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去采風?能采個啥?

2024-09-01 16:41:26 來源: 中國記協 聽新聞

8月26日至30日,參加“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的代表分成四組,通過四條不同線路前往重慶各地采風。

5天時間,重慶廣電第1眼新聞中心記者陳瑾昱、華龍網記者曹妤全程跟進采訪,在活動現場,她們抓到了不少“活魚”。

陳瑾昱、曹妤向中國記協“我在現場”欄目來稿,分享見聞。

我在現場|記者被記者“照顧”了:來采訪我吧!

本文作者:陳瑾昱

8月26日至9月1日,2024年“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在重慶舉行。這是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舉辦。

作為這場盛會的見證者、這座城市的主人翁,除了參與和記錄外,我還能做些什么?

這是我第一次深度參與大型國際傳播報道工作,從主論壇召開前的采風開始,我便一直在緊張地思考著。

(一)

8月26日早上8點,我和同事早早來到外媒嘉賓所住酒店,和他們一起出發,開啟采風之旅。

上車隨機入座,我認識了第一位外國記者——來自納米比亞的高級記者Augetto。剛開始的溝通稍顯拘謹,他熱情地告訴我他在報社工作,我則拿出手機向他展示重慶廣電第1眼新聞APP—— “It means ‘first sight’(它的意思是‘第1眼’)”“really?hahaha!(真的嗎?)”

40℃+去采風?能采個啥?
我和Augetto Graig正在交談。

歡聲笑語中,我們抵達了第一個現場——重慶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展示中心。

一行人浩浩蕩蕩闖進展廳,有人跟隨講解員認真聽講,有人掏出手機拍照,也有小語種志愿者單獨翻譯介紹……這個現場,豐富而緊湊。

陌生的環境,有限的英語水平,一時難以建立對話的采訪對象……我拿著話筒不知所措,突然間講解員聲音響起:“我們往下一個現場走?!?/p>

我看了一眼時間,才僅僅過去5分鐘,一個現場便轉瞬即逝。

這對于從事新聞報道的我來說并不陌生,但從未涉足的國際傳播,還是讓這“5分鐘”的留白充滿茫然失措。

行程節奏緊張,我拉著話筒線跟隨大部隊前進,滿腦子想著該如何突破。突然看到隊伍前方,Augetto從人群里擠出來朝我喊道:“Golden fish!hey?。ń痿~!嘿?。?/p>

“Golden fish(金魚)”,這是我面對外媒記者時的自我介紹,由中文名音譯而來。

緊接著,他看向話筒,明白了我想要采訪的意圖,對我說“Of course(當然沒問題)”,示意我“有沒有什么問題想問?”。一瞬間我如釋重負,拋出準備許久的問題,心中滿是感激。

他的善解人意讓我避免了“交白卷”,還讓我對做好國際傳播有了新的認識。兩天后的晚餐,他終于研究明白如何用微信添加好友,把手機放到我面前,指著二維碼驕傲地說:

“Golden fish,be my friend?。ń痿~,來做我的好友?。?/p>

(二)

5分鐘的現場不算長,需要迅速抓取信息量,提煉新聞點;5分鐘的現場也不算短,足夠和現場、和采訪對象交個朋友,一切就可以變得從容起來。

當了5年記者,我幾乎跑遍了重慶每個區縣,本次采風所涉及的點位也幾乎都去過。但我從來沒想過,如何向外媒嘉賓介紹這些非常具有重慶特色的內容,也從沒想過外媒會如何看待、報道重慶。

經歷了第一天的“兵荒馬亂”,第二天我逐漸找到了感覺,采風和采訪都漸入佳境。

轉場間隙,我努力地“be their friend(做他們的朋友)”。同行過程中,我逐漸了解外媒記者對一座城市的觸覺在哪些方面,也通過向更有國際傳播報道經驗的記者前輩請教,獲取了更多經驗。

為了將每個轉瞬即逝的“5分鐘”延長,在采訪前我做了更充分的準備。

第三天上午,我們來到重慶涪陵,原計劃是記錄外媒記者參觀的全過程,讓他們在采訪中談談感受即可。但中途我得知行程中有一個短暫“茶歇”——能夠品嘗到由重慶美食涪陵榨菜制成的“榨菜咖啡”,我的思路開始轉變。

