士”。
萬州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長江過境流程長達80.3公里。三峽水庫蓄水后,每年存在近半年的水位落差期,在長江萬州段形成了23.4平方公里的消落帶。
消落帶周期性露出水面,半年水中浸泡,半年陸地裸露,一般植物在消落帶根本無法生存。正因如此,消落帶的生態修復與治理被稱為“世界級難題”。
2002年,江蘇省通過對口支援送給萬州2萬株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培育而成的中山杉,作為綠化樹種。這種樹根系發達,扎入土層可達3米,縱橫交錯可覆蓋周圍約80平方米的土地,培育之初是為了解決鹽堿地造林問題。
萬州區林業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任憑研究消落帶生態修復多年,在了解中山杉的特性后,他陷入沉思:“連鹽堿地都能扎下根,那消落帶呢?”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2009年初,任憑和他的團隊在170米—175米消落帶種下208株中山杉,第二年成活204株。2012年,他們把淹沒試驗的區域擴大到165米—175米范圍內,面積增加到500畝,分布在萬州城區、新田鎮、瀼渡鎮等地。
這一次,1.5米高的樹苗直接種在了10米深的水下。能行嗎?
第二年春天,他接到新田鎮五溪村村干部打來的電話:“你們去年種的苗子發芽了……”
試驗表明:在每年淹沒4個月的情況下,中山杉表現出較強的耐水性和適水性,成活率高達85%,而且成林快。接下來,萬州在新田鎮、武陵鎮、瀼渡鎮、溪口鄉、大周鎮、燕山鄉、高峰鎮和百安壩街道等地不妨礙航道的消落區域栽植中山杉試驗示范林,共種下3200余畝。
中山杉還有個特性——每年冬天,原本綠色的葉片會泛紅變色。冬天正值三峽工程蓄水期,消落帶上的中山杉樹干泡在水中,樹枝露出水面,葉片分別呈黃色、橙色、紅色等多種色彩,倒映在波光粼粼的一江碧水中,呈現出“水中森林”的獨特景觀。
近年來,萬州區在長江江畔的大周鎮鋪埡村、五土村轄區消落帶生態綜合治理中種下約6萬株中山杉,在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同時,也依托成林后的中山杉打造出十里濱江長廊旅游項目,形成了獨特的水上森林美景。
長江出渝“東大門”巫山縣
長江清漂 層層攔截層層設防
巫山是萬里長江流經重慶的最后一站,也是重慶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的最后一道防線。
6月12日早上8點,巫山長江大橋至神女峰沿線的消落帶上,巫山縣匯馨環衛公司清漂隊的10多名清漂隊員已開始在此撿拾垃圾。
這支清漂隊成立于2003年,負責境內長江干流和次級河流水域岸線總長183.45公里的水域清漂工作。從一開始租用漁民小船用網兜清漂,到現在有了機械化清漂船,21年來,他們風里來、浪里走、水上漂、船上撈,默默守護著一江碧水流出重慶“東大門”。
“目前支流的消落帶已基本清理完畢,我們要趕在6月中旬前清理完長江干流兩岸的消落帶垃圾?!眳R馨環衛公司水域清漂管理部部長葛亮告訴記者,大家都在爭分奪秒,緊接著就要準備迎接長江主汛期的到來。主汛期期間,暴雨引發的山洪會將大量垃圾沖到江中,加上高溫、酷暑和湍急的水流,對于隊員們來說又是一場考驗。
重慶的主汛期在每年6月至9月。每次洪水都會帶來大量垃圾堆積在支流的回水灣,嚴重時堵塞河道。這段時間,清漂隊員吃住都在船上,與高溫、臭味和蚊蠅作戰。
去年7月4日,巫山縣抱龍鎮遭遇大暴雨襲擊,并引發洪澇災害。洪水將大量樹木、樹根、農作物、生活垃圾和動物尸體等沖進長江支流抱龍河,幾乎堵塞了河道。葛亮和同事們每天工作15個小時,用了整整半個月,才將抱龍河的垃圾清運完畢。
高溫帶來的還有“烤”驗。在支流清漂,大多時候靠人工清漂船。清漂隊員們頭頂炎炎烈日,腳下踩著五六十攝氏度的鐵皮甲板?!罢娴氖恰蠒裣抡簟酌撃z是常事,隊員們每年夏天都要燙壞好幾雙膠鞋。”葛亮說。
“清漂隊最初只有3名隊員,租用漁民的小船在江面用網兜打撈垃圾。”葛亮回憶,當時轉運垃圾也是個體力活,清漂船靠岸后,全靠清漂隊員一車一車地將垃圾裝上轉運車。
直到2006年,巫山才有了第一艘清漂船。隨著專業清漂船陸續“上崗”,江面清漂也實現了機械化,通過收集艙履帶將水面漂浮物打撈上岸,平均5—10分鐘就能收集20—30立方米水面漂浮物。去年,清漂隊的機械化水平再次提升,新增了一艘垃圾轉運船和兩艘打撈清漂船,新增的轉運船裝載量達286噸,是以前的3倍,一次可轉運10艘清漂船打撈的垃圾。
巫山還積極探索日常清漂與應急清漂工作全面覆蓋管理長效機制,利用360度旋轉高清攝像頭布控,24小時監控轄區水域內漂浮物及庫岸垃圾情況,清漂船舶實施精準打撈。加上環衛監督艇隨時巡查,人工保潔船、機械化清漂船層層攔截、層層設防,最大限度防控漂浮物及消落帶垃圾流出重慶“東大門”。
現在江面的垃圾已沒有過去多了。葛亮告訴記者,一來鄉村都建立了垃圾收運點,如果不發洪水,江面上很少有垃圾,二來沿江區縣都建立了專業清漂隊,過境垃圾少了許多。“但我們絕不懈怠,努力不讓漂浮物順江而下出重慶。”葛亮說。
數讀>>>
100%
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74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
70萬尾
今年以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津段建設人工魚巢4.5萬平方米,放流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巖原鯉等珍稀特有魚類近70萬尾
3200畝
2009年以來,萬州累計在消落帶種植中山杉3200畝,綠化美化了70多公里三峽庫岸
2972艘次
2023年度,巫山累計出動清漂船2972艘次,作業人員12567人次,清理轉運處理水域漂浮物28530.92噸
稿件由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彭瑜、龍丹梅采寫
責任編輯:鄧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