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第1眼 | 山城向海 開放之路拓新 大港興城 開放之姿上新
2024-07-22 14:12:47 來源: 第1眼-重慶廣電 聽新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舉世矚目。在三中全會《公報》中,“改革”加“開放”出現了65次。高頻關鍵詞的背后,是一條“縱深向”的探索之路。重慶作為西部改革和開放的先鋒,不斷加快“擁抱世界”的步伐,最近,重慶又添開放口岸:萬州新田港區、涪陵龍頭港區、江津珞璜港區,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成為重慶港“擴大開放港區”。加上果園港,重慶的水域開放空間進一步擴大。覆蓋水、陸、空的開放口岸,總數增至7個。以開放口岸“之多”,位列西部內陸地區“第一”。

長江在重慶境內穿行了691公里,為水運提供了騰挪發展的空間。擴大水域的開放,也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重慶港口岸擴大開放的三個港區:萬州新田港,是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最大的集裝箱集散中心,設計年通過能力達3500萬噸。江津珞璜港,通過能力2000萬噸,集裝箱占到了一半以上。涪陵龍頭港,位于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串聯起了渝懷鐵路和長江黃金水道。這三個新增開放口岸,從區位上、從噸位上,均能扛起樞紐功能,且同處于產業大區、都設有綜保區、皆為“多式聯運港”,已積累起了開放的條件。而通過改革,破拆了制度墻、打破了舊模式,港港聯動,還形成了開放的新優勢。以萬州新田港為例,與江津珞璜港合作,“雙港聯動、鐵水一單、干支銜接、集散轉換”,打造出了“全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新開放的三個口岸,正在升級“集疏運”設施設備,提升軟硬件實力,新田港、珞璜港、龍頭港和果園港,是重慶的四大樞紐港。此后,也將組成重慶水運口岸開放集群,長江水域的開放空間,也將沿著綿延的江岸線,不斷拓新、浮出水面。

重慶港“一港四區”四角俱全,水域開放打開了新格局。翻開地圖,重慶擁抱世界的角度跨山越海。向東,長江水道,直濟滄海;向西,中歐班列,輻射歐洲;向北,“渝滿俄”,串聯中蒙俄;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覆蓋東南亞。而其中,內河開放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長江入渝第一站是江津,今年一季度,江津珞璜港吞吐貨物182.4萬噸,增長了12%,增速喜人,而此次擴大開放之后,更將進入快車道。長江的開放,正在不斷突破邊界。

從重慶朝天門沿長江溯流而上50公里左右,就是珞璜港,港口位于江津珞璜臨港產業城之內,大約15公里外,就是重慶江津綜合保稅區。珞璜港,也是距離西部陸海新通道中線最近的港口,通過6公里鐵路,穿越中梁山,就能連接小南埡鐵路物流中心,實現水鐵無縫銜接。

港口的堆場,可一次性堆存“散貨”200萬噸;集裝箱,能堆放2萬標箱;新添置的大型設備,將吞吐能力提升到千萬噸以上;新增至16條的鐵路裝卸線,大大提升了效率……一系列不斷完善的口岸設施,架構起了珞璜港的樞紐口岸功能,也為更大的開放空間增量,創造了條件。

今年5月,來自浙江舟山港的“萬噸級”貨運海船“創新5”輪,??跨箬郏瑪登嵢刖臣Z食在此棄船登岸,轉運至成都。長江上游“江海直達”的夢想,變為現實。對于內河港口來說,接卸“萬噸級”的海船,進口貨品的多式聯運,和跨省跨流域的轉運,種種皆是突破。今年1-5月,江津樞紐總吞吐量超過661萬噸,珞璜港完成了其中的300萬噸。因突破邊界,得以云濟天下。

舳艫千里,貨暢其流。通江達海,帶來的是一個“加速流動”的內陸城市。今年1—5月,重慶的社會物流總額達1.7萬億元,增長了6.3%。與之相對應的,是運量的大幅增長,經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運貨量,增長了54%,達到9.9萬標箱;經中歐班列(成渝)的運貨量增長了20%,達到了22.8萬標箱。降本增效,“質”與“量”齊增。而最可貴的增量是:要素的聚集??诎秲龋浳锿掏聲円共幌?;口岸外,關聯產業“拔節生長”,這也是“開放促發展”的初衷。

滿載集裝箱的貨運列車,從涪陵龍頭港站發出,駛往廣西欽州港站,然后,轉船出海。龍頭港專用線,打通了鐵水聯運的“最后一公里”。位于大江匯流處的龍頭港,5000噸級船舶、萬噸級船隊可常年抵達。周邊已建成的沿江高速、渝涪高速、南涪高速和渝懷鐵路等,形成了一張立體交通網絡,隨著聯運模式的改革,效率提升,成本攤薄。來自四川的工業產品,抵達龍頭港后直接搭乘鐵海聯運班列,一周內就能抵達欽州港,省去了果園港的中轉和倉儲環節,比過去節省了一半的時間。涪陵本地出口企業降低20%的運輸成本。論降本增效,一條進港鐵路只是冰山一角。一個個改革、一項項創新,逐一打通物流的斷點,讓不同通道、不同運輸、不同節點之間,切換順暢,接得上趟。內陸看到世界,是“改革促開放”的結果。讓世界看到,則靠“開放促改革”的妙手。

新的開放口岸,新的開放能級,將打開新的發展格局。在重慶口岸物流管理與航運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重慶交通大學教授劉名武看來,重慶新添了3個水運開放口岸,形成了內河水運口岸“一港四區”的新格局,將水域開放范圍擴大到更大的區域,這將有助于加強重慶在內河水運方面競爭優勢,吸引更多的船舶和貨物來重慶中轉,提高物流效率,成為更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物流中轉中心。重慶要實現開放能級的躍升,關鍵要推進制度型開放和開放型經濟兩手抓。推進制度型開放,重點是在改革市場準入制度、完善法治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發展開放型經濟,通過優化貿易和物流環境,吸引跨境貿易和物流企業的投資,推動跨境電商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強重慶作為內陸開放樞紐的地位。

內陸城市,何以擁抱世界?改革開放是“必由之路”。重慶水域開放空間的拓新、求變,也是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又一次試水,只有一次次有效地試水,方能練就時代浪潮中的“善泳者”,弄潮踏浪、敢為人先。依港而居的重慶,以開放之姿“向海圖強”,也讓人暢想,一個大港之城的夢想,也許就在不遠處。
(第1眼-重慶廣電 吳霜 鄧靜 丁琳 李藝 尹力 李嘉博 報道)
責任編輯:趙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