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長江,奔騰的“后浪”

2024-09-26 09:43:56 來源: 重慶瞭望

長江很大,沿青藏高原一路奔流而下,成為錦繡中華文明史上最壯美的一條經線。它串起的長江經濟帶,是我國人口最多、產業規模最大、輻射區域最廣的流域經濟帶。

長江很小,內化于每個華夏兒女的精神血脈之中。每一次脈動,都是我們與古老先賢同頻共振的證據;每一次奔騰,總能見證我們向未來進發的決心。

9月25日,2024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開幕。這是重慶市委主辦的唯一一個全國性論壇,也是長江沿線13個省區市文明(文化)類的唯一省部級論壇。與去年相比,本次論壇層次更高、內容更聚焦、活動更豐富。

“重量級”的背后,深意很明顯:推動長江文化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年輕的長江,奔騰的“后浪”
▲9月25日上午,2024長江文明論壇在渝隆重開幕。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年輕的長江,奔騰的“后浪”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耙验L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币痪渚湟笄卸冢o予我們深刻啟示。

長江橫貫重慶,全境流程達691公里。近年來,重慶一直致力于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取得了明顯成效。舉辦長江文明論壇,就是重慶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的生動體現。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長江文化建設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聚焦國家戰略、新重慶建設,尤其是新時代重慶文化強市建設。從長江這條大通道上,能夠真切感知“文化”二字的千鈞重量。

在古今一體中找準中國人的精神坐標。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長江文明就是這樣一輪“明月”。今天,我們仍然能夠共鳴千年前“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意,仍然可以從巫山龍骨坡、涪陵白鶴梁等遺址古跡里,看見歷史軸線是如何貫通文明的演進過程。

在通江達海中加強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論壇上多位專家均提到,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一條開放的河流,長江文化是流動不息的文化。特別是唐宋以來,長江與海上絲綢之路共生,成為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通道。長江,也賦予了重慶開放包容的城市基因。

在與時俱進中展現中華文明的時代價值。討論長江文化,不是就長江論長江,就文化論文化。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探討如何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時俱進,方能更好地把文化建設融入經濟發展之中。

年輕的長江,奔騰的“后浪”
▲巫山縣巫峽·神女景區,游客可在此體驗全景巫峽深度游。汪長征 攝/視覺重慶
年輕的長江,奔騰的“后浪”

從長遠來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要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重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前不久召開的市委六屆六次全會,聚焦“聚力打造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標志性成果,構建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再次釋放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信號。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文化與經濟向來是相輔相成的。長江文明賦予重慶深厚的底蘊和巨大的機遇。以文旅產業為例,去年,重慶旅游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1206.82億元,同比增長13.5%,占全市GDP比重達到4.0%。

本屆論壇除了關注“長江文化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也是一個重磅話題。推動長江文化與長江經濟帶“雙輪驅動”,有幾組關系值得注意。

處理好發展與生態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色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要著力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經濟更協調、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處理好人文與經濟的關系。“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梢匝芯恳幌逻@里面的人文經濟學?!币浞旨せ铋L江文化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文化繁榮賦予經濟發展深厚的人文底蘊,持續推動長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

處理好整體與區域的關系。長江經濟帶不是一個城市群概念,而是一個以長江為依托的流域概念。要不斷強化區域協同融通,推動上中下游之間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形成溯江而上、梯次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年輕的長江,奔騰的“后浪”
▲奉節縣瞿塘峽,氣勢雄偉,宛如畫卷。舒鵬 攝/視覺重慶
年輕的長江,奔騰的“后浪”

大江大河,歷來牽動文明變遷和國家、民族興衰。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重慶如何做好“長江”這篇大文章?

本次論壇重點圍繞文化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長江主題文藝精品創作、城鄉建設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等方面展開研討,取得了豐碩成果。

專家學者同時指出,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比如,在弘揚長江文化方面,統籌協調不夠有力,缺乏統一的形象標識等問題亟待解決;又如,在留存歷史文化遺產方面,巴渝地區一些獨具特色的城市形態、風景空間正在遭受破壞,必須加快保護步伐。

問題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如果說舉辦論壇可以提供智力支持,如何將其轉化為落地成果,則是擺在重慶面前的必須答好的“必答題”。

抓重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沒有告別的三峽,只有重逢的平湖?!蔽穆檬袌鋈招略庐?,重慶應緊扣長江文明這個關鍵點,迭代升級三峽游等經典產品,全力打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文旅發展成果,加快建設旅游強市,助力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

破難點,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為契機。以生態的名義保護長江,以文化的名義傳承長江,也需要以旅游的名義開發長江。應加強跨區域合作,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結合起來,努力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打造成為品牌樣板。

創亮點,突出文化利民惠民,讓更多人走進歷史文化現場。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萬州天生城、云陽磐石城、忠縣皇華城……不少人對這些地名耳熟能詳。要讓它們跳脫出傳統旅游景點的片面認知,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在著力打造長江文化重要標識的同時,也要激發它們的文化功能,讓當代生活與歷史文脈同頻共振、雙向奔赴。

當然,可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做好研究,圍繞長江流域人類起源、巴文化等重點考古領域持續深耕;做好傳播,打造立得住、傳得開、叫得響的長江主題文藝精品;做好合作,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方面,進一步深化川渝戰略協作、政策協同、平臺對接、利益共享……

年輕的長江,奔騰的“后浪”
▲開州區漢豐湖因三峽工程建設而形成,水清岸綠,風景秀麗。王曉宇 攝/視覺重慶

論壇終將結束,但發展永不止步。長江不只是中國的長江,也是世界的長江。

下一步,重慶將努力把長江文明論壇打造成全國高端學術論壇、長江文化傳承“重慶品牌”,立足推動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鑒,精心籌備好2025長江文明論壇,進一步提升長江文明論壇的重慶辨識度和國際國內影響力。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古老而年輕的長江,需要匯集更多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后浪”,更加澎湃地奔流向海?;趾隊N爛的長江文明,必將在世界大河文明的海洋里熠熠生輝;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在新時代煥發全新的生機活力。

文/鄭鈺瀟

責任編輯:陳丹丹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