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讓非遺在傳承創新中“活”起來-華龍網

梁平:讓非遺在傳承創新中“活”起來

2024-12-16 06:30:28 來源: 梁平日報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活態呈現。梁平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擁有5項國家級、26項市級、124項區級非遺項目。從精湛技藝到舌尖美味,從節慶民俗到戲劇舞蹈,非遺構成了梁平兒女共同的鄉愁記憶,更彰顯出梁平文化的非凡魅力。

文脈千年,物載華章。如何保護和傳承好非遺,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梁平正努力交出自己的答卷,立足“見人、見物、見生活”,讓非遺更好地“傳”下去、“活”起來。

非遺保護傳承,關鍵在人。近年來,梁平深入推進非遺系統性保護和傳承,持續加強國家、市、區三級名錄體系建設,積極探索“機構+專家+責任保護單位+傳承人+社會力量”五位一體非遺保護機制,不斷培育和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

2024年10月20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徐家輝在向前來參觀的攝影師介紹梁平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資料圖
2024年10月20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徐家輝在向前來參觀的攝影師介紹梁平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資料圖

梁平木版年畫傳承人徐家輝、全昌明、譚述華,梁山燈戲傳承人陳德惠、謝紅軍,梁平竹簾傳承人牟秉衡……目前,梁平共有各級各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38名,他們身負各式絕活,在城市、鄉間心無旁騖、堅守匠心,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傳授技藝、推陳出新,讓一項項梁平非遺在時代的長河中,更加璀璨奪目。

區實驗小學建成全國首個兒童年畫展覽館、泰和小學編排梁山燈戲少兒廣播體操、來寶小學把梁平癩子鑼鼓納入音樂教學,還有禮讓初中的禮讓草把龍、蟠龍小學的梁平抬兒調、新盛小學的梁平獅舞、雙桂初中的梁平藍印花布……近年來,梁平區大力推進非遺進校園,將非遺編入教材、融入課堂、引入延時服務課程,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傳授技藝、舉行展演、開辦展覽等,培養學生非遺愛好者萬余名,不斷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舉辦非遺傳承人研培(習)班,與四川美術學院、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國內外各類交流學習活動……在提升傳承人技能的同時,“走出去”讓更多人了解、愛上梁平非遺。

截至目前,梁平區已建成10個文化遺產傳承基地、13個傳承實驗基地、1個非遺保護傳承體驗基地,在景區、民宿設置非遺展示體驗區,常態化開展駐場演出,以及開設非遺傳承興趣班120余期,線上線下惠及5萬余人次。

新時代,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是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使命。梁平積極探索“非遺+”發展模式,找到非遺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契合消費者的審美,適應市場需求,推動非遺生活化、產業化和時尚化,讓非遺保持嶄新而持久的生命力。

2022年10月21日,雙桂初級中學的學生在體驗梁平藍印花布的制作流程。資料圖
2022年10月21日,雙桂初級中學的學生在體驗梁平藍印花布的制作流程。資料圖

在“非遺+文創”上,對傳統文化和技藝進行“再挖掘”“再創作”,結合時下流行的主題內容、呈現方式,融入非遺元素、符號、故事等,同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非遺傳承人等合作,設計開發了梁平竹簾扇、非遺絨花手工飾品、竹編提籃、木版年畫茶杯、梁平草把龍擺件、絲綢書籍等文創產品30余種,將非遺資源轉化為游客可感受、可體驗的旅游產品。

在“非遺+產業”上,以文化為根基,傳承手藝、開拓創新,促進產業增效、群眾增收。如市級非遺禮讓豆筋,在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中,從傳統手工制作到智能化全自動生產、電商平臺銷售,讓豆筋賣向全國、走向世界;又如市級非遺梁平張鴨子,在四代人的堅守創新下,從路邊攤到餐飲店再到工廠化,規模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年產值超億元。

在“非遺+節會”上,將非遺展演、非遺體驗等融入明月山生態旅游文化節等品牌節會活動中,在各類文旅活動現場展示、展銷非遺作品及文創產品,開展“非遺購物節”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廣大市民近距離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助力梁平文旅融合發展。

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是歷史賦予的重任,更是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如今,梁平的非遺正在梁平人的世代相傳中,在一方水土的浸潤中不斷傳承、生長。

記者 譚燕

責任編輯:董霞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