前不久,我品嘗過越南的“雞蛋咖啡”,為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加上外媒記者大多都對咖啡情有獨鐘,我隱約覺得這或許是個好選題。

《榨菜+咖啡,外媒記者一杯接一杯》《雞蛋咖啡VS榨菜咖啡》等新媒體標題已經在腦海中浮現。

40℃+去采風?能采個啥?
外媒記者正在品嘗“榨菜咖啡”。

一到現場,我馬上和工作人員確認“榨菜咖啡”所在點位,提前和志愿者打好招呼,密切關注外媒記者的行動。

茶歇準時開始,外媒記者陸續走過咖啡角,“榨菜咖啡”果然牢牢吸引住他們的目光。越南記者在品嘗后,還主動聊起了“雞蛋咖啡”與“榨菜咖啡”的不同,夸贊了重慶的美食創新,表示希望將“榨菜咖啡”推廣到越南。

40℃+去采風?能采個啥?
越南記者聊起越南咖啡和重慶美食的創新。

還有一些外媒記者似乎喝上了癮?!斑@是第二杯了”“必須再來一杯”……嘴角的咖啡沫還沒擦干,贊美的話就脫口而出。這則短視頻播發后反響熱烈,重慶本地美食再度“出圈”,被更多人了解、接納。

“5分鐘”的短暫現場原來也可以被延伸出更多的意義。

(三)

雖然“榨菜咖啡”的視頻受到了喜愛,我卻產生了擔憂——記者在采訪準備中的自我預設,是否會影響現場的自然呈現?

結束涪陵之行,我們來到位于重慶沙坪壩區的鳳凰賽力斯智慧工廠,這里充分展現了重慶汽車制造業的創新成果。

重慶汽車產業發展基礎好、創新成果豐碩,尤其是關于自動駕駛、智能座艙這些行業前沿的發展命題,一直以來都是重慶這座制造業大市所探索、突破的重點。我帶著這些“預設”,開始我的采訪。

許多外媒記者坐進展車內,眼中滿是好奇。

“車的座位可以調整嗎?”“這么大的顯示屏有啥作用?”“這款車已經出口到歐洲了嗎?”

……

40℃+去采風?能采個啥?
外媒嘉賓對智能座艙非常感興趣。

來之前我就做好了充足準備,有些沉浸在答疑解惑的樂趣中。過程中,我發現這些問題和我的預設并不沖突,記錄這些過程,正是對我預設的回答。

在教希臘記者體驗“智能座艙”時,我們一起喚醒智慧車機,并順勢從汽車定價、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展望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

“5分鐘”的現場,新聞稍縱即逝,我能做的卻還有很多。

“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對于“記者”這個職業來說,是一次看到更多、聽到更多的大平臺;對來此參會的百余名中外記者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盛大聚會;而對于我來說,是對“國際記者之家”有了初印象和歸屬感,更是一次緊湊、緊張、緊鑼密鼓快速成長的“現場”。

這個“現場”是否足夠精彩,或許在于現場以外的準備是否足夠厚實,在于現場以內的應變是否足夠敏銳,在于作為“記者”的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對現場的所有人和事說:“be my friend(做我的朋友)?!?/p>

我在現場 | 40℃+去采風?能采個啥?

本文作者:曹妤

在得知要跟隨“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采風并開展報道后,坦白說,我很焦慮。

40℃往上的高溫、密集的行程、不通的語言……每一項對我來說都是考驗。

如何讓采訪既高效又充滿新意?懷著忐忑的心情,我出發了。

(一)

我被分到的采風小組有20多位外媒記者,大多數來自非洲和南美洲,溝通以西班牙語和法語為主。他們手舞足蹈地和我聊天,我手足無措地記錄,從機翻的生硬語句中選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整合理解……

我的職業生涯里從來沒有一次采訪像這樣艱難。

采風小組第一站是重慶市規劃展覽館,我跟著他們一路參觀,發現許多外媒記者還保持著傳統的新聞采寫方式:一邊聽,一邊做筆記。

40℃+去采風?能采個啥?

