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新使命 區縣談落實”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二十二場) | 銅梁將新型儲能確立為主導產業 全力推進產業升級與集群發展
2024-09-13 13:19:22 來源: 華龍網
華龍網訊(記者 董靜 張佳雯)今(13)日,“扛起新使命 區縣談落實”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聚焦銅梁。銅梁區委書記譚慶介紹,近年來,新型儲能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既契合國家“雙碳”戰略,又滿足能源安全需要。銅梁緊跟時代步伐,將新型儲能確立為主導產業,全力推進產業升級與集群發展。

將新型儲能確立為主導產業
全力打造西部新型儲能產業新高地
銅梁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和產業發展空間,是全市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
“我們堅持首抓工業、重抓制造業,確立‘2+4’產業發展方向,重點打造新型儲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和摩托車2大主導產業,升級打造機電設備、智能家居、合成材料、冷鏈食品等4大特色產業?!弊T慶介紹,其中,新型儲能是銅梁區最具有特色的現代產業,總投資130億元的海辰儲能重慶基地是全市首個新型儲能整裝項目,其拳頭產品是新一代儲能鋰電池和儲能模組,目前一期項目已建成投產,一批上下游項目成功落戶,10平方公里新型儲能產業園初具規模,正努力打造西部新型儲能產業新高地。

走進海辰儲能重慶基地,入目即是繁忙但井然有序的車間,6條智能化生產線高速運轉,一件件314Ah儲能電池產品正從生產線上下線。
據悉,海辰儲能重慶基地項目作為落戶重慶的首個鋰電化學儲能整裝項目,不僅實現了銅梁百億級工業項目零的突破,更創造了百億級工業項目當年簽約、當年開工、次年投產的“銅梁速度”。項目一期于去年12月投產,全面達產后將具備年產56GWh新一代儲能鋰電池和22GWh儲能模組的生產能力,年產值達300億元以上。
引進總投資200億元的上下游項目
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與補強
“銅梁速度”與“海辰速度”強強聯合,在巴渝大地上演了奮進篤行的生動圖景。但銅梁的步伐,并不止于此。

據了解,銅梁持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與補強。以海辰儲能為“鏈主”,銅梁區精心繪制新型儲能產業圖譜,引進金匯能、科達、厚生、興恒等11個、總投資200億元的上下游項目落地建設,構建起一小時鋰電“供應鏈圈”,千億級儲能產業集群正加速形成。
作為一家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銷售、新材料技術研發推廣服務的專業企業,重慶金匯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已經在電池產業鏈負極材料領域深耕多年。
“儲能產業的四大產業鏈分別是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我們企業是生產負極材料的,是海辰儲能的上游企業?!敝貞c金匯能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興全介紹,目前兩家企業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公司每年為海辰儲能提供2萬余噸負極材料,隨著該項目落戶銅梁,配送量將逐漸加大,為企業帶來更加豐富的訂單。
隨著能源結構從傳統火力發電向再生能源、綠色能源轉變,儲能需求不斷增加,鋰電化學儲能正成為行業主流技術路線,儲能產業將成為新的產業“黃金賽道”。海辰項目對于吸引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有著非常重要的“虹吸效應”,將助推銅梁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2000億級儲能產業集群。
做牢政策支持的服務后盾
構建“一中心三基地多場景”發展格局
既要打造好產業鏈,也要構建好發展格局,這是銅梁區發展新型儲能產業的鮮明特征。
譚慶介紹,銅梁積極構建“一中心三基地多場景”發展格局?!耙恢行摹笔侵竾@整裝制造研發中心,加快建設10平方公里新型儲能產業園。“三基地”是指布局儲能電池材料生產基地,引進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布局儲能電池專用設備智造基地,建設一批市級智能工廠、數字車間;布局儲能產業服務基地,發展與新型儲能產業相關的科創金融、檢驗檢測、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岸鄨鼍啊狈矫妫劢闺娫磦?、電網側、用戶側創新商業模式,建成投用儲能應用場景25個,玉泉“光儲充檢換”一體站入選全國第四批智能光伏試點示范項目,少云村“零碳”鄉村成為渝西地區最大的山地光伏發電場,淮遠獨立儲能電站規模達10萬千瓦、建成重慶最大“充電寶”。

在銅梁玉泉“光儲充檢換”一體站,華龍網記者看見,站內設置有直流充電樁12臺,能同時為24輛車充電。與傳統充電站不同的是,這里集光伏、儲能、充電、檢測、換電五大功能于一體,是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打造的重慶首座一體化綜合站。
“大家可以打開手機導航軟件,很多電車車主對充電站贊不絕口。”充電站相關負責人笑著說,隨著電車越來越普遍,車主們對充電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在日照充足情況下,站點每天可發電3000千瓦時,滿足60臺/次小型電車充電需求。從投用開始,這些清潔能源就實現了就地儲存和消納。按照光伏優先消納、余量存入儲能、充滿后上網、儲能夜充日放的原則,實現了最優效益利用。
一攬子投資,百億級集群,千萬人受益,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據了解,銅梁區在全市率先出臺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措施。用好用活引導基金、銀團貸款等資金保障機制,優化升級《支持新型儲能發展八條措施》,為儲能產業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比如,組建渝西儲能產業產教聯合體,搭建新型儲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硅基負極材料研究院等重點研發平臺,為儲能領域集聚創新創業人才1000余名。同時,支持工業企業建設“光伏+儲能”設施,每年可為企業節約電費百余萬元。
責任編輯:張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