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家】凌曉明:“中國風”系列是如何歷練來的?
2019-10-15 10:00:00 聽新聞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節當天,我所在的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組織了部分教職工家庭與學生黨員代表們共同收看大閱兵慶典?,F場有一些新聞傳播研究的資質較深教授們,也有一批求知欲強的青春洋溢大學生們,更有一群家屬代表的稚氣未脫的小朋友們,共同的話題——閱兵,共同的主題——家國,共同的心愿——愛國,成了師生兒童們歡欣快樂的源泉與共識,“中國”二字是老少傾情告白的對象與關鍵語,家國情誼也深藏于他們三代人的腦海與心房中!
感知他們的驕傲與激動!感觸他們的自豪與張揚!
作為組織者之一的我,感懷這一幕,感恩那一程!單獨之時,情不自禁地翻動了自己過去的記憶,回望了自身走過的路徑,驀然發現,本人自創“中國風”系列評論文章的初心與使命,與此景不謀而合,這一時師生們于“中國”的高漲熱情與家國情懷,竟然在我心里翻騰了幾年,并且長時間日日月月地滾燙著我的心!
四年多來,我所形成“中國風”系列的70篇,都是以“中國”為主題的評論文章,正好作為母親——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建構成形,恰逢其時!
這是怎樣的中國情感?又是何種的中國情深?
堅持主題性的輿論引導,深厚“中國情感”,源于多年成長中自我積淀的初心磨礪與責任使然!
為什么所寫文章都得圍繞“中國”的命題?所要堅持的立場與感情表達有何意義?
回答好這樣的問題得從自身的成長過程中找尋答案。清晰地記得五年前,我在進行一項分析研究時發現,當時境外社交媒體中80%內容轉載的國內新聞報道和線索,其中近90%為國內所傳播負面內容的延伸,這樣國外話語傳播的局促境況極大地刺激和摧殘了我的自尊!從此后立志要以青年為主體的中國網民中作出積極、正面的輿論引導,爭取在我們國家世界話語權建設上貢獻個人點滴,發揮思政教育工作的本職屬性;清楚地記得20年前,我因籌備重慶大學70周年校慶而奔赴半個中國,專訪了包括閻肅、吳冠中、劉鵬、陳志潛以及柯召、徐僖等近二十多位院士在內的186位杰出校友,他們不僅是新中國各行各業建設們的代表,更是改革開放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佼佼者,他們的愛國情、報國行、強國志深深地激發和震撼著我,并發出了多次的承諾,假以時日我定會將這樣的感動和觸動轉化為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效果;依然地記得15年前,我在國家機關——教育部借調工作時,親歷著領導和同仁們為民、愛民、親民的執政理念和具體實踐,我在沿海發達城市——廣州掛職鍛煉時,所感當地干群敢為人先、不懼困難、勇于創新、開放兼容等精神面貌和優秀品質,我在英國一大學作訪問學者時,真正才體會到“中國人為什么出了國變得更愛國”的深刻內涵與樸實道理……
二十多年來的初心一直未變,且在積淀和凝重,那就是深厚的愛國情感,相信總會有迸發和釋放,不是偶然去為,而是一種必然!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肩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時代新人的培養重任,以堅守正確的輿論導向,身體力行做些客觀而真實的理論闡釋、事實梳理和道理闡述等以解惑釋疑,還原和表現一個真實的中國、全面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對任何從業者而言,既是責任,更是初心;不唯自加的任務,而是自然的初心!當采訪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校友們、貴州偏遠地區煤礦開采及水電工程的建設者、云南邊陲地帶守邊防的奉獻者、甘于寂寞從事強國研究的科學家們,哪一個不以實際行動彰顯著“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的精神內核?他們熱愛祖國、摯愛事業、投身改革讓人贊嘆,令人動容!我要為他們家國情懷彰顯出去的義務履行,疊加和累積壓力會很大,但初心不能改;不經歷者自不知!當身處異國他鄉,對祖國的思念與日俱增之時,總會比較多方的所存在差距更需要奮力追趕時,總要不經意地追溯著一百多年前祖國被欺凌被侮辱的一幕幕時……這種難受更易加重自我保護的斗志,那樣窘迫更會讓內心發出必須強大的決心!
秉持系列性的網絡評論,深重“中國情感”,發自持續行程中他方激勵的日月積累與期望承載!
怎樣才能為中國的世界話語權建設做積極性努力?持久不斷的動力來源于何處?
探究這樣的命題和探索如此的過程,不能三言兩語就能表述清楚的,也無法以統一的模式和固定的路徑來概括,而把個人的工作性質、理想追求和興趣愛好結合起來,未嘗不是一種較為恰當的方式和良好的路徑。對于我而言,幸運的是,有著長達十多年宣傳思想工作的鋪墊積累,有著重大較早開展網絡思政工作好的氛圍環境,有著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網絡治國理政和對外傳播的政策機制……八年前開始涉足網絡評論領域,但傳播和影響效果甚微,借用平臺和組織的力量,真正起步“中國風”系列文章是在四年前,伴隨著“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精品評選活動的召喚應運而生,“傳遞網絡正能量”“講好中國故事”則成了揮之不去的意志使然。我深知,此路雖難且陡,但血是熱、心是燙的,就沒有堅持不下的借口,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間斷地在《環球網》《光明網》《中國青年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上發表時政類網絡深度評論文章累計100余篇(24萬字,其中自創的“中國風”主題涉及“中國擔當”“中國自信”“中國干勁”“中國力量”“中國情懷”“中國旋律”“中國驕傲”“中國道路”“中國引擎”“中國使命”“中國姿態”“中國正氣”……)。在今年國慶前以這70篇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表達個人的獻禮!
