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薈萃巴渝地 俊采星馳山水城 ——寫在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開幕之際
2024-11-23 07:00:59 來源: 重慶日報
渝州多梧桐,引來鳳凰棲。
11月23日,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在悅來國際會議中心正式開幕。此次大會以“才聚新重慶·共創新未來”為主題,將舉辦“會、賽、引”一系列活動,充分展示重慶人才平臺、人才成果和最優人才生態。
一場重慶與人才的“雙向奔赴”即將開啟!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堅持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著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鏈路,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推動全市人才工作變革重塑、整體躍升。
全市人才資源總量超過650萬人,人才集聚“磁場效應”不斷凸顯。如今的巴渝大地群英薈萃、俊采星馳,重慶已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大展宏圖的熱土。
厚植人才沃土
四方才俊齊聚巴渝
“我是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出生在山東,求學在北京?!痹谥貞c醫科大學第五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開幕式上,“90后”博士徐偉作為人才代表,講述了自己來渝發展的感受。
徐偉是今年3月加入重慶醫科大學的。在她看來,重慶是一座充滿“愛”的城市,重慶醫科大學更是一片青年才俊干事創業的沃土,她愿意扎根重慶,在自己的領域干出一番事業。
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的博士徐駿疾作出了和徐偉同樣的選擇。
“時常有人問我,你不是重慶人,也不曾在重慶求學,為什么選擇在重慶生根發芽呢?”徐駿疾說,重慶在人才引進、團隊建設、研究生招生、課程設計、設備購置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做到了有問即答、有難必助、有求必應,讓每位人才都能專注于本職工作,無后顧之憂。
城市和人才的最好關系,是共同成長、相互成就。今年以來,重慶緊扣區位、生態、產業等實際加強人才培養支持,以求賢若渴的誠意,吹響了人才工作的“集結號”“沖鋒號”。
當前,重慶堅持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青年人才,深入實施博士后“倍增計劃”,連續4年新招收博士后超過1000名,出站留渝率超90%,今年以來,重慶新招收全職博士后1004人、同比增長29%。持續加大青年人才科研項目支持力度,今年市自然科學基金立項1557項,40歲以下青年人才領銜的比例達73.5%。
重慶快速發展的產業,成為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集聚的強磁場,也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
數字孿生超級無界工廠、多靶點抗腫瘤藥物、車載5G超高性能數據傳輸與AI監測……11月8日,全球卓越工程師大賽·2024年度半決賽在渝舉行。
“大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決一批技術難題、激活一批資源力量、落地一批優質項目、集聚一批工程師人才。”大賽執委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已連續3年舉辦全球卓越工程師大賽,讓更多的工程技術難題在巴渝大地上找到解決方案,累計有38個國家(地區)3780個項目(團隊)報名參賽,吸引集聚工程技術人才1.2萬人以上,境外、市外參賽項目占比逐年遞增至38%,參賽項目成果轉移轉化率達55%,撬動社會投入近95億元,有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
目前,重慶通過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集聚行動,率先建立起在校培養、定向選調、數智提升、交流深造、精準招引和銀發返聘的卓越工程師全周期引育體系,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師及后備人才1萬名,全市工程師總數近40萬人。
優化人才服務
激發干事創業新動力
今年8月,重慶機電增材制造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工學博士段虎明通過“渝才薈”應用成功被認定為新重慶D類人才,可享受創新創業、金融支持、生活服務等73項“公共+市場化”人才服務。值得一提的是,他從申報到認定成功,流程比以前縮短了20余天。
這樣高效、便捷的人才評估認定,得益于今年4月新出臺的新重慶人才服務管理辦法,將人才卡A卡細化為“A、B、C、D”、B卡細化為“E、F”共六類,并通過“目錄+計分”認定機制確定人才類別。對于科技企業的產業人才,從薪酬、崗位、年齡、工作經驗、專業技能等6個維度綜合計分,達到一定分數的認定為相應層次人才,而對高校院所等科研人員,根據人才聘任崗位、承擔項目、科技成果等情況,對照“目錄”認定為相應人才類別。符合“目錄+計分”人才認定機制且認定成功的人才,將會享受到由市級、區縣提供的全鏈條專屬服務。目前,新增評價指標認定的高層次人才848名、占總數的17.7%。
堅持破立并舉,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重慶創新實施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服務機制改革,一體推進人才分類評價、科研項目管理、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服務支持、要素資源集成5類14項改革事項。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參加計分認定測評9666人?!耙载暙I論英雄”的價值導向,讓更多優秀人才干事創業更有動力。
不僅如此,為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重慶還深入開展高層次人才自主認定試點,將我市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納入試點范圍,授予納入自主認定試點的用人單位充分的人才推薦權,打破傳統人才引進工作模式,助力用人單位快速引進緊缺人才。
構筑平臺載體
充盈人才“蓄水池”
幾個月前,一條消息在大學生“朋友圈”里火了!原來,重慶大學明月科創實驗班2名“00后”大學生做的創新創業項目,完成新一輪的融資。其中一家市場估值2000萬元,另一家市場估值3000萬元。
這得益于他們共同的“幕后推手”——明月湖國際智能產業科創基地。該基地重點圍繞重慶優勢及重點產業,探索構建“人才—創新—產業—資本”的科創生態閉環。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梧桐茂兮,鳳凰來棲。重慶不僅加快建設明月湖科創基地等大型孵化載體,還全力推進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不斷促進創新鏈、資金鏈、產業鏈、人才鏈“四鏈”融合。
首創“人才+產業研究院+產業基金+產業園區”創新孵化模式,在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科創基地、產業園區等區域建設7個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港,引入技術轉移、知識產權、檢驗檢測認證等專業服務機構,為創新團隊提供孵化服務。在基礎服務上,推出人才認定、獎補兌現等服務;在創新服務上,推出設備共享、供需對接、知識產權等服務;在創業服務上,推出項目估值、產品試制、企業開辦等服務?!百x權改革”激勵人才成果入港轉化,面向人才港實施專利“一對多”開放許可,讓人才專利變企業“紅利”。
嘉陵之濱,創新潮涌。截至目前,7個人才港遴選轉化人才成果超過1100項,孵化硬科技企業369家,匯聚了一大批創新人才團隊。
高能級科創平臺,是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的戰略支撐,也是充盈人才的“蓄水池”。
重慶竭力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高標準建設人才發展平臺,推動形成八方人才聚渝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人才發展環境——
推動成渝人才協同發展走深走實。深化人才政策協同、平臺共建、活動聯辦、人才互認,成立科研院所聯盟,共建9個重點實驗室,共享共用4萬余名專家資源,互認1萬余名高層次人才,實現人才圈與經濟圈互促共進。
統籌推進人才創新載體建設。大力推進高能級實驗室體系建設,“一室一策”打造金鳳、明月湖、嘉陵江等重慶實驗室,2023年全市新增國家級科創平臺12個,國家級基地平臺達到114家,帶動全市研發人員總量突破24萬人。
風好正是揚帆時,重任千鈞再奮蹄。重慶將繼續勇立潮頭、乘風破浪,以海納百川之態廣聚天下賢才,奮力書寫“才聚巴渝”新篇章。
責任編輯:鄭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