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要聞
重慶
兩江評
區縣
教育
文藝
健康
財經
問政
生活
汽車
華龍直播
政法
萬州
黔江
涪陵
渝中
大渡口
江北
沙坪壩
九龍坡
南岸
北碚
渝北
巴南
長壽
江津
合川
永川
南川
綦江
大足
璧山
銅梁
潼南
榮昌
開州
梁平
武隆
城口
豐都
忠縣
墊江
云陽
奉節
巫山
巫溪
石柱
秀山
酉陽
彭水
兩江新區
重慶高新區
萬盛經開區
雙橋經開區
推薦
要聞
重慶
兩江評
區縣
鳴家
教育
文藝
史家
生活
問政
旅游
汽車
房產
健康
財經
政法
國企
公益
專題
原創
應急
視聽
華龍直播
新聞發布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萬花瞳 | 稻田里的“詩和遠方”
2024-08-26 06:00:01
來源:
華龍網
聽新聞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這群稻田里的青年農業科研工作者,年復一年,研發出科學的水稻栽培技術,讓種子產出優質的糧食,把中國人的飯碗里,裝更多更好的中國糧。
永川區來蘇鎮重慶市農科院“渝優”水稻團隊栽培試驗基地,這幾天迎來了最忙碌的時節。260多畝的土地上,試驗的200多個水稻品種,陸續到了收獲期,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忙得不亦樂乎。
張巫軍是重慶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重慶再生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早上7點左右,他就和同事來到試驗基地,調查水稻生長關鍵數據、測量株高、普查有效穗數,記錄生育期等。
8月的重慶,持續高溫,上午10點,田間氣溫已上升到40℃+。頂著烈日,水稻科研人員段秀建和梁子蒙正在收取稻穗樣品。水稻葉容易劃傷皮膚,所以即使再熱,她們仍需穿長衣長褲,待上午工作結束,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200多個水稻試驗品種,成熟期各不相同,科研人員必須嚴格按照試驗設計,分品種分區收割。一頂草帽,一身藍衣,皮膚黝黑,忙碌田間的張巫軍,和當地村民并無兩樣,讓人很難把他與博士的身份聯系起來。
稻谷收割季,為搶農時,試驗基地附近的村民也趕來幫忙。剛收獲的稻谷,顆大飽滿,粒粒金黃,煞是喜人。
受高溫伏旱、弱光高濕環境制約,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重慶被列為“劣質稻產區”。重慶市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耕耘數十年,培育出的優質雜交水稻品種“渝香203”,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團隊培育出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優質稻品種“渝香優8133”,目前已在川、渝、黔中稻(再生稻)區大面積示范推廣。山城百姓的餐桌飯碗里,裝上了重慶本土優質大米。
試驗田間的再生稻已發出新苗。再生稻是在光熱資源適宜區域,利用頭季水稻收割后稻樁的腋芽,再次萌發生長的水稻,具有省種、省工、省肥等種植優勢。團隊牽頭研發的宜機化區中稻—再生稻全程輕簡優質豐產技術,實現了再生稻穩產高產,該技術已連續5年入選重慶市農業主推技術,2023年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已在重慶累計推廣面積約144萬畝。
張巫軍和同事們進行的水稻栽培技術研發工作,是把已審定的水稻品種,進行多年多點田間栽培試驗,考察不同水稻品種的豐產穩產、品質形狀和綜合抗性等表現,進而集成區域適宜的全程輕簡優質豐產栽培技術。他們從育秧、插秧到收割,參與田間管理全過程。播期選在哪天,種植密度如何定,栽插方式用哪種,留樁高度是多少,如何施肥,怎樣防蟲害……數百個水稻品種的每個生長環節,都要進行精細化管理,持續優化完善栽培技術。
張巫軍赤腳走在田間,他告訴記者,搞農業科研,不下田,怕太陽曬,沉不下心當“泥腿子”,就會一事無成。這群科研工作者,幾乎每天都穿梭在田間地頭,在他們心中,這些水稻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承載著滿滿的希望。
張巫軍與段秀建(左)、梁子蒙(右)分析再生稻生長情況。27歲的梁子蒙今年剛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畢業,父母希望她當老師或者會計,她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農業。
張巫軍與種糧大戶喻大哥交流今年水稻產量情況。水稻要獲得豐收,最重要的是把栽培技術落到實處。在研發過程中,科研人員也會向當地村民取經,聽取他們的建議,不斷優化技術。
試驗基地的每個品種都需要采集樣品,對收取每個樣品的穗粒數、空癟粒數和結實率以及千粒重進行詳細記錄,以便對產量進行精確測算。
稻谷加工成大米后,農業科研人員還需要通過專業儀器,對每個品種的營養品質和口感情況進行測定與記錄,從而篩選出營養又好吃的水稻品種。
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在科技的加持下,優質水稻品種越來越多,種植技術更加科學高效。千里沃野,辛勤耕耘,隨著良種、良田、良機、良法、良制的集成應用,“中國飯碗”必將裝上更多中國糧。
華龍網記者 馮珊/文| 李一鳴/圖| 楊琦/視頻| 李文科 馮珊/主持| 劉顏 王梅/監制|
責任編輯:
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