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對待每一封人民來信
2024-09-09 14:49:45 來源: 重慶瞭望
重視群眾來信,傾聽每一次來自基層的“說話”與“發聲”,注重打撈沉沒的聲音,就是在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重視群眾來信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早在解放戰爭時期,黨內就成立了第一個處理群眾來信的正式機構——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后來,信訪工作逐漸制度化,并一直延續至今。習近平同志就很重視群眾來信,任福州市委書記時,他交代身邊的工作人員:“凡是群眾來信,一律都要交給我過目?!?/p>
全面深化改革越是縱深推進,越是需要各級領導干部通過處理群眾來信來電,自省為政一方的得與失。作為主流媒體,也應該主動搭建平臺,在眾聲喧嘩中打撈那些沉沒的聲音。
9月6日,新重慶客戶端在之前的“報料”基礎上,上線“人民來信”應用。
這一應用上線后,個人或企業遇到困難時,可以在應用上給相關部門留言,也可以向記者反映問題線索,從而實現基層聲音與政策執行的“雙向奔赴”,在糾偏糾錯中,讓更多冰山下的意見浮出水面,成為改革發展的決策依據。

▲新重慶客戶端上線“人民來信”應用。/重慶瞭望截圖

開門辦報,聽取人民聲音,是主流媒體一直以來的傳統。早在1948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接見《晉綏日報》的編輯人員時指出:“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只靠少數人關起門來辦?!?/p>
72年來,與這座城市同呼吸、共成長的重慶日報,通過設立群眾工作部和社會通聯部、開設民生熱線、開通報料等舉措,敞開大門聽取人民聲音,努力讓每一篇報道都打上“人民”標簽,也讓匯聚起來的民意成為政府改進工作的必要補充。
1995年12月19日,一位農民工給重慶日報寫信,說他在儲奇門刁家巷3號一家服裝加工廠打工,老板不僅沒收他們的身份證,還鎖上鐵門不讓大家外出。按照信中線索,重慶日報派出記者實地采訪,于26日刊發調查報道。報道引起勞動部門重視,問題順利解決。
今年初,市委網信辦聯合@重慶瞭望 推出“@新重慶2024 我的新期待”網絡互動活動,邀請市民圍繞推動重慶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暢所欲言,建言獻策。重慶瞭望征集的多篇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實用性資政建議入選,作為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依據。
2024年4月,多位市民反映,自己在公立醫院掛號后被帶去九龍坡區一家民營醫院,重慶日報派出記者跟進,發現該民營醫院資質不全。記者把這一情況反映給當地衛生健康委,衛生健康委立即派人前往醫院查看,并稱后續將重點關注。
…………
72年來,雖偶有風雨,或微有調整,但重慶日報始終敞開大門,歡迎人民來信。
我們既從信中獲取線索,寫出冒著熱氣、帶著露珠的報道,也為信中的弱小發起愛心救助;我們既因為信中的不公而大膽“孤身走暗巷”,一次次用輿論監督換來公平正義的不缺席,也把信中的建議意見轉交,推動社會治理更加完善。
站在媒體融合的浪尖,我們以“開門辦報”為處理器,主動升級“聽取人民聲音”的操作系統,讓“人民來信”成為聯系人民的新窗口、打撈民意的新平臺。

