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報圓桌會|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強市
2024-07-31 10:14:24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主持人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韓毅
受訪嘉賓
市文化旅游委黨委書記、主任 冉華章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黨委書記、重慶紅巖干部學院院長 朱軍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 焦興濤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教授、重慶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方旭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圍繞“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稕Q定》指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重慶如何推動改革落實落細,扎實推進政治立魂、精神立德、人文立城、文藝立品、創新立業、變革立制,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強市,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為不斷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貢獻文化力量?本報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專家進行了探討。
增強文化自信 擦亮重慶文化名片
自信才能自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原創性貢獻。其中,中華文明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基礎?!比饺A章表示,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山養豪俊、文采競風流。我們要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歷史文化研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育新時代重慶文化標識,擦亮重慶文化名片。
朱軍表示,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慶城市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市正大力實施紅巖精神傳承弘揚工程,助力重慶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基因傳承示范區,以高質量建設紅巖文化公園、持續推進“紅色三巖”整體提升為示范引領,打造新重慶的紅色文化新地標;以推動重慶市革命文物保護中心更好運行為統攬,推動全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統籌實施、一體推進等。
“藝術具有強大的共情和共識能力,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有效載體?!苯古d濤表示,我們要堅持兼容并包,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導向,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當代藝術的轉化,用藝術將“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落地,擴大藝術開放互鑒傳遞文化自信;要堅持守正創新,創造出更多符合時代特征的文化藝術作品,傳遞當代中國文化藝術內涵,增強文化自信。
弘揚革命文化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
江河萬里,必有其源。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最鮮亮的底色。每一個紅色基因,都是黨的精神標識;每一條紅色血脈,都是黨的力量源泉。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弘揚革命文化,是題中之義。
在朱軍看來,弘揚革命文化,首先要用好紅色資源,可依托紅巖革命舊址等重要革命文物設施,在重要時間節點,組織開展全市性的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加大投入,打造一批高品質的革命文化主題展陳。同時,創新提供紅色文化產品,形成紅色文旅、紅色文創、紅色演藝系列品牌。
此外,還要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態勢,構建全方位紅巖文化傳播矩陣,實施好分眾化傳播,打造網上紅巖、手上紅巖、視聽紅巖、身邊紅巖;以運行好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重慶紅巖干部學院為關鍵,創新建好“紅巖思政”教育聯盟,加強黨性教育、做優思政教育、做強公眾教育,打造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紅巖育人大品牌;以運行“千秋紅巖”數字應用為支撐,創建多元精彩的紅巖革命文化傳播路徑。
“紅巖精神是重慶這座英雄之城最閃亮的精神坐標、最鮮明的文化底色。”方旭認為,弘揚革命文化,要用紅巖精神為重慶這一人文之城“鑄魂”,使其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與城市建設共榮共生。
他建議,要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傳承弘揚紅巖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以紅巖精神涵養新時代重慶人的精神面貌、道德境界和人文素養,讓紅巖精神融入城市文化血脈,涵養城市文明素質,塑造出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的獨特氣質品格和精神風貌。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內在要求。
冉華章表示,重慶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為藝術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要進一步加強對重慶歷史文化遺產、民俗風情、傳統藝術的挖掘和整理,通過各類文化藝術形式表達傳遞重慶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同時,通過舉辦文化節、展覽、演出等,展示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實施舞臺藝術“渝韻”計劃、美術“添彩”計劃,打造“彰顯時代氣息、體現巴渝特色、展現新重慶新氣象”的文化藝術產品。
培育人才隊伍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的主體是人。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是重要支撐和有力保障。
冉華章表示,近年來,我市實施了緊缺人才培養計劃,選派多批次學員到上海戲劇學院、廈門大學等知名院校,進行為期1年的在校學習;實施了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遴選出舞臺藝術創作、表演、經營管理等方面優秀人才,按照“一人一策、精準高效”的原則,制定培養方案進行精準培養,使其逐步成為國家級的“名編、名導、名角、名家”;實施了文化名家扶持計劃,設立專家工作室,給予配套經費支持,開展藝術傳承、基礎研究;實施了后備人才培養計劃,招收7—12周歲的川劇、京劇、雜技、芭蕾舞等學員,以全免費、訂單式、包就業的方式,開展3至6年的培養,為藝術院團持續補充急需緊缺后備人才等,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接下來,我市還將進一步健全人才培育工作機制,高效實施人才培養項目,全面提升隊伍整體素質,營造人才隊伍建設濃厚氛圍。
焦興濤稱,藝術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注重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以塑造“大師”“大作”為目標導向,堅持原創第一,走進實踐深處,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偉大實踐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續寫“出人才、出作品”的輝煌。
朱軍認為,打造優秀革命文化人才隊伍,要聚力從全市宣傳、文旅、黨史、社科、黨校、高校、中小學培育選拔一批熟悉精通紅巖文化的專家學者、教育力量,全力打造好紅巖育人教材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加快建設全市紅巖育人體系大師資庫、資源共享庫,持續實施好“導師扶苗”“青藍工程”等人才行動計劃,激活人才接續發展“蓄水池”。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創新創造。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的根本要求。
冉華章表示,我市將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持續深化市級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提升文藝院團綜合服務能力和市場核心競爭力;推進文化館、圖書館管理和運營機制改革,推動國有博物館“三權”分置(資產所有權、藏品歸屬權、開放運營權)改革試點,健全博物館多元供給體系,打造博物館消費新業態等,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市聚力推動構建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造高品質生活,持續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累計建成圖書館分館1771個、文化館分館1287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75個,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增至760平方米,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一級館率分別達90.7%、95%,位列全國第三、第二,進一步助推了創新創造活力的釋放。
焦興濤認為,在藝術領域,要把藝術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基因注入科技的創新實驗之中,以科技的手段促進藝術作品的創造與藝術整體的嬗變,發揮“藝術+”的特色優勢,推動藝科融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責任編輯:趙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