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著力構建紅巖文化育人體系
2024-11-25 14:33:10 來源: 重慶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巖文化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生動詮釋,也是立德樹人的優質資源。要著力構建紅巖文化育人體系,發揮紅巖文化育人功能,弘揚紅巖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凝聚強大力量,為續寫新時代紅色華章提供不竭動力。
感悟思想偉力,創新紅巖文化育人的理論體系。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不斷深化對紅巖文化的理論認識,推進紅巖文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是發揮紅巖文化育人功能的內在要求。一是把握紅巖文化的豐富內涵。紅巖文化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特質,在革命文化浸潤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展現時代價值。紅巖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中心等平臺,整合科研資源,加強對紅巖文化的系統研究,推出更多有分量、有影響的理論成果。二是明晰紅巖文化的時代價值。要明晰紅巖文化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反腐倡廉純潔黨風、建設文化強市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紅巖文化融入其中,在弘揚紅巖文化中彰顯時代價值。三是挖掘紅巖文化的育人價值。紅巖文化具有寶貴的育人價值,是教育人、培養人、塑造人的寶貴資源。要把紅巖文化融入全民終身學習體系之中,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成為紅巖文化的傳播者、踐行者。
激發實踐動力,構建紅巖文化育人的實踐體系。增強紅巖文化育人效果,要避免理論上的空洞說教,充分發揮實踐活動在紅巖文化育人體系中的獨特作用,激發廣大學生的實踐動力。一是構建課程實踐體系。要聚焦課程實踐教學,做好頂層設計,通過科學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充分利用紅巖文化資源,打造優質教學資源,切實將紅巖文化融入通識課、專業課、技能課等實踐教學中,形成立體式、特色化的紅巖文化課程實踐體系。二是構建校園實踐體系。在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弘揚紅巖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系列主題校園活動,充分發揮“互聯網+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挑戰杯”紅色專項活動等賽事的積極作用,鼓勵支持學生圍繞紅巖文化教育、紅巖文化傳播設計參賽作品。三是構建社會實踐體系。推動各級學校與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開展合作,組織學生利用主題黨日活動、團日活動等契機開展紅色研學,引導廣大學生赴紅巖革命紀念館擔任志愿講解員,在參與過程中不斷增長歷史知識、增進情感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凝聚主體合力,健全紅巖文化育人的組織體系。構建紅巖文化育人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紅巖文化育人實效。一是完善政府主建功能。加強政府對推進紅巖文化育人體系建設的全面統籌、系統謀劃,發揮其在頂層設計、制度安排、資源開發等方面的領導作用,為學校有組織、成體系地開展紅巖文化教育提供制度依據與物質保障。二是堅持學校主動作為。學校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將其貫穿紅巖文化育人全過程,深入總結學生的接受習慣,積極回應學生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學生喜歡聽、聽得懂的教學模式,拓展學生樂于參與、收獲感強的紅巖文化研學旅行等紅巖文化實踐活動。三是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要整合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資源,不斷拓寬合作領域、推動合作共建,在創新打造“紅巖文物進校園”“紅巖立體化教材”“紅巖大思政課”等標志性項目中積極合作,共創“黨—政—館—?!摇纭倍辔灰惑w的育人生態圈,凝聚育人合力。
提升傳播效力,完善紅巖文化育人的宣傳體系。一是打造紅巖文化泛眾傳播生態。要依托數字采集加工、數字資源庫搭建、多維分類整合、多媒體融合呈現等技術手段,引導人民群眾運用紅巖文化平臺資源開展內容創作實踐,推動紅巖文化資源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共融互通,著力打造全員參與的紅巖文化宣傳生態,激發紅巖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二是創新紅巖文化多元表現形式。要以尊重史實為前提,創作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短視頻、動漫、圖畫等紅巖文化作品,同時賦予實體文創以紅巖文化教育內涵,探索紅巖文化傳承的多樣表現方式。三是拓展紅巖文化跨域宣傳矩陣。強化紅巖文化平臺與各領域平臺的交流,不斷拓展紅巖文化的跨域聯動傳播渠道,實現紅巖文化內容豐富化、傳播渠道多元化、功能復合化,確保聯動創新的提質提效與可持續發展,切實將弘揚紅巖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任務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分別為重慶商務研究院(重慶商務職業學院)、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為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成果】
責任編輯: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