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拿群眾一兩鹽”在百姓口中代代相傳——紅色歷史鑄就城口廉潔文化“魂”與“根”-華龍網

“紅軍不拿群眾一兩鹽”在百姓口中代代相傳——紅色歷史鑄就城口廉潔文化“魂”與“根”

2024-06-28 06:13:00 來源: 華龍網-重慶日報 聽新聞

“紅軍不拿群眾一兩鹽”在百姓口中代代相傳——紅色歷史鑄就城口廉潔文化“魂”與“根”
城口縣“我是青年 我要清廉”活動儀式暨紅廉故事發布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大巴山腹地,渝川陜交界之處,有重慶地區唯一曾建立過縣、區、鄉、村四級蘇維埃政權的區縣——城口。這里不僅記錄著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不屈的革命歷史,也傳承著這支軍隊“鐵紀”的“魂”與“根”。

近日,記者來到城口縣蘇維埃政權紀念公園,一塊刻有“人民好坐江山”標語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

這則標語來自城口縣巴山鎮元壩村火山坡的一處石壁上。城口縣原黨史研究室主任張合軒告訴記者,1929年至1935年間,紅軍與敵人展開激烈斗爭,先后兩次攻克城口。為了擴大宣傳,展現部隊“鐵紀”,樹立紅軍良好的形象,當年紅軍曾組織當地石匠組成刻字隊,把宣傳標語刻在巖石上,整個川陜蘇區有紅軍石刻標語4000多條,是全國乃至世界罕見的文化景觀。紅三十三軍二九六團當時就駐扎在這一帶,標語應該是他們留下的。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紅軍堅決維護群眾利益,通過各種方式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以清正廉潔的軍隊形象,讓城口人民意識到這是一支真正讓窮人翻身得解放的部隊!”張合軒說,正是憑著“鐵”一般的軍紀,紅軍贏得了城口群眾的擁護,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圍剿”,在城口站穩腳跟,建立起完整蘇維埃政權體系。

革命斗爭鍛造鐵軍紀律

城踞三省門戶,口扼四方咽喉。城口縣地處四川盆地東緣與大巴山交接處,是出秦嶺進四川的兵家必爭之地。

1929年,中共四川省委組織固軍壩起義,建立起城萬紅軍(也稱川東游擊軍),與敵人展開斗爭。1930年3月20日,在嘹亮的軍號聲中,城萬紅軍3000余人攻入縣城,城口成為當時川渝地區被地方紅軍占領的首個縣城,震驚全川。

雖然成果喜人,但紅軍內部卻也存在著不少隱患。城口縣紀委相關人員介紹,由于當時城口等地村民大多是文盲,這支剛剛從農民和舊軍隊脫胎的軍隊還有很多舊的習氣還亟待改造。

軍紀不嚴,不僅難保軍隊戰斗力,更得不到人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1930年7月,在軍閥與地方反動武裝的瘋狂“圍剿”下,固軍壩起義失敗。

面對斗爭失利,王維舟等中國共產黨人立即總結經驗教訓,重組川東游擊軍,并將其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以鐵軍紀律治理隊伍,繼續開展斗爭。1933年,紅軍揮師再戰城口縣,建立城口蘇區。

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紅軍一面殲敵剿匪,一面開展根據地建設,發展黨組織,用實際行動執行黨的政策,踐行黨的紀律:紅三十三軍副軍長羅南輝以身作則不搞特殊,打土豪所得盡數歸公;紅三十三軍政委張廣才“不講情面”,嚴厲整治士兵大吃大喝、不節儉作風;縣蘇維埃經濟委員曾慶祿、坪壩區蘇維埃主席聶勝華、岔溪河鄉蘇維埃糧食委員寧天成等經濟要害部門負責人貪污腐敗問題被紅軍依法嚴肅處理……

共產黨人對黨忠誠、實事求是、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光輝形象,在紅軍的一次次行動中逐漸深入人心,軍民之間的紐帶愈發牢固。這期間,紅軍在城口建立了1個縣委,5個區委、9個鄉黨支部和6個區蘇維埃政府、24個鄉蘇維埃政府、80多個村蘇維埃組織,形成了完整的縣、區鄉、村蘇維埃政權組織體系,將城口鑄進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宏偉版圖。

踐行“鐵紀”厚植軍民魚水情

“紅軍保護窮人分田地!紅軍幫窮人找衣穿找飯吃!紅軍保護窮人翻身!紅軍是窮人親兄弟!紅軍不拿窮人一針一線……”在川陜蘇區城口紀念館,市民楊先生帶著自己6歲的孩子一字一句地念著城口蘇區建設發展期間紅軍的宣傳傳單。

