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長江文化”故事里的重慶篇章

2024-09-25 20:56:54 來源: 華龍網

01 長江三峽風光。重慶市文化旅游委供圖
長江三峽風光。重慶市文化旅游委供圖

長江奔騰不息,一路向東,見證著中華大地的滄桑巨變,孕育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是文化中心,亦是交通樞紐。長江重慶段達691公里,占總里程的11%。長江三峽雄奇壯麗、“水下碑林”白鶴梁流芳千古……長江文明賦予了重慶深厚的底蘊。

重慶如何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展現“上游擔當”?抓考古、抓項目、抓研究、抓品牌,多年來,重慶在保護和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方面積極探索,為守護母親河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9月25日,2024長江文明論壇在渝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15名專家齊聚山城,為長江文化建設帶來寶貴建議。

在長江文化這幅璀璨絢麗的畫卷中,重慶書寫了哪些精彩篇章?對于重慶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文化發展,專家們帶來了哪些新思路和新方向?

02 2024長江文明論壇在渝舉辦。華龍網記者 石濤 攝
2024長江文明論壇在渝舉辦。華龍網記者 石濤 攝
01

依托城市特色

重慶積淀亮眼長江文化保護傳承成果

重慶依江而建,因江而興,長江的波濤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展,長江文化亦如涓涓細流,浸潤了山城百姓的生活點滴。

老街上,歷史建筑依然留存著昔日的風貌,卻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茶館里,人們品著香茗,聽著川劇的唱腔,感受著長江文化的韻味;博物館中,靜置的千年文物,如同歲月的使者,向人們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這一切,與重慶在長江沿線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不懈努力息息相關。

03 重慶開埠遺址公園。華龍網記者 吳禮霜 攝
重慶開埠遺址公園。華龍網記者 吳禮霜 攝

在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方面,重慶緊緊圍繞長江流域人類起源、巴文化、宋元山城遺址等重點領域持續發力。近年來,實施三峽大遺址考古項目達20項之多,發掘面積逾一萬平方米,出土文物標本5000余件/套,為深入研究長江文化的起源、發展與演變提供了無比珍貴的實物資料。

積極推進長江三峽(重慶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萬州天生城、奉節白帝城、云陽磐石城、忠縣皇華城、兩江新區多功城等考古遺址公園相繼開工,全力打造長江文化的重要標識。

作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達的水下遺址類博物館,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堪稱我國文物保護工程的典范。其坐落于重慶涪陵城北的長江之中,乃是一段天然石梁,梁上現存自唐廣德年間以來的歷代題刻165段,其記載的自唐迄今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位信息,具有極其重大的水文科學價值。

04 白鶴梁題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供圖
白鶴梁題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供圖

為守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自1993年起,眾多專家歷經長達十年的深入論證,最終敲定“無壓容器”方案,將題刻原址妥善保護于長江江心,既確保了文物安全,又成功解決了泥沙淤積、銷蝕等難題。

9月24日,長江文明論壇媒體采風活動踏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來自長江沿線各省區市的記者無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設計別具匠心,專家們克服重重困難將這一題刻完整呈現,此處無疑是最能感受到長江文化保護成果的地方?!辟F州廣播電視臺記者劉翔宇有感而發。

在長江文化展示方面,重慶同樣不遺余力。圍繞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主題,精心規劃重點文藝創作選題187項,創作推出一批批優秀作品。策劃舉辦世界大河歌會、白帝城國際詩歌節、巫山藝術電影周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著力打造長江文化的閃亮名片。

其中,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階段性改陳布展工作成效顯著,已然成為長江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窗口。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壯麗三峽》展廳。華龍網記者 劉釗 攝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壯麗三峽》展廳。華龍網記者 劉釗 攝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三峽博物館展覽《壯麗三峽》煥然一新。其中不乏多種高科技融合展陳手段,《妙手匠心 重現華光——三峽出土文物保護利用展》更是集中展現三峽文物大保護的豐碩成果,還將文物修復室搬進了展廳,讓觀眾近距離體驗文物修復工作。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技術的賦能,使得展陳方式能夠更深入、更直接地凸顯文物內涵,打造出沉浸式展覽效果,豐富個性化體驗,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進而推動長江文化傳承與當代表達。

