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會客廳丨重醫附二院董江川: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 煥發中醫新活力
2024-11-01 16:53:51 來源: 華龍網
從夏季爆火的中藥酸梅湯到預約火熱的三伏貼,從患者爆滿的推拿門診到火爆出圈的中醫夜市……近年來,中醫“草藥香”正以越來越接地氣的形式,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也贏得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認可和喜愛。
今年2月,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衛生健康文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中醫藥文化融入生產生活,推動中醫藥文化加快從內容供給向產品供給轉化?!蹦切滦蝿菹挛覈膫鹘y中醫如何煥發新活力,迎來高質量發展之路?
本期,我們特別邀請到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董江川博士做客《華龍會客廳》,和我們一起聊聊接地氣的中醫藥文化。
主持人:一直以來,提到中醫,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醫養生的神奇功效。中國醫學認為秋冬季是養生的重要階段,也有“秋冬養陰”的理論。那么董主任,在秋冬季節,中醫有哪些獨到的“治未病”秘笈,能讓我們遠離疾病的侵擾呢?
董主任:談到養生,中醫歷來防重于治;沒生病要養生防病,生病了更要養生盡快康復。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就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這就是治未病的理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科學思想,是中醫學貢獻給人類的健康瑰寶。
剛剛主持人提到的“秋冬養陰”就是中醫養生的理論。它出自著名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八個字被歷代醫家奉為四時養生的重要原則之一。
那到底什么是補陰呢?中醫學有陰陽學說, 比如我們人體內的“血”、“津液”和“精”等都屬于中醫的“陰”的范疇,所以稱它們為陰血、陰液、陰津、陰精,補陰補的就是“陰血、陰液、陰津、陰精”,就好比給身體蓄能。
秋冬之際是人體進行食補的好季節,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在秋冬季病情容易反復和加重,更應進行滋補食療、藥療。所以中醫及民間都有“秋冬進補”的說法,就是通過補益類的藥物來補氣血、補陰精、補陰陽。其常用之品大多是膏滋補益之類,這也是中醫的“封藏”之意。
其次,秋冬之時,萬物斂藏、陽氣沉降,養生者宜順時而養,須順應陽氣的沉降,順應“陽氣的潛藏”,固護陰精、陽氣,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當然養生也要因人而異,如果患者非常怕冷、四肢冰涼、口淡乏味、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那就要同時用溫性的藥物,要補陽氣。
又比如“春捂秋凍”的說法。秋冬之時,萬物斂藏、陽氣沉降,我們也要順時而養,秋天不要剛見冷就穿的太多,適當的凍一點,讓皮膚腠理緊密,陽氣才不易散失。通過適當的秋凍,讓人體慢慢適應逐步下降的氣溫,鍛煉耐寒的能力,從而為即將到來的寒冬臘月做準備。我們要注意的是:要注意“凍”的適度,一般情況下,氣溫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衣物。當真正接近秋末初冬時,就要及時添衣保暖。
對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陽氣漸衰,或是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慢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陽虛寒涼體質的人群就不宜受涼受“凍”。
無論“春捂”還是“秋凍”,主要是為了保護人體的陽氣,固護體內陽氣始終是養生之第一要務。
主持人:剛剛董主任深入淺出地把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給我們解釋的很詳細,讓我們了解到了中醫養生的精髓。既然秋冬季是養生的重要階段,那么,董主任,在秋冬季節我們如何做好飲食規劃,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呢?
