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傳承非遺技藝 “無門檻”培訓上崗 小小結繩帶動3000巧娘增收-華龍網

涪陵傳承非遺技藝 “無門檻”培訓上崗 小小結繩帶動3000巧娘增收

2025-02-17 06:26:22 來源: 重慶日報

QQ20250217-062717
涪陵菜鄉結繩工作室成員正在學習交流編織技巧。(資料圖片)

“上古結繩而治,后世易之以書契。”結繩工藝在我國歷史悠久,它傳承歷史文化,展現民間智慧,寄托吉祥美好的寓意。如今,涪陵婦女用勤勞的雙手為其賦予了新的價值。

2月11日,記者在涪陵區巴渝巾幗產業示范基地菜鄉結繩工作室看到:婦女們穿著統一的紅圍裙坐在工作臺前,專心致志地編織結繩,孩子們開心地在一旁的兒童之家玩耍,一片歡聲笑語。

央視春晚的紀念手繩、精美的旅行紀念品……這些結繩作品,都是她們巧手編織的。

涪陵菜鄉結繩工作室由涪州結繩手工編織技藝非遺傳承人張沉靜牽頭成立,如今,工作室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用一根繩連結了萬千“結繩巧娘”,讓“涪州結繩”這項非遺技藝托起了她們的美好生活。

一個想法

用非遺手藝帶動就業

2016年,涪陵區婦聯對可帶動婦女就業的產業進行調研。張沉靜作為涪州結繩手工編織技藝非遺傳承人,提出了帶動婦女做結繩增收的想法,得到了區婦聯支持。

于是張沉靜開始找場地、拉投資,籌辦涪陵區首家結繩工作室?!白畛酰铍y的不是尋找場地、創業資金等,而是讓婦女、殘疾人等群體愿意邁出就業創業這一步?!睆埑领o坦言,一開始,他們向殘疾人、留守婦女等征求意見時,不少人因為家庭壓力、經濟條件等原因,遲遲不敢作出回應。

得知這一難題,涪陵區婦聯和張沉靜一道,遍訪全區20余個鄉鎮尋找合適的首批結繩工作室學員,并將加工材料送至婦女們手中,讓她們先試一試,并約定收購他們編織的產品。

對于部分不便出遠門、需要專人看護的殘疾人,張沉靜和區婦聯工作人員則將加工材料、技術培訓課程送到家中,并安排專門的老師送教上門。

由此,婦女們手上的一條條小繩,開始為她們織就了不一樣的人生。

一種模式

零門檻培訓,“招生”即招工

漸漸地,結繩工作室在各鄉鎮村民中有了知名度,不少之前抱著觀望態度的村民也紛紛咨詢如何參加工作室培訓。

李學敏多年前因突發惡疾,導致行走能力受影響,長期只能用雙拐代步,她也因此被許多單位拒之門外。2017年,在張沉靜的邀請下,她加入了“涪州結繩”的大家庭。

李學敏善于鉆研結繩技藝,逐漸成了結繩工作室的優秀培訓師。幾年下來,她還憑借出色的表現,榮獲了市級“巴渝巧姐”和涪陵區“自強勞模”的稱號。

在李學敏的帶動下,更多婦女、殘疾人加入結繩工作室。

全職媽媽龍靜曾經是下崗女工。在家中,她需要照看年幼的孩子,無法出門工作,一度為生計發愁,“加入結繩工作室后,我不僅實現了增收,還給孩子作了好榜樣?!庇辛耸杖牒?,龍靜還將自己負責的小組擴展成百余人的結繩小隊,帶領周邊社區的婦女實現增收。

“一個個家庭慢慢地變好,這讓我和團隊覺得付出都是值得的?!睆埑领o說,為了讓更多有需要的婦女、殘疾人獲得就業機會,她和團隊成員打造了一套不限年齡、學歷、場地;零投入、零成本、零風險,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平臺、原材料的“零門檻”培訓上崗模式。

一個計劃

讓結繩作品走得更遠

入選“重慶好禮 外事禮品”“全國鄉村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評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近年來,涪陵菜鄉結繩工作室獲得了多種榮譽。

截至目前,該工作室在當地已培訓上萬人,有3000余人開始獨立承接訂單,月均增收1000—3000元。

如今,工作室制作的央視春晚紀念手繩、涪陵文創紀念品等系列產品不僅在重慶各大景區銷售火爆,還走出重慶,銷往全國。

張沉靜說,未來菜鄉結繩工作室要繼續打造金字招牌,讓作品走得更遠。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劉沖

責任編輯:陳霞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