短短十幾分鐘,布隆迪國家廣播電視臺記者阿波利奈爾·尼耶羅拉的筆記本上就已經密密麻麻。我湊近一看,里面不僅分門別類做了記錄,還用下劃線標注著重點,像是學生時代工整的課堂筆記。

“不是有手機可以錄音嘛,為什么還用這么原始的方式記錄?”我問。

“寫字可以幫助整理思路,新聞的靈感有時候就來自這些筆記。”他答。

有學院派,當然也有體驗派。

在榮昌安陶小鎮,外媒記者體驗了制作榮昌陶,我驚嘆于非洲記者的藝術天賦——剛果(金)《新觀察家》編輯部主任盧克·羅格·姆巴拉一邊做著陶藝,一邊唱rap:“(歌詞大意)感謝上帝給我們能力,唱這首會讓他們生產的東西變得更好?!?/p>

40℃+去采風?能采個啥?

一曲作罷,掌聲四起,這位非洲記者成了現場焦點。

采風小組中,來自墨西哥頭版俱樂部的何塞·路易斯·烏里韋無疑是最特別的一個,他已年逾八十,仍拄著拐杖參與全程采風。榮昌開窯現場,空間狹小且高溫,他有些身體不適,卻絲毫沒有表現出退縮的意思,還不停地對照顧他的志愿者道謝。

我和他聊了聊——老爺子對中國感情很深,曾經7次訪問中國。此次重慶之行,他很欣喜看到中國有如此之快的發展,也很榮幸能夠見證這一切。

拉美與中國原本遙遙相望,因為“一帶一路”拉進了距離,甚至親密無間。也因為有了無數像何塞·路易斯·烏里韋這樣的記者,才得以將彼此最真實的樣子呈現給大眾。

(二)

第三天采風結束,連日來的高強度走訪和高溫天氣,讓大家有些疲憊。晚飯后,小組坐上大巴出發去兩江游。40分鐘車程里,大家都昏昏欲睡。真的還能有興致?事實上是我多慮了。

到達朝天門碼頭時,疲憊一掃而空。眼前是壯闊震撼的景色:耀眼的太陽緩緩溶進江水,天空和江面邊界模糊成一片云幕,兩岸高樓林立、層層疊疊。夜幕降臨,霓虹在江水之上倒映出另一座城。

“感動”,捷克媒體社創始人裴麗莎脫口而出。

千廝門大橋下,她對著鏡頭手舞足蹈,用不太熟練的中文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重慶的夜景,非常非常漂亮,是很‘哇塞’的感覺!”“哇塞”也是她重慶之行新學的詞。

“漢堡歡迎你”媒體公司聯合創始人羅偉哲的詞匯量更加豐富,“重慶,牛!”為啥牛?他解釋說,他去過中國很多城市,也看過很多夜景,但這是第一次在城市心臟,看到十屏聯動滾動播放著此次“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的slogan(標語),讓他感到非常震撼。

羅偉哲是中國通,與此次采風中大多數第一次到重慶的記者不同,他13年前就和父母坐輪船游歷過三峽。在他的印象里,重慶是“米色和灰色為主的天際線”。跟這次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璀璨的夜景刷新了他對重慶的認知。

游船上,外媒記者們手機的快門聲沒有停過,每一張照片、每一幀視頻、每一個瞬間,都是寶貴的記憶。

游船行至兩江交匯處,羅偉哲說:“兩條不同性格的河流交匯到一起,就像我們來到重慶?!?/p>

作為中國人,我驚訝于他深厚的語言功底,作為重慶媒體人,很欣喜重慶在老外心中的美好形象。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遙徑萬程,在山城重慶,有著不同膚色、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體驗到了同種精彩。

(三)

采風行的最后一站,我們一行到達了重慶市區一個有特色的購物公園。埃塞俄比亞編輯協會執行主任德雷塞·阿耶爾沒有像其他記者一樣買買買,而是一刻不停跟兒子視頻通話。視頻里,他向兒子展示著公園內一座巨大的恐龍模型,他向我們介紹,兒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機會想帶兒子來重慶。

40℃+去采風?能采個啥?

順著這個話題,我們聊到了重慶和埃塞俄比亞的差異,他說這次來重慶沒有任何不適應,因為當地也有許多中國餐廳,川菜也非常受人喜歡。

你看,這人間百味,川味必須有一席之地。近一周時間,我從外媒記者口中聽到最多的詞是尋求合作。

此次“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是重慶展示自己的窗口,也是世界了解重慶的機會。不論是無人駕駛的智能化汽車,還是嘉陵江畔輕拂而過的晚風,每一面都是重慶最真實的樣子。

希望各位海外同行不虛此行。

責任編輯:杜漩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