這些年,本人圍繞國家重大政策、重大主題、重大活動、重大事件、熱點問題等主動發聲,傳遞正能量,把自己對祖國滿腔熱情和一片赤心傾注在文字上,潑灑在文章里。白天有繁重的管理工作根本沒有空閑來思考和寫作,那就利用上下班路途的機會來構思,用晚上的時間來撰寫;工作日的晚上沒有空,那就盡力在周末或節假日來完成。因把握新、準、正,有時不得不夜難以寐,來積攢思維和抒發情感;因追求時、度、效,有時不得不通宵達旦,來掌握動態和碼字行文。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與會代表時,發生的“一握”“一讓”“一請”感人場景,當晚CCTV-1《新聞聯播》播放,連夜所寫的文章后來被教育部和中央網信辦評為第三屆全國高校網絡宣傳思想教育優秀作品一等獎;5名90后組成的中國鋼管舞國家隊在國際鋼管舞運動錦標賽中,因賽事主辦方沒能懸掛中國國旗,文章《為國旗棄賽的行為給“中國骨氣”加碼》獲得了2016年度“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精品評選“百篇網絡正能量文字作品”;帶著質樸的情誼和真摯的情感,多次觀看《點贊中國——2016—2017“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精品展播特別節目》時飽含激動與感動的淚花,所寫的《點贊中國!請“母親”接受我們的微笑和擁抱》被上級組織廣為傳播……我懂得,“中國風”系列的不斷更新,深藏著各級組織的關懷備至和眾多網友的真情支持,連續三年獲得的“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精品評選“百名網絡正能量榜樣”稱號等,是他們持續激勵和默默鼓勵,讓我日積月累的情感在升華,期望承載的諾言在兌現!
把持自發性的思想啟發,深沉“中國情感”,出于不斷前進中自己鞭策的感情驅動與使命追求!
怎樣把黨的要求、事業追求和個人謀求做到結合與統一?如何發揮思政工作者的本質屬性?
在啟動“中國風”系列文章之初,我就定位并努力去做“力求將理論研究與特色實踐有機統一,將宣傳闡釋與網言網語有機結合?!绷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是高校思政干部的主要履行職責,在此指引和要求下,就必須強化理論研究,著力理論宣講,發力實踐探索;基于團結網民、引領風尚和輿論斗爭三個網絡正能量要素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必須倡導陽光、引導輿論、服務空間、積極作為。為此,在沒有任何要求和安排下,自覺地和自發地依據形勢和社會發展的特點,以中國情感落下地為依托,以思政干部履好職為己任,以社會需求導好向為基本,以人才培養作貢獻為根本,于是,四年多來,我學會了堅持每日對國家大事的了解思考和對習近平總書記每一次重要講話精神的主動學習,習慣了《學習強國》的每日學習和《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經常性評審;習慣了夜晚人靜時清晰聽見小區里不時傳來的清脆蟲鳴聲;習慣了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窗戶射到我的電腦桌前......
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是一個高度媒介化的網絡化社會,也是一個輿論監督越來越具體的網絡性社會,更是一個公眾表達權和參與意識空前提高的網絡型社會。積極發揮網絡評論的主旋律弘揚以及在輿論引導中的效用,就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就得團結、穩定、鼓勁,給人信心和力量。在“中國情感”與網絡輿論引導的結合上,嘗試著開墾網絡思政工作特別渠道和創新路徑,勇擔思政工作者引領網絡風尚的使命擔當,我只是在組織的關懷下而摸索,且一直在路上。不論是受邀參加了多次“網絡名人進軍營”活動的發聲發言、公益講座和情感傳遞,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網絡宣傳研究”課題的理論探究;不論以實名制旗幟鮮明地對網絡上錯誤思想觀點進行批駁,勇做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還是在網絡特殊類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建設以及學科建設、創新育人的探索;也不論希望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上作些自身努力,還是為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付出些個人汗水和智力……做了點思想進步的引領啟發,干了些精氣神的倡導鼓勁。顯然,這之前自創“中國風”系列文章的作用還很弱、很小,自己付出與努力還很不足、不好,距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斷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社會影響力、滲透力和感染力,在提供思想引領、滿足大眾關切、服務社會需求等方面的責任與擔當,其路尚遠,且行奮進!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偉人鄧小平和詩人艾青的話與詩,感動了幾代的中華兒女無比愛國之心!激發了無數中國人愛國情感的滿腔熱枕和豪情俊逸!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更是“中國情感”凝聚和爆發之年,響徹于祖國大地各個角落的《我和我的祖國》激昂旋律,蕩漾在世界范圍華夏兒女心底里的“奮斗吧,中華兒女”群情興奮,有力證明愛國無須低調,表白就該外揚。無處不在、無所不在的“中國情感”,深厚、深重而深沉!無數的中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深愛,以不同的貢獻向祖國作告白,而我則以四年來70篇自創“中國風”系列的網絡評論文章,來記載著對祖國的熱愛、對事業的鐘愛和對崗位的摯愛!
圖/文 凌曉明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