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渝論 | 把握好“人民”二字在網絡安全中的分量
2024-08-09 06:00:00 來源: 華龍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專門部署,其中提到“加強網絡安全體制建設?!?/p>
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網絡安全體制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筑牢網絡安全的群眾屏障。
時時為民,“軟”“硬”兼施夯實基礎。和諧有序的“數字空間”,既需要基礎設施推陳出新的“硬支撐”,又需要政策法規的“軟保障”。隨著加強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被寫入“十四五”規劃之中,近年來,國家級實戰靶場、漏洞中心、情報中心打造,地方性網絡空間安全防御體系建設、保護人民網絡安全的國民反詐騙系統等事關網絡安全的基礎設施的不斷更新升級,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扎實的網絡安全技術保護。另一方面,《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等近百部網絡信息法規的出臺,為清朗的網絡環境營造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未來,網絡技術仍將迅速更新換代,這就需要相關部門與時俱進,不斷應對新挑戰,解決新問題。
處處育民,筑牢網絡空間共同體意識。面對層出不窮的網絡電信詐騙新手段,不僅要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的網絡“黑勢力”,更要通過網絡安全教育匯聚網絡“原動力”,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一是要加強網絡執法力度,加強網絡安全信息監測,筑牢網絡安全管理防線。相關執法部門要針對電子信息詐騙、殺豬盤、“裸聊”騙局、刷單等現象,在社會層面大力推動“凈網”行動,成立專門專辦工作組,堅決斬斷上下游網絡違法犯罪鏈條。二是要深化網絡安全教育,以學促行,比如通過網絡安全宣傳周的舉辦等為網絡安全教育提供現實平臺,提高人民群眾網絡安全的意識和能力。
事事靠民,確立網絡平臺主人翁身份。廣大人民群眾要在網絡空間中確立主人翁身份,不僅要做網絡安全文化氛圍的享有者,更要做營造網絡安全文化氛圍的建設者。具體來說,一是要加強文化自信,堅守本心,在技術迭代面前保持自我、在安全威脅面前坐懷不亂、在信息爆炸面前冷靜分析……二是增強情感認同,提高防御本領。我們無時無刻都處于網絡空間之中,受到來自國家、社會的多重網絡保護,但這些保護是不夠的。“網絡原住民”在做到積極接受網絡安全教育,遵守網絡安全規定的同時,也應做網絡安全文化的普及者、推廣者、踐行者,深化主人翁身份意識,為營造網絡安全文化氛圍提供精神動力。
網絡安全之花的絢爛綻放與持久芬芳,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澆灌與呵護。這是一場沒有旁觀者的戰役,需要網絡主管部門發揮引領作用,網絡組織強化自律管理,廣大網民積極參與,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只有維護好網絡安全,才能讓網絡空間成為價值共識的搖籃,人文關懷的港灣,以及情感歸屬的樂園。在這樣的環境中,網絡安全將如城墻般穩固,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為億萬網民提供一個既自由又和諧的精神棲息地。
作者:江秀媚
審校:楊金行
責編:楊洋
華龍網兩江評投稿郵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責任編輯: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