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慶經濟展望-華龍網

2025年重慶經濟展望

2025-01-30 09:48:46 來源: 七一客戶端

圖片
 重慶中心城區風光。圖/劉潺

2025年,重慶經濟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大于挑戰。

從國際看,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各領域進步。經濟全球化在逆境中深化,廣闊的市場和資源配置空間依然存在。但地緣政治沖突延宕、大國博弈持續角力,將進一步增加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世界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摩擦風險加大,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有所減弱,將對重慶對外貿易與投資產生不利影響。

從國內看,2025年是“十四五”和“十五五”規劃期的銜接之年,也是全面深化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謀劃未來發展的關鍵之年,我國將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更高質量的開放和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圍繞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加快生產力布局調整和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同時,宏觀調控將更加科學地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兼顧短期與長期目標,促進政策落地見效,進一步改善市場預期和提振企業信心,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重慶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扣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建設“六個區”,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數字重慶建設為引領,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開展重大項目謀劃和建設,著力推動“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416”科技創新布局取得新進展,有效提振市場活力與投資信心,持續鞏固經濟穩定向好態勢,讓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物質基礎更加堅實。

穩定投資增長,夯實經濟硬支撐

穩定基建投資。加力推進全市“兩重”“兩新”項目建設,加快資金下達撥付進度。密切跟蹤國家2025年提前下達的部分“兩重”建設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和專項債擴容領域項目申報進度,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專項資金支持范圍。積極爭取國家置換債券政策支持,加快債務化解進度。支持融資平臺化債和轉型發展,增強投融資能力。篩選收費公路、保障性租賃住房、片區型城市更新等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擴面,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項目投資。

促進工業投資穩定增長。優化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技改專項貸”二十條等政策,調動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積極性。優化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創新應用“市場+資源+應用場景”招商模式,穩定項目投資接續。

促進房地產投資止跌回升。緊抓全國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白名單”項目信貸擴容等政策,爭取一批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項目投資。發揮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推動房地產合格項目“應貸盡貸”。

深化延鏈強鏈補鏈,鞏固工業增長勢頭

穩定重點產業及產業鏈增長。進一步強化賽力斯等新能源汽車供應鏈本地配套,推動汽車企業與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充分對接,做好新車型上市服務保障。爭取人工智能個人電腦、服務器等“新整機”電子訂單,加快培育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圍繞汽車輕量化、節能降碳等市場,持續優化材料產品結構。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汽車軟件等領域,強化“北斗星”“啟明星”“滿天星”企業培育。大力發展空天信息、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探索“支持政策+應用場景”模式,推動一批新產業加速成勢。深化生產性服務業賦能發展,著力培育壯大一批工業設計、科技研發、檢驗檢測等行業優勢企業。

加快以資本賦能產業發展。借鑒安徽合肥經驗,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引領作用,建立完善種子基金、天使基金、風投基金投資銜接機制,做大做強產業投資基金集群。充分利用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拓寬科技型企業股權融資渠道。

優化消費供給和服務,激發消費市場活力

持續優化以舊換新政策。加快“換新+回收”體系建設,持續新增線上企業參與家電補貼,加快補貼資金兌付進度,積極探索推出家裝廚衛“煥新”政策,全面釋放市場潛力。

強化促消費活動賦能。推動全域舉辦國際精品消費節、火鍋產業博覽會、小面文化節等活動,辦好各類直播活動,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

大力培育消費新增長點。加快培育首發經濟和伴手禮品牌,推動更多品牌首店、旗艦店落地。持續推動文旅活動體育賽事“進商圈、進景區、進街區”,持續開發高品質、多元化的服務消費新場景。優化調整促進養老、育幼、家政服務消費的專項政策,鼓勵物業服務企業與養老、托育、餐飲、家政等企業開展合作,滿足“家門口”“樓底下”優質普惠服務需求。

穩定市場主體,促進外貿外資持續回升

穩定外貿企業訂單。深化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引導傳統內貿企業開放轉型,擴大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摩托車、成套裝備等出口規模。加大與品牌商對接談判力度,爭取更多筆記本電腦新訂單。增加二手車出口試點企業數量,擴大中高端二手車出口規模。

幫扶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深化“百團千企”國際市場開拓行動,持續推廣“渝貿全球”品牌,重點開拓墨西哥、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借鑒四川成都經驗,根據目的地、訂單簽約等情況,對組團赴境外開拓市場的企業或商業協會給予補貼。推動汽車摩托車配件、消費電子、通用機械、五金工具等領域優勢企業以跨境電商方式拓展海外市場。

著力穩定和引進外資外企。落實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進一步降低醫藥、養老、教育等領域準入門檻,提升外商投資項目備案便利度。

增強互補性與融合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加強國內區域產業合作。發揮重慶的平臺優勢和開放優勢,加強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等國內沿線省區市合作,促進“通道+經貿+產業”融合發展。深化川渝合作,協同謀劃航空航天、智能裝備等領域重大產業項目。

推動重慶區域協同發展。加快優化全市產業空間布局,構建產業園區協同發展體系,梳理完善區縣差異化招商引資指南,指導各區縣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加大主城都市區與山區庫區的產業園區對口幫扶力度,不斷深化“飛地建園”、項目引育、市場互通、科技賦能等方面探索,帶動山區庫區的產業園區協同發展。

培育壯大區縣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支持山區庫區各區縣聚力發展一個優勢制造業,大力培育銅基新材料、面食制品、電子信息、裝配式建筑、預制菜、特色輕紡等百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借鑒浙江經驗,建立龍頭企業后備庫,“一企一策”精準指導對接,持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持續改善社會預期,提振企業和居民信心

打造西部地區營商環境“排頭兵”。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三改一加強”專項行動,完善國有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推動出臺《重慶市民營經濟促進條例》,保障民營經營主體平等使用資源、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為企業投資營造更加安全、便利的發展環境。積極對接國際通行商事規則,及時回應外商投資企業合理訴求,提升營商環境國際化水平。

穩就業促增收。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渠道。采取社會保險費緩繳、穩崗返還、就業補助等舉措,穩定重點群體就業。引導企業采用改善生產環境和工作條件、拓寬職業發展空間、提高薪酬待遇水平等方式,增強生產一線崗位的就業吸引力。挖掘鄉村規劃師、農業經理人等新職業,發展網絡直播、夜市經濟、零工市場等新業態,豐富就業方式。

防范化解社會風險。持續推動根治農民工欠薪問題,擴面實施以工代賑,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加強對城市低收入群體、農村困難群眾的幫扶,提供針對性就業指導、技能培訓和最低生活保障。

責任編輯:陳丹丹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