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奮進正當時|重塑市域創新體系 重慶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2024-09-06 06:00:01 來源: 華龍網

重慶支持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牽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重大平臺。受訪者供圖
重慶支持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牽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重大平臺。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重慶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著力構建“416”科技創新布局,聚焦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取得積極成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新舉措新要求,重慶將堅持“四個面向”加快推進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

“模擬法人”新模式

助推技術產品產業化

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冶賽迪”)實施“模擬法人”新模式,助推技術產品產業化,就是重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為解決鋼鐵工程項目中各項技術瓶頸問題,中冶賽迪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持續穩定投入,形成了一大批技術成果。隨著核心技術與產品在鋼鐵領域的應用實踐,一批共性技術也被凝煉出來。

為探究共性技術價值轉化的新模式,中冶賽迪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并取得了預期效果,為加快包括共性技術在內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新思路。

中冶賽迪的新思路就是“模擬法人”的方式。模擬法人,是指在企業內部設立獨立核算的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由員工與企業共同出資,員工享有虛擬股權,并可按照出資比例享有項目收益分紅。

為推動探索實施,2019年,中冶賽迪制定了《技術成果產業化管理規定(試行)》,規定了開展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基本原則和實施路徑;2020年,該公司組織編制了《技術成果產業化管理規定》,對具體實施方式、審批程序進行了進一步的規定;2021年,該公司組織編制了《科技成果模擬法人管理實施辦法》,對模擬法人的實施條件、范圍、員工參與跟投的具體方式進行了進一步規定。至此,中冶賽迪模擬法人探索的制度保障基本構建。

在模擬法人實施的過程中,一個典型的技術成果代表是電液直驅伺服技術及產品。作為中冶賽迪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款產品,其2019年初已成功應用于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鋼廠連鑄機和中冶陜壓熱加工中心連鑄機,實現了穩定連續生產,滿足市場化運營的條件。同時,電液直驅伺服技術是一項通用(共性)技術,可應用于機器人、軌道交通、工業閥門、通用裝備等非鋼領域,為將其共性價值廣泛推廣,打開非鋼板塊的市場資源,中冶賽迪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成立了“電液直驅技術模擬法人”,組建了獨立核算的運營團隊。

中冶賽迪電液直驅產品測試現場。受訪者供圖
中冶賽迪電液直驅產品測試現場。受訪者供圖

“電液直驅技術模擬法人”成立以后,快速打開市場,年均實現產值上千萬元,為公司找到除鋼鐵工程以外新的利潤增長點。另外,通過模擬法人,實現員工與公司共同出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縮短了成果轉化周期,降低了項目失敗的風險。模擬法人機制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質量,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中冶賽迪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開展模擬法人運營,計劃在3-5年內孵化運營成熟,形成完善的市場開拓和運營服務體系,為成立獨立法人的注冊公司打下基礎。后續根據發展情況,還將有望將產品做大做強,使得其具備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基本條件,為技術成果產業化發展提供更多想象空間。

統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記者從重慶市科技局了解到,在打造科技創新平臺方面,近年來重慶統籌建設“4+5+M+N”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方式。聚焦建設生命健康、數智科技、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打造金鳳實驗室等四大重慶實驗室,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整合市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龍頭企業等力量共同開展高水平科研。聚焦充分發揮高??蒲辛α康幕A支撐作用,規劃建設高校前沿技術交叉研究院,推動高等學??鐚W科、跨領域多學科交叉融合,培育未來產業著力點。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將持續優化創新組織機制,深化以優秀人才、創新團隊為牽引的創新資源配置機制改革,支持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牽頭建設市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重大平臺。深入開展科研計劃改革攻堅,聚焦產業科技創新需求,整合多個科技計劃,建立“5+8”技術創新體系,實施重大(重點)專項,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目前立項支持科技項目137項,總投入近40億元。其中,企業牽頭項目數量、獲得財政資金、投入資金占比均超70%。

下一步,重慶將持續推進聚焦產業需求的重大科技攻關組織改革,統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做大做強,以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為載體,以大企業帶小企業,鏈接科研院所、高校和各類科技企業,形成多主體、全鏈條的產業綜合創新機制,共同面向產業需求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發展高效的產業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持續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參與共同設立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牽頭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充分賦予企業技術創新決策權。將積極探索政策路徑,推動重大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等一系列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建設多元、靈活、完善的科技金融體系,探索開展“政銀聯動服務企業創新”改革試點,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華龍網記者 伊永軍/文

相關報道:

責任編輯:李茜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