董主任:秋冬之季,我們在家里可以吃些什么,來更好地養生,這確實是有一些講究在里面的。
秋冬進補,在飲食養生方面,有滋陰潤肺、補中益氣、養胃生津、甘潤溫養、固護陽氣等的這些原則。
秋天的主氣是燥,秋燥之氣使人們常會出現咽干、口燥、眼睛干澀、皮膚干燥、干癢等癥狀。秋季養生飲食上應該以滋陰潤燥、潤肺之品為宜??沙孕├妗⒏收?、荸薺(馬蹄)、南瓜、蘿卜、核桃等等,也可以適當喝一些蜂蜜水、百合枸杞銀耳湯、山藥粥等等。
對于經常容易受涼感冒的人,可以用點補氣益衛固表的黃芪,加上健脾除濕的苡仁、蓮子、芡實、山楂、大棗熬粥或煮水飲用;這些藥食同源的藥物對于脾胃不好,飲食差的人也可以適用,如果平時經常肚子脹或飯后脹,或者有慢阻肺的人、平時有點痰,動一下就氣虛出汗的這些人群可以在剛才的藥物基礎上加一點萊菔子(就是蘿卜子)、陳皮、浮小麥。
又比如陽虛體質,經常冬季四肢冰涼,痛經的女性人群,可以服用當歸生姜羊肉湯,溫性的當歸補血活血,配以生姜、羊肉可以達到補益之中祛虛寒的作用。
同時我也要科普一下人參、西洋參如何服用。人參常見品類主要有生曬參及紅參。人參撥出來后洗干凈晾曬干就是生曬參,是淺黃色或者白色;紅參是人參經過蒸制和烘干,是紅褐色。雖然都是人參,二者藥效并不完全相同,生曬參微溫,藥性平和,可以補氣生津,一般情況下無論陰虛或陽虛體質都可服用;而紅參比生曬參藥性更偏溫,不適合陰虛火旺之人(就是那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容易上火的人)。西洋參藥性偏涼,能補氣養陰、清熱生津,陽虛體寒的人明顯不宜服用。另外,除了要區分本身的體質寒熱,也要注意服用季節,冬令時節以進補人參、紅參為佳,炎炎夏日,暑熱傷陰、暑熱耗氣傷津,更適合服用西洋參。
主持人:謝謝董主任,剛剛跟我們分享了很多實用的中醫養生秘籍。的確,現在確實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信任中醫,不過其實針對中西醫的認知,很多人也沒那么明確。那么董主任,在您看來,如何可持續地發展好中西醫,它們應該是個什么樣的關系呢?
董主任:確實在社會上對于如何看待中醫與西醫、正確認識中醫與西醫的各自優勢與劣勢,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作為一名醫生,首先我想強調的是“凡是能緩解病人病痛,對病人有利、有益的醫學都是應該被肯定的,都是應該大力發展的”。由于家學緣故,我從小學習中醫,又經過了系統規范化的中醫、西醫知識的學習,有中醫及西醫雙執照。在臨床生涯中,我在重醫附二院急診科工作過,在搶救室在急診EICU,在全科、在老年科也工作過,現在中西醫結合科工作,可以自信地說:對于中西醫二種醫學是有較為客觀的認識的。
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而是患有疾病的鮮活的人,我們不能像修機器一樣的,只是考慮怎么把不好的零件換掉,或者把功能調試好,還要考慮這個復雜系統是否能夠繼續和諧健全的運轉下去。而中、西醫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疾病,認識人體,認識生命,給了我們更高的認識維度。
首先,今天我想從中、西醫的發展史這個角度來聊一聊。
中、西醫的發展史反映了各自文化、哲學和社會背景對醫學理論和醫學實踐的影響。
西醫學,從以希波克拉底為代表的古希臘醫學,到以解剖學著稱的蓋倫為代表的古羅馬醫學,再到近現代的歐洲醫學。從解剖學的建立與發展、生理學的進步(比如發現血液循環)及顯微鏡的應用,到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的進步(比如阿司匹林的合成),實驗醫學、麻醉方法、外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到20世紀與現代科學技術更緊密結合,逐漸發展成現代醫學。
西醫學在向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微觀發展同時,也在向宏觀發展,認識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上升到“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提出了系統醫學的概念。這與中醫學的整體觀是一致的,比如在中醫理論當中闡述人是一個整體,有這樣一句話:“有諸內者必形與諸外”,意思即醫生通過觀察病人的外在癥狀,如皮膚、面色、舌象、脈象等,來推測和判斷身體內部的健康狀況。
