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圈”建設,如何破解下一題-華龍網

“雙圈”建設,如何破解下一題

2024-09-03 06:06:00 來源: 華龍網-重慶日報

“雙圈”建設,如何破解下一題
7月8日,川渝高竹新區。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雙圈”建設,如何破解下一題
榮昌區,重慶電子電路產業園,工作人員正在生產線上忙碌。(攝于2023年1月30日)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雙圈”建設,如何破解下一題
大足區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大安合作示范園,萬頭黑山羊立體繁育場內,飼養員正在給黑山羊喂食。(攝于2023年8月23日)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雙圈”建設,如何破解下一題
6月21日,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集裝箱正面吊起重機正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作業。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承擔著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戰略定位。

前不久,《關于川渝高竹新區行政管理有關事項的決定》印發,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依法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和相應行政管理權限,也標志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積跬步以至千里、匯溪流以成江海。

成渝金融法院運行、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獲批、成渝外債管理便利化試點……近年來,雙城經濟圈勇闖改革深水區的每一步,都在為支撐區域發展、實現整體躍升累積加速度。

今年上半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365.7億元,占西部地區的30.7%,同比增長5.8%,增速比全國、西部地區均高出0.8個百分點,以全國2%的國土面積貢獻了6.5%的經濟體量,加速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改革沒有完成時。

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來到第5個年頭,進入全面提速、積厚成勢的發展新階段。如何進一步釋放改革創新集成效能、塑造未來競爭優勢,成為唱好“雙城記”必答的下一道“改革題”。

敢為人先,雙圈建設成果豐碩

“川渝人素有‘敢闖敢干、自立自強、開放包容’的人文傳統,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創下多個全國第一?!敝貞c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丁瑤說。

比如重慶雖地處西南內陸地區,卻是我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城市,最早在全國推進大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四川也在全國率先試行“包產到組”生產責任制,進行國企改革試點。一直以來,川渝以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的勇氣和魄力勇立改革潮頭。

“進入新時代,巴渝大地改革迎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倍‖幏治觥?/p>

一方面,國家戰略疊加為改革賦能。作為西部唯一直轄市的重慶,位于我國地理版圖“幾何中心”,是歐亞大陸的重要樞紐城市,也是國家東西互濟、海陸統籌的重要戰略要地和關鍵節點。而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重大戰略決策同頻共振,從頂層設計為雙城經濟圈深化改革提供了方向和路徑。

另一方面,政策紅利集成為改革“撐腰”。當前,川渝兩省市集成交通強國試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試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國家機遇,為統籌改革開放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持。

特別是2020年1月3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拉開歷史序幕,被寄予“內陸省份改革探路先鋒”的厚望。

近五年來,川渝兩地勠力同心,在打造“區域協作新樣板”上大膽探索,以問題為導向開展了一系列首創性、集成化、差異化的改革創新。

比如,川渝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共建世界級產業鏈。

“川渝兩地在電子信息、汽車等產業上原本就有很好的基礎,但是長期以來都是單打獨斗,優勢產業沒有形成集群效應,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產業聚集度較低?!笔邪l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表示。

為了解決這個痛點,川渝兩地坐在一起細致梳理家底,把自己的優勢、特色擺到臺面上,推動細分行業差異化發展,形成優勢互補,聯合出臺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特色消費品4個領域高質量協同共建實施方案。

以汽車產業為例,今年上半年,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39.1萬輛、同比增長1.5倍,帶動重慶汽車產量達到121.4萬輛,時隔八年重回第一。當前,川渝已建成我國第三大汽車產業集群,擁有45家整車企業和1600多家配套商,全域自主配套率超過80%,汽車產量占全國11%。此外,全國21%的動力電池實現“川渝造”。

在協同對外開放上,川渝也進行了不少探索,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統一運營中歐班列(成渝)品牌。

“此前,全國各地開行的中歐班列為了爭奪有限的客戶資源,存在惡意壓價的競爭行為?!泵妆炯曳治?,此外,各地開行的班列計劃、客戶資源等信息也不透明,造成不少資源的浪費。

為此,成渝兩地建立起口岸物流主管部門、平臺公司常態化會商和信息共享機制,形成階梯式發展目標,統籌整合中歐班列境外資源。

如今,“中歐班列(成渝)”成為全國首個中歐班列合作品牌,實現運營標識、基礎運價、車輛調度“三統一”,中歐班列(成渝)年度開行量超5000列,占全國中歐班列開行總量的1/3。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成渝)運輸貨物標箱同比增長19.6%。

改革進程愈進愈難,卻又非進不可

改革從來都不是“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坦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改革進程仍面臨挑戰,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

丁瑤提出,首先,川渝兩地受行政管理權限、財稅體制不一致等因素影響,跨行政區聯動改革推進緩慢,改革探索合力不足。

比如,川渝兩地稅收政策標準不統一,四川省按照中央60%、省14%、市縣區26%的比例分配企業所得稅,而重慶市除中央留存60%外,其余40%全部留存于區縣。稅收分享政策差異造成地方財力差異,加大了區域統籌改革的協調難度。