在長江沿線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道路上,重慶正以實際行動書寫著新的壯麗篇章。

02

憑借旅游之力

重慶奏響長江文化新時代強音

縱使成績斐然,但重慶并未忽視對三峽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和活化利用,以及對歷史文化的進一步挖掘和傳承。

三峽庫區區位條件限制,三峽出土文物大量重復件的修復率、利用率較低,展示利用十分有限;同時,由于看重博物館、紀念館等建設類項目,重慶重要遺址遺跡等歷史文化研究闡釋類項目較少。

基于此,如何充分挖掘和研究長江文化資源,進一步實現長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2024長江文明論壇上,“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成為熱議話題。

06 長江文明論壇現場,專家帶來主旨演講。華龍網記者 石濤 攝
長江文明論壇現場,專家帶來主旨演講。華龍網記者 石濤 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認為,應有效整合全流域各類優質文化資源,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積極推動長江文化IP化發展與數字賦能,使其成為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長江流域實踐的新窗口。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西南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藍勇表示,長江各流域應充分總結出本流域的文明特色,充分開發利用本區域的特色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認為,弘揚新時代長江文化、打造長江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是高校的職責所在。高校應彰顯文化價值,共同謀好深化研究長江文化“大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副主任王震中則提出,把文旅融合與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建設聯系在一起,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將會使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的意義更加重大、內涵更加豐富。

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四川大學中國休閑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楊振之也提出,建好用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關鍵在于推進“生態-文化-旅游”三位一體融合。他說,打造生態文旅示范區,重慶要先干起來!

07 重慶兩江交匯處。重慶市文化旅游委供圖
重慶兩江交匯處。重慶市文化旅游委供圖

那么,重慶該如何抓住機遇?

作為“最寵游客的城市”,重慶始終以獨特的地形地貌、豐富的人文風情、深厚的文化底蘊,持續吸引著八方游客。據重慶市文化旅游委數據,2023年,全市旅游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1206.82億元、同比增長13.5%,占全市GDP比重達到4%。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587億元,同比增長8%。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黨委書記、主任冉華章表示,未來重慶將從三個方面入手,充分發揮旅游在傳播弘揚長江文化方面的獨特優勢,奮力助推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

堅持融合發展,高品質打造重慶特色旅游產品體系。塑造“世界山水都市”“壯美長江三峽”“多彩風情武陵”這三張文旅名片;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度假區、世界內河游輪集群、紅色旅游高地、遺產旅游勝地、世界溫泉之都等旅游精品;串珠成鏈推出山水都市、壯美三峽、世界遺產、烏江畫廊、多彩民俗、美麗鄉村等精品旅游線路。

強化協同共建,高能級打造跨區域協作樣板。重慶將強化川渝協作,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與四川會商共建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推進川渝宋元山城體系申報世界遺產;協同推進三峽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

“特別是在重慶境內,將謀劃建設武陵山—烏江流域生態文化旅游協同發展區,提升打造烏江水上航線風景連廊?!比饺A章說。

另外,重慶還將持續實施入境旅游促進計劃,推動瀾滄江湄公河旅游城市合作聯盟總部落戶重慶;持續優化旅游消費環境,迭代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貫通“景區擁堵一件事”“入境游口岸簽一網通辦”等快響機制,打造旅游市場智治“一張網”,努力營造安全、有序、便捷、舒心的旅游環境等。

長江文化,是流淌的歷史與未來。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重慶將繼續奏響長江文化強音,讓長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綻放更加絢爛的色彩。

華龍網記者 吳禮霜 林紅 林楠 馮珊/文

相關報道:

責任編輯:劉艷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