中醫,始于神農嘗百草,經過幾千年臨床醫療實踐證實其作用,由醫學經驗上升到醫學知識理論體系,中醫學體系中有陰陽、五行、元氣等概念,這個醫療體系發源于中國,具有樸素的中國哲學觀,如中醫學陰陽學說就包括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為用、陰陽的互相消長、及相互轉化。這與哲學中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及否定之否定規律)是一致的。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哲學原理生晦難懂,不好學;中醫學的陰陽五行理論有點繞,也不好學。
同時,中醫發展數千年,很早之前就有手術及麻醉的記載(如華佗麻沸散);現代也有從中醫以毒攻毒的思想中,從同為砷劑的砒霜治病的文獻中得到砷劑治療白血病的啟發;也有屠呦呦從中醫古籍中得到青蒿治療瘧疾的啟發。
但中醫確實也有不足之處,傳統中醫講究傳承,發展到近代,整體而言,中醫知識體系相對固定,開放、兼容并蓄不夠,沒有很好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升級、迭代,知識體系更新不足。比如中醫古籍《肘后備急方》中青蒿治療瘧疾的原文記載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浸泡),絞取汁,盡服之”,是絞汁,并不是如其他普通湯藥的高溫煎煮,因為高溫會破壞治療藥物的功效。屠呦呦采用現代技術低溫萃取青蒿素,這正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再現中醫藥的療效,這仍然是中醫的中藥的。
對于中西醫不同之處,我再談兩個方面。
首先,中醫學認識人體的方式與西醫是不同的,比如涉及到具體器官-心臟,西醫認為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功能,像一個發動機,保證全身血液循環。中醫學則認為心主血脈,除了“泵血”功能;心還主神志,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相關。關于心臟與人體腦部活動、與思維是否有關聯,西方已經有學者在開展相關研究。
其次,中醫與西醫對疾病和健康的界定也不相同,二者的診斷標準和診斷依據也各不相同,治療方法或目的也不同。比如患者就診時訴說自己很怕冷,容易反復感冒,平時口淡,乏味,吃東西不多,精神差,頭發掉的多,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大便稀軟等情況,但患者體檢時血常規、血脂、血糖、甲功、胃腸鏡等身體各項指標均正常,從西醫角度可以認為沒有“病”,但從中醫角度而言,患者就屬于陽氣不足,脾腎兩虛,這種狀態是“病”是需要治療的。
又比如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達標,但仍有頭部昏脹感,包括心電圖、腦CT、腦血管檢查、心臟彩超、心臟聲學造影、頸椎等等所有西醫相關檢查結果均正常,用了各種藥物,患者頭暈癥狀仍不緩解。這時候中醫根據患者頭暈、頭脹感,面紅目赤、兩目干澀、口咽干燥、急躁易怒、舌紅少津、脈弦這些癥狀、體征,診斷為肝陰不足、肝火上炎、肝陽上亢,不調整西醫用藥的基礎上,用些滋肝陰、養肝血、清肝火、平肝陽的藥物后頭暈癥狀消除。
又比如患者心律失常,有心慌心悸的癥狀,心電圖提示頻發的房性早搏,但他的基礎心率每分鐘只有50多次。西醫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大多會導致心率變慢,像倍他樂克、比索洛爾這些藥物不能用,因為心率太慢是禁用的,或即便患者使用了非常小劑量的這些藥后,仍有明顯的心慌心悸,這就是西醫治療有困難的地方,這種病人采用中醫辨證論治,使用中醫藥的干預與治療就非常有必要。
所以說在臨床實踐中,中西醫協同診治患者是有現實需求的,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謝謝董主任的分享,那在我們臨床實踐中,有哪些振奮人心的中西醫協同治療案例,我們醫院又有哪些新突破和創新呢?
