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家】楊清波:深刻把握“堅持人民至上”歷史經驗的三重意義
2022-03-29 07:00:00 聽新聞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光輝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積累了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將其概括為全面系統、博大精深的“十個堅持”。其中,“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經驗彌足珍貴,道出了中國共產黨能夠星火燎原、無往不勝的根本原因,揭示了百年大黨恰似風華正茂的青春密碼,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堅持人民至上”彰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出發點、落腳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先進性的本質要求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力量源泉。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的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人民解放為己任,將人民立場作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場,從政治、思想和組織上植入了人民至上的基因,牢固樹立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立足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鮮明的人民性特征自始至終、從內向外、由言及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沒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無私情懷,成為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歷史。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經驗,不但深刻揭示了黨歷經百年風雨巍然屹立、蓬勃壯大的內在機理,而且告誡全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要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能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堅持人民至上”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昭示黨成為領導核心的歷史必然。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揭示和確立了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中國共產黨人面對不同的時代課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豐富和發展了人民至上的思想。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經典論斷,凸顯人民作為歷史主體的唯一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被寫入黨章,群眾路線成為黨的生命線,人民當家做主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強調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刻論述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的重要性,告誡全黨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帶領人民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同歷史階段的話語表述不同,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脈相承,對人民創造歷史的認識不斷深化,彰顯了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尊重歷史規律的智慧。
正因為黨把握歷史規律、遵循歷史邏輯,才具有了高瞻遠矚的目光、掌握歷史主動的力量,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開創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
“堅持人民至上”凸顯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凝聚改天換地的智慧和力量。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并從價值創造、價值享用和價值評價三個維度認知和踐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重視發揮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大作用。從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首創“包產到戶”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到下莊人于懸崖峭壁7年鑿出8公里“絕壁天路”率先在全縣整村脫貧;從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同舟共濟,三個月取得武漢和湖北保衛戰決定性成果,到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成功舉辦贏得廣泛國際贊譽……黨始終相信和依靠人民,迸發出改變歷史的驚人智慧和舉世驚嘆的磅礴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體現了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價值追求,實現了人民創造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依歸。從延安“窯洞對”到“西柏坡趕考”,再到“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生動詮釋了人民群眾是價值評價的主體。
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表明,只有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牢記和踐行黨的宗旨、矢志不渝為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不懈奮斗,才能獲得人民擁護,凝聚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教授,
本文為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成果)
原載《重慶日報》2022年3月3日思想周刊·新論,
發表時有微調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