▲河北燕郊發生爆燃事故,當地回應表示要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央視新聞

走過十年光景,媒體融合已進入了深水區,但不論“硬骨頭”有多少,勇于聽取人民聲音,都是我們突圍的動力。可對各級黨委政府來說,這動力就成了壓力,因為隨之而來的輿論監督常常被扣上“沒事找事”“揭短抹黑”等各種帽子。
但事實證明,許多讓輿論嘩然的事件,都始于被忽視的聲音。所以,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所說:“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歡迎輿論監督,主動接受輿論監督,通過運用輿論監督,改正缺點和錯誤,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p>
今年4月,天然氣問題讓許多重慶市民怨氣不斷。重慶瞭望主動開展輿論監督,發表的評論文章《民生就是民心》獲得了眾多市民認可,我們也和眾多媒體一起,以輿論監督推動問題解決,成為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成功示范。
解決單一問題之余,輿論監督也以點帶面,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勇氣,推動建章立制,守護更多人的利益。比如,2021年新華社記者奔赴我國黑土核心區,通過暗訪揭開了當地黑土盜賣產業“黑幕”。報道引發中央高度關注,不僅當地多名黨政人員因此受到處分,還推動了相關部門為黑土地保護立法。
近年來,在重慶“胖貓”網絡輿論事件、青海祁連山非法采煤、山東曹縣阻礙菜農賣菜等一系列事件中,輿論監督都通過主動打撈沉沒的聲音,將暗流涌動的矛盾擺上臺面,將四面八方的民意送到政府面前,最終實現人民利益與政府形象的共贏。
當然,當下的輿論監督并非“盡善盡美”,既有群眾找輿論監督無門,也有群眾擔心“說了也白說”,而一些黨委政府粗暴干涉輿論監督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目前,重慶正在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群眾難免有訴求,各級黨委政府只有敞開大門,勇于接受人民反饋的聲音,才能借助人民的智慧查漏補缺,匯聚起城市發展的強大力量。作為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理應有任人評說的勇氣,并在自信與開放中實現“有朋自遠方來”。

▲央視報道《木里礦區非法采煤整治始末》視頻截圖。 /央視新聞

當下,我們迎來了表達的“多元時代”,但仍有許多聲音未被傾聽。所以,作為匯聚民意的平臺,“人民來信”要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保持“人間清醒”,公正客觀處理好每一封人民來信,讓其化作推動重慶改革發展的“好聲音”。如此才能不負人民所托,才能彰顯媒體職責。
不因“特權”就居高臨下。開展輿論監督是媒體的“特權”,近年來,許多人民反映的線索,最終都通過輿論監督報道保障了人民權益。但媒體不能居高臨下,不能把“特權”當成“尚方寶劍”,在未搞清楚事實前就動不動給被監督者施壓。
不因私利就選擇性監督。人民的來信放不放,選擇權往往掌握在媒體手上,掌握在具體的編輯記者手上,這也導致媒體中偶爾會出現極少數的“砸鍋者”,他們通過敲詐勒索和“有償不聞”牟取私利。對此,不僅要增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更要堵上制度漏洞,讓制度做決定,讓流程起作用。
不因備受壓力就果斷放棄。許多媒體都曾開設輿論監督欄目,但很多都沒能長久堅持。這里面原因復雜,既有“打招呼”的行政壓力,也有“監督了沒法合作”的經營壓力。隨著“支持新聞媒體開展采訪報道和輿論監督”入法,媒體的輿論監督只要站穩了人民立場,各種壓力都會煙消云散。
不因個人喜好就“拉偏架”。出于職業經歷和個人感情,一些新聞工作者可能會嫉惡如仇,會憐貧恤老。但不論何時,事實永遠是新聞的生命,輿論監督要始終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既不因為憎惡就“添油加醋”,也不因為同情就改寫事實。
不因“音量小”就不傾聽。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上的弱勢群體,也是現實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尋求媒體曝光,往往是無路可走后的無奈之舉,也是尋求正義最后的希望。所以不論其“音量”大小,不論是否具有新聞價值,編輯記者都應該拋棄自身寫稿掙工分的利益考量,如實將線索轉交。
相關部門要更加主動對待。如果不主動“打撈”,來自基層的群眾聲音就會沉沒,從而難免會淤塞社會心態,導致矛盾激化。相關部門要主動與主流媒體建立常態化聯系機制,發揮主流媒體輿論監督欄目的“前哨”功能,將更多已爆發的問題處理好,未爆發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識別二維碼,參與“人民來信”。
最小的聲音里,都有未被滿足的訴求,都有被壓抑、待紓解的情緒。隨著改革的深入,矛盾與困難必然會不時出現,這些都是正?,F象。
媒體與相關部門只有主動打撈民聲,認真對待每一封人民的來信,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在一個有著14億人口,正經歷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國家,需要讓群眾的聲音校正航向,讓輿論監督溫暖人心。
責任編輯:張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