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瞭望|三中全會后,重慶這個領域動作頻頻-華龍網

重慶瞭望|三中全會后,重慶這個領域動作頻頻

2024-08-20 11:38:21 來源: 重慶瞭望

發力科技創新,重慶又有新動作。

8月19日,重慶市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市委書記袁家軍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推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實現新突破。

聯系到本月初,新組建的重慶市委科技委首次亮相,便明確了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使命任務。

不僅如此,重慶市委主要領導還多次調研科技創新工作,研究部署加大力度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計劃。與此同時,吉利汽車集團、曠視科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企業與高校紛紛入渝,在科技創新上加碼合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以來的一個月時間里,重慶在科技創新領域動作頻頻,精心布局、務實行動,全面提升自身在國家創新版圖中的地位。

▲8月19日下午,重慶市科技創新大會召開。記者 蘇思 攝/視覺重慶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怎么重視都不為過。

當前,重慶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分重視科技創新。事實上,重慶的重視,不僅體現在態度上,還可以在一系列務實的創新行動中得到印證。

“堅持創新制勝、人才引領、改革突破協同發力,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迭代重塑市域科技創新體系”;

“積極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完善‘416’科技創新布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要優化創新服務體系,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深化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強化國企、民企作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企業要進一步聚焦主業、大膽創新、做大做強,突破更多‘卡脖子’技術”;

…………

三中全會結束后,重慶在多個會議、多個場合點名“科技創新”,釋放出狠抓科技創新的強烈信號。

與此同時,重慶在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合作上,亦是利好不斷,巴渝大地處處涌動著創新創造的澎湃活力。

7月23日,重慶兩江新區與吉利汽車集團、曠視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三方將依托重慶制造業基礎和產業優勢,結合曠視科技在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吉利汽車整車研發、制造優勢,共同建設AI智行開放平臺,構建“AI+車+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模式,打造新質生產力標桿項目。

7月25日,重慶市政府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校市雙方將共建一批聯合實驗室等高水平研發平臺,產出一批國家級、省部級優質成果,落地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培養一批科研領軍人才,形成一流創新團隊,成為支撐重慶產業發展與北航“雙一流”建設的強動力源……

值得一提的是,近來,一大批行業大咖密集來渝,共話科技創新,共謀未來發展。

比如,8月19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一行來渝深化合作;8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焦宗夏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閆楚良出席在重慶舉行的2024中國航空科普大會;8月9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零一萬物首席執行官李開復一行來渝深化合作。

▲在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科研人員在分析實驗數據。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重慶為何頻頻聚焦科技創新?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要求重慶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此大背景下,重慶在科技創新領域動作頻頻也就不難理解了。

更進一步說,要整體把握重慶力推科技創新的深意,還需要從多個維度觀察。

看時代趨勢??v觀人類社會發展史,人類社會的每一步發展、每一點進步,都飽含著科技的貢獻,都體現著科技的力量。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必須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看中央要求。三中全會在部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提出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看發展需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023年,重慶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75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升至2.45%,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居全國第8位、保持西部第1位。然而,重慶研發投入強度仍低于全國2.64%的平均水平,創新依然是制約重慶高質量發展的短板之一。

看群眾期待??萍几淖兩?。不管是出行駕駛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還是日常炒菜用的菜籽油,抑或是穿在身上應用了新材料的衣服,創造高品質生活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助力。

看社會治理。在城市中,人口、交通、金融、服務和信息等要素廣泛聚集并高速流動,治理場景日益復雜。只有依托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才能加快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實現高效能治理。

概而言之,重慶始終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科技創新既是題中之義,又是必然選擇。

重慶瞭望|三中全會后,重慶這個領域動作頻頻
▲長安汽車兩江工廠二廠區焊接車間,機械臂正在精準焊接。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發展“最大增量”,核心在于落地。

重慶具有產業基礎好、城市承載力強、要素成本低、科技創新的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要在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創新策源地、高能聚合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樞紐、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節點等實現重大突破,打造更多“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科技創新標志性成果,接下來的關鍵是要不斷細化“顆粒度”,推動科技創新各項任務落實見效。

牽住產業創新“牛鼻子”,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在科技創新上,重慶與其他地區最大的不同,就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這是重慶的特色之處,也是重慶的優勢所在。

重慶是制造重鎮,目前正在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等特色優勢產業蓬勃發展。要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產業體系,縱深推進“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銜接聯動,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通道,不斷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持續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充分釋放創新創造潛力。從我國科技創新版圖看,北有北京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南有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東有上海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而西部迫切需要成渝地區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意味著,重慶的創新創造具有巨大的潛力。

要深入實施一流創新生態培育優化行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融通創新;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最大限度釋放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深化拓展創新開放,積極打造成渝創新聯合體,建強“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大力引育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萍紕撔卤举|上是人才的創新,是智力和創造力的集中體現。要縱深推進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體制機制,做好全周期全要素科技創新和人才服務,加快建設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一方面,要做好“引才”,按照“缺什么、引什么”思路,迭代升級人才引進方式,吸引各類優秀人才集聚重慶。另一方面,要做好“育才”,讓引進的人才留得住、能發展,同時發揮他們的“傳幫帶”作用,培育更多的本地人才,推動全市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結構持續優化。

科技賦能,創新制勝。全市上下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創新的力量把重慶的比較優勢、后發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譚周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