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奮進正當時 | 向改革要動力 美麗重慶向“綠”而行

2024-09-11 22:16:34 來源: 華龍網

華龍網訊(記者 林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重慶全力聚焦高質量發展、美麗重慶建設、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等重點工作,全面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創新,推動生態治理系統重塑,奮力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堅持向改革要動力,把一張張“問題清單”轉變為“改革清單”“成效清單”,努力交出生態環境高分報表。

秸稈初加工場景。雙橋經開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秸稈初加工場景。雙橋經開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

雙橋經開區妙解秸稈禁燒難題

秸稈是重要的農業生物資源,對保障農民生活和農業生產有著重要作用,推進秸稈禁燒、促進秸稈綜合利用是實現空氣質量提升的重要舉措。在建設“無廢城市”大背景下,重慶市進一步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深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

雙橋經開區作為一個產城高度融合的中心城區,露天焚燒的現象時有發生,對大氣污染防治各項工作帶來挑戰。

為破解秸稈禁燒難題,2022年以來,雙橋經開區整合力量、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緊抓PM2.5超標突出問題,致力串聯管控端、收運端、利用端“三個端口”,推進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體系建設,全面強化秸稈露天焚燒管控。

雙橋經開區生態環境局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負責人覃鵬介紹,該區多措并舉構建稈資源化綜合利用體系,年消納秸稈6萬余噸。按照“分區管控—網格收運—企業加工利用—農戶換肥”流程,劃定核心區、重點區、重要區“三區”,組建7人24小時防火隊,修建配套設施秸稈初加工廠2座、臨時堆放場33個及配套田間池33口,依托本地污泥處置中心及2個養牛場,實現秸稈墊料化、飼料化、基料化“三化”利用,收獲有機肥實施“秸稈換肥”計劃。

據了解,該體系建設以來,取得了助企降本20余萬元、促農增肥200余噸、空氣提質增優“三重效益”。2023年,雙橋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成功召開,相關信息被生態環境部政務信息系統采納,也成為重慶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的縮影。

2023年,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今年截至8月優良率98.6%、高于國家考核目標1.3個百分點,長江水質穩定達到Ⅱ類;2023年,優良天數325天、無重污染天,今年截至8月PM2.5濃度31.8ug/m3(同比下降9.9%),優良天數220天(同比增加3天);重點建設用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達到100%。

智慧園區平臺。長壽經開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智慧園區平臺。長壽經開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

長壽經開區推進“無廢園區”“三化”建設

重慶市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長壽經開區”)是重慶重要的高新技術工業生產區,在推進園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全面推行“無廢園區”“產業循環化、管理數字化、廢物資源化”建設,取得亮眼成績。

“我們嚴格執行《重慶市“十四五”工業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規劃》,督促重慶鋼鐵、川維化工等重點行業企業加大污染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有效減少固體廢物產生量?!遍L壽經開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助理劉孟子告訴記者,“推廣應用環境友好的先進生產設備,使用無毒、無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和溶劑,推動危險廢物減量化工藝改造,減少廢有機溶劑等危險廢物產生?!?/p>

2023年,長壽經開區企業實施技改項目115個,備案投資達52億元。開展全國第二批清潔生產審核創新試點,通過對16家重點企業的審核評估,探索建立天然氣化工行業和化學原料藥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

此外,長壽經開區構建了7大產業集群,形成多個循環經濟產業鏈,上游企業的副產物或廢棄物可作為下游企業的生產原料,形成“園區大循環、產業中循環、企業小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

長壽經開區生態環境局與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長壽區生態環境局還建立了三方聯動工作機制,加強監管,堅決打擊非法轉移、傾倒、處置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的行為。對危險廢物運輸車輛和處置環節分別安裝GPS跟蹤和視頻監控系統,實現了24小時“無死角”實時監控。

劉孟子介紹,通過智慧園區平臺,還實現對危險廢物產生、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全過程智慧化監管。目前,長壽經開區56家重點企業接入關鍵點位視頻監控405路,水電氣計量設施及重點環保參數信號655組,道路視頻157個,企業視頻1258個。

此外,重慶鋼鐵集團還投資36億元,實施“轉爐煤氣沖入混合煤氣”“富余煤氣高效利用發電項目”等80個節能環保項目,其中富余煤氣高效利用發電項目,新建3臺80MW超高溫亞臨界發電機組,發電效率由以前的28%提升到41%,年發電量可達近40億kWh,自發電率達到87%以上,每年節約標煤11.8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9萬噸。同時減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外購,實現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三豐收”。

工業逐“綠”,繪就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綠色藍圖。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33家、國家級綠色園區12個、綠色供應鏈17條,綠色園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提升至73.1%,碳市場累計交易5128萬噸,低碳城市試點成效居中西部首位。

重慶鋼鐵礦渣微粉產線。長壽經開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重慶鋼鐵礦渣微粉產線。長壽經開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持續完善美麗重慶建設支撐體系

 

接下來,重慶將繼續以“九治”為抓手,系統推進治污減污改革攻堅。

在“治水”方面,建立污水溢流直排監管治理機制,建立黑臭水體管護長效機制,建立污水處理效能提升激勵機制,建立水生態考核機制。

“治氣”方面,聚焦快速實現空氣質量跨越式提升,建立精準治理機制,迭代升級工業源深度治理體系,完善“車油路”一體化管控體系,完善揚塵污染視頻動態精細監管體系,優化生活源污染治理體系。

“治土”方面,健全耕地污染防治機制,健全建設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機制,建立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統籌防治機制。“治廢”方面,健全固體廢物治理和綜合利用機制,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規范綜合利用。

“治塑”方面,健全快遞包裝、商務、農業領域塑料污染治理機制。

“治山”改革攻堅方面,健全礦山生態修復巡查檢查機制,加強生產礦山“邊開采邊修復”監管。

“治岸”方面,健全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機制,完善港口經營許可和備案管理制度,完善事后監督執法機制。

“治城”方面,制定建筑垃圾管理條例,完善建筑垃圾處置核準制度,健全市級部門建筑垃圾產生信息共享和處置協調機制。

“治鄉”方面,健全農村黑臭水體閉環治理機制,探索適合巴渝鄉村特點的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健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體系。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處副處長詹忠表示,下一步,重慶將錨定“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總體要求,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重慶直轄30周年、新中國成立80周年等重要節點,完善支撐美麗重慶建設的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著力打造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標志性成果。

相關報道:

責任編輯:伊永軍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