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中國”走進重慶 10余位院士專家為重慶發展新質生產力“把脈”-華龍網

“科學與中國”走進重慶 10余位院士專家為重慶發展新質生產力“把脈”

2024-12-17 20:31:17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伊永軍)12月15日—16日,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五屆十一次會議暨“科學與中國”重慶行活動舉辦。活動期間,來自中國科學院的10余位院士專家深入學校院所、高新企業等,通過調研座談、科普報告等多種形式進行科普和科創服務,以高質量科普為科技創新培植沃土,助力重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科學與中國”重慶行活動舉行。市科協供圖
“科學與中國”重慶行活動舉行。市科協供圖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主辦,重慶市科協承辦,江北區科協、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重慶市魯能巴蜀中學校、重慶市南開中學校、重慶科技融媒體中心協辦。

12月16日,三場院士科普報告同步開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包信和以《雙碳目標下能源科技的發展趨勢》為題在重慶大學作科普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教授張培震赴重慶市魯能巴蜀中學校作《地球演化與地震災害》科普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田禾走進重慶市南開中學校作《分子改變世界》科普報告。

報告中,包信和從“碳中和”相關概念談起,通過一系列嚴謹的科學論證,詳細講解了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氫能技術和負碳技術在“碳中和”產業鏈中的位置和相互關系,闡釋了實現“碳中和”的底層邏輯和必然途徑。包信和表示,“雙碳”目標下的新一輪能源革命是新興產業的機遇。他寄語在場同學,在學生階段,打好科學基礎很重要。

張培震是國際知名的地震動力學家。他長期從事地震地質和新生代構造地質研究,在中國大陸現今構造變形、青藏高原生長與動力學、活動斷裂習性與強震復發規律、新構造與氣候變化、利用GPS技術研究構造變形與地震活動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院士專家在為重慶學子作科普報告。市科協供圖
院士專家在為重慶學子作科普報告。市科協供圖

“認識地球、了解地球,就能從中科學地認識地震?!睆埮嗾鹪谥貞c市魯能巴蜀中學校作報告時,以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的臨震預報為例,結合汶川地震,以及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地震及海嘯災難等大量事例,科普了地震預報這一世界難題,究竟難在哪里。張培震告訴在場師生,概括來說,主要有三點: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頻發性”、地震物理過程的復雜性。

“地球科學的希望在你們年輕人的身上!”張培震鼓勵學生們保持對地球科學的熱愛與探索精神,共同努力,未來為地球科學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田禾作為精細化工領域的領軍人物,走進重慶市南開中學校作科普報告。他以化學元素為切口,詳細闡述從古至今人們對化學元素的認知,以及當今分子與材料的變革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為同學們揭開了化學的神秘面紗。

田禾從古代的青銅器講到唐三彩,再講到現代“可上九天,可下五洋”的鈦合金。田禾勉勵同學們,想學好化學這門學科,首先對化學要有真誠的態度和濃厚興趣,其次,化學是試驗里的學科,需要學會仔細觀察、勤做筆記、不厭其煩,耐得住寂寞。

在此次“科學與中國”重慶行活動中,院士專家一行還先后前往明月湖實驗室(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重慶市規劃展覽館、金鳳實驗室等地開展調研,積極為重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責任編輯:常涵笑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