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三中全會系列評⑧ | 答好“為誰而改革”之問
2024-07-23 06:00:00 來源: 華龍網
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勝利閉幕,7月21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全文發布,審議通過的這份決定稿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最重要的成果。
以改革促發展,最終目的是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次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是其中重要一條,在數千字的全會公報中,“人民”一次出現了15次,是最為高頻的詞語之一。
“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上,要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地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方面?!?/p>
將人民放到改革的核心位置,彰顯了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將推動改革走好群眾路線,讓改革改到人民群眾急難愁盼處,改革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也讓億萬人民群眾對于這場偉大改革有了切膚之感:改革與我有關、改革需我參與、改革于我有利、改革紓我所難。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這是改革最堅實的依托和底氣。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回答了“為誰改革”的問題。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等戰略,正是為了緩解這種“不平衡”,改變這種“不充分”,能切實做到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回答了“改革依靠誰”的問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改革智慧的不竭源泉,從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看,不少改革創舉都是發源于人民群眾并由人民群眾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越是進入攻堅區、深水區,越是需要深入群眾發現問題、依靠群眾解決問題。在一次次深入、詳細的調查研究中,看到民之所憂,讀懂治理提效能的民意期待,看到群眾的急難愁盼,才能由小缺口看到變革的大可能。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回答了“改革由誰評判”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快推進教育、醫療、司法、社會保障、養老、基層治理等關鍵領域改革,實現全面小康的“千年夢想”,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聚焦人民所憂,化解人民所難,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的笑臉與點贊,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好的“成績單”。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擘畫全面深化改革新篇,要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思維,更要保持“為了人民而改革”這一久經檢驗的科學認識論、方法論,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與人民一道,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作者:陳自強(湖南工業大學)
審校:楊金行
責編:楊洋
華龍網兩江評投稿郵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責任編輯: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