其次,對比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制度型開放還不夠深入。

比如,當前重慶在打造內陸開放樞紐中仍存在政策落地、標準規則、管理體制等瓶頸問題,多式聯運單證標準規則和法律制度還不完善,“一單制”尚未規范,鐵路與海運貨物類別、安全標準、貨品代碼、數據標準等還未實現協同互認。

此外,川渝兩省市牽引性重大綜合改革推進力度不強,一定程度地存在爭取國家改革試點“戴帽”后創新性探索不夠、部分改革方案前期論證評估深度不足、部分地方和環節推動改革落實不力、部分領域改革的群眾滿意度不高等問題。

“當前,雙城經濟圈建設改革已經來到‘深水區’,面臨的風險挑戰、困難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必須抱有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決心?!倍‖幈硎?。

從短期發展看,要以深層次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清道排障。

眼下,成渝地區區域發展不均衡、毗鄰平臺合作尚待深入、兩地產業協同不足、產業體系大而不強、市場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特別是在加快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關鍵當口,容不得任何停留、遲疑、觀望,必須一鼓作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深層次改革尋求破解之道。

從長期發展來看,要以深層次改革激發內生發展動力,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承載著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國家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區和向西向南開放前沿的歷史使命,只有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不斷激發內生動力,才能彌補內陸區位短板,鍛造特色優勢長板,更好支撐西部大開發戰略形成新格局。

改革事項“千頭萬緒”,要集成攻堅

“改革,既要有‘追著問題跑’的清醒,也要有‘說一分,做十分’的務實?!倍‖幹赋?,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面臨的改革事項可謂千頭萬緒、紛繁復雜,但仍要聚焦重點、集成攻堅,聚力取得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標志性改革成果。

比如,深化市場化改革事關雙城經濟圈現代化建設成效,川渝仍需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構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

丁瑤建議,川渝兩地要持續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改革,探索建立用地指標跨區域統籌、空間資源跨區域盤活的新型土地管理體制,完善區域內人口流動與土地指標轉移互相掛鉤的管理機制;

要加快成渝兩地各類要素交易市場聯網交易,推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互聯共享,共同建設成渝地區產權交易市場,探索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兩地互相交易,推進川渝電力市場一體化發展;

要著力發揮數字化變革對市場化改革牽引作用,健全數據治理制度和標準體系,促進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實現全要素全流程數字化轉型。

“深化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改革攻堅的要害之一,將在?全國跨省際毗鄰合作中形成較強的創新示范價值?!倍‖幷J為,川渝要以高竹新區為“樣本”,持續完善市場主導的產業協作機制,探索建立一體化的稅收征管、稅收分享、財政投入協同等機制;以毗鄰地區為重點,探索以“一區多園”“飛地經濟”等方式共建產業園區,聯合設立工作機構、共同組建平臺公司開發建設運營;持續完善互利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經濟統計分算方式,探索重大項目財政支出跨行政區結算機制,共建園區、重大基礎設施等成本分擔機制。

同時,加速推進以陸上貿易規則創新為引領的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有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

丁瑤建議,未來,川渝要高標準對接RCEP、CPTPP、DEPA國際經貿規則,推動在國有企業、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保護、勞工等核心領域率先與國際接軌;

要深化技術法規、質量認證、合格評定等規則銜接,加快破除技術性貿易壁壘,爭取國家支持創設國際特定管理區和特殊綜合保稅區,探索推行以“境內關外”“非禁即入”“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既準入又準營”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

要推動國際鐵海聯運規則體系創新,促進鐵路與海運設施設備、貨物類別、安全標準、貨品代碼、數據標準等協同互認,實現鐵海聯運“一單到底”。

數讀“雙圈”改革>>>

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共建的省級新區,川渝高竹新區已入駐企業201戶,簽約川渝共建重大項目58個,協議投資206.68億元,80%的企業配套重慶,60%的生產原料購于重慶,90%的產品銷往重慶。

區域金融改革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深化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試點,兩江新區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項目入庫497個、意向融資超過4500億元。

科技創新體制改革

川渝共享大型儀器設備1.3萬余臺(套),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開展219項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攻關項目,川渝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突破2800億元,共享共用專家資源4萬名。

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

深化拓展“關銀一KEY通”跨關區、跨窗口、跨領域“一站式”服務,實現全國首個電子口岸業務跨關區通辦,成渝兩地已設置受理點410個,異地辦理電子口岸相關業務時間壓縮2/3以上。

生態文明制度改革

全國首創跨省河長制聯合推進辦公室,建立跨界河流聯合巡查等9項合作機制;全國率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白名單”增加至59種;碳市場累計交易碳配額4753萬噸、10.6億元。

跨行政區經濟社會管理改革

聯合發布3批311項“川渝通辦”事項,推動居民身份證等34類電子證照互認共享,川渝70%以上的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實現電子健康卡互通互認,開通跨省異地結算定點醫療機構2.85萬家。

記者 唐琴

責任編輯:周宇航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