“我是土生土長的城口人,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講紅軍的故事,革命家們清廉的作風和一心為民的情懷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受到教育?!睏钕壬焓种钢渲幸欢握f道,“‘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讓我想起以前聽過‘紅軍不拿群眾一兩鹽’的故事?!?/p>

1934年,紅四方面軍在城口建立根據地與四川軍閥發生激烈戰斗。一天,一支身穿粗布服裝、頭戴紅五星、腳穿草鞋的紅軍隊伍抬著傷員來到城口縣嵐溪村村民的農房中。

傷員高燒不退、昏迷不醒、危在旦夕,但紅軍衛生員手中卻連消毒用的鹽水都沒有,急得團團轉。

正在焦急之時,大家無意間發現了村民綁在房梁上的筍殼鹽包,這下傷員清洗傷口的鹽水可算有了保障。但紅軍有鐵紀,再苦再累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大家又犯了難。

能不能找老百姓把鹽買下來?可現在村民躲避戰亂,都藏進山里去了,哪里還能找得到人!

救人要緊,衛生員不得不立即用鹽開水救治傷員,為了補償村民,大家一起湊出3塊銀圓,并拿出一張有些褶皺的紙寫道:“老鄉,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為了搶救一位重病傷員,從筍殼包里拿了您一兩鹽巴,實在對不起,這里是3塊銀圓,請您收下?!?/p>

當飽受軍閥民團欺凌、搜刮的村民回到家里,看見銀圓和紙條,忍不住聲淚俱下地向著遠方喊道:“是紅軍!紅軍,親人哪!我們窮人的救星,一輩子都會記得你們的?!?/p>

無論是“不拿一兩鹽”“不拿一個紅薯”還是“不拿一針一線”都是紅軍嚴守的軍紀。在城口,還有“老樹為證,有借有還”“一挑鐵皮桶”等故事流傳,紅軍戰士廉潔故事早已深深刻在城口百姓心里。

正是在點點滴滴中踐行“鐵紀”,紅軍建立和鞏固了與群眾的血肉聯系,讓群眾真正理解并認識到,紅軍“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本質,吸引了城口人民積極投身革命。當年,僅5.7萬人的城口就有5000多人投身革命,3000余人參加紅軍,其中600多人參加長征。

讓廉潔人物、清廉故事浸潤人心

“我今在茲,鄭重承諾,清正廉潔,從我做起;堅定信仰,對黨忠誠,牢記宗旨,為民服務……”5月28日,城口縣蘇維埃政權公園里,100余名來自全縣各級各部門、國有企業的青年黨員干部,面向川陜革命根據地城口蘇維埃政權紀念碑,舉起右手鄭重地握拳宣誓。

這是由城口縣紀委監委、團縣委聯合舉辦的“我是青年 我要清廉”暨紅廉故事發布會現場。大家走進川陜蘇維埃紀念館,共讀紅廉故事,共宣廉政誓詞,身臨其境感悟城口紅色廉潔文化。

“90年前,革命前輩身處艱苦斗爭歲月,尚能堅守鐵紀,英勇奮斗,舍小家為大家,如今身處建設時期的我們,擁有這么好的條件,更要以他們為榜樣,恪守廉潔底線,以實際行動踐行為民服務宗旨,積極履職盡責?!笨h團委副書記杜璇感嘆道。

如今的城口縣,不再戰火紛飛,但紅色歷史為城口鑄就的廉潔文化的“魂”與“根”仍在發揮作用。

城口縣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廉潔是最重要的保障,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城口正按照“融入融合、落細落實、共建共享”思路,將紅廉文化融入黨紀學習教育、清廉重慶建設、文明城市創建等,結合情景劇、微黨課、“行走的思政課”等宣傳教育手段,以點帶面、抓綱帶目,不斷增強廉潔文化傳播力感染力,推動廉潔教育入腦入心,持續營造崇廉尚廉的濃厚氛圍,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持廉守正。

立足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城口正積極探索“紅色文化+廉潔文化”建設模式,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中的廉潔故事、革命先烈的廉潔品質、紅軍治軍的廉潔思想,編印《城口縣紅色廉潔故事讀本》,用好用活“家門口”的廉潔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讓廉潔人物、清廉故事從革命文化里“走出來”,推動廉潔文化成風化人、浸潤人心。

責任編輯:周宇航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