董主任:在我們現在的具體臨床實踐中,中西醫協同治療案例非常多。比如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在禁食禁飲的情況下,口服中藥大黃水、中藥灌腸、中藥外敷腹部,可明顯減輕病情,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日。腫瘤患者服用中藥,能明顯增強其放、化療的耐受性,減少放、化療的不良反應,同時也能促進腫瘤術后康復。重癥感染、膿毒性休克的病人在高熱,炎癥反應劇烈時辨證服用中藥可明顯改善病情。
之前我在急診科治療急性胰腺炎;在老年科遇到棘手的重癥感染患者,外院轉院過來的剝脫性皮炎高熱患者;艱難梭菌感染反復長期嚴重腹瀉的老年患者加入中醫治療,中西醫協同均取得良好療效。
比如那位老年艱難梭菌感染患者,反復長期嚴重腹瀉,因腹瀉住院半月出院第三天又住院我院老年科,二次住院都是嚴重腹瀉,每小時上洗手間好幾次甚至10次之多,每次就是一點點稀水便,查房時不是在上洗手間就是在洗手間的路上。我們把西藥蒙脫石散、中樞止瀉藥(易蒙停)、吸收劑碳片,敏感抗生素甲硝唑、萬古霉素均用了,會診也請了,快10天過去了,癥狀沒有一點點的改善,真的是束手無策了,急呀,老年人一個小時都拉肚子好幾次呀,我們醫生比病人還急,頭都大了。最后與家屬溝通加用中藥烏梅100克,開水沖泡服用,下午服下,當天下午及晚上腹瀉只有4-5次,第二天全天就只有3-5次,第三天出院。因為這個案例,我查閱了文獻,發現并沒有烏梅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報道,于是我們和醫院檢驗科合作開展了烏梅對艱難梭菌感染的研究,實驗數據也證實了烏梅的臨床作用。在中醫古籍中烏梅丸就是治療腹瀉的名方,烏梅是這個方劑的核心藥物,而今天我們用現代技術證實了這一點。
主持人:董主任,新時代賦予中醫新的使命和機遇,您認為中醫應該如何自我革新,才能在世界醫療舞臺上更加閃光,實現高質量發展呢?
董主任:我們國家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在這個新時代,又賦予了中醫新的使命和機遇。
中醫藥的發展,我們既要“守正”也要“創新”,要講“傳承”也要“兼容并蓄”,更要“推陳出新”,西醫可以用現代技術,中醫也可以用,任何的醫學體系都不能因循守舊,都應當隨著社會與科學的發展共同進步。
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我們中醫中藥工作:
1.中藥種植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制定國際生產、流通、貿易準入標準。AI輔助下的中藥溯源及生產加工。
2.建立中藥大模型,開發中醫藥芯片,完善中藥指紋圖譜庫。
3.建立中醫臨床癥狀數據大模型,建立治療方案數據大模型,中醫處方大數據建模,建立世界級、權威的中醫藥知識圖譜數據庫,建立智能中醫現代化診療體系。
4.開展更多隨機雙盲,多中心、大樣本,全球臨床試驗。
5.加強人才培養,培養西學中,中學西人才;推進中醫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發展。
6.中醫要走出國門,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中醫藥人才,加強中醫科普、中醫藥文化宣傳,促進全世界人民了解中醫,認識中醫,使用中醫。
真理是絕對的,更是相對的,放在時間的長河里,中醫、西醫的各自發展都對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人類的進步,醫學的進步必然產生新醫學,這個新醫學體系必然更加開放,更加兼容。其中有西醫學知識也有中醫學知識,它們相互融合、相互協同、相互促進。我們應該采取前瞻的眼光和措施來助推更優更好的新醫學的產生,不再落后于西方,牢牢掌握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健康總方向盤,引領世界衛生醫藥的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健康事業。
(文/馬甜 編導/謝鵬飛)
責任編輯:馬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