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百歲廉情宣講員陳顯躍:清風拂廉骨 仁德鑄壽魂
2025-02-17 15:40:38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李琬琰)在重慶市江津區圣泉街道雙龍社區汪家坪組(原埡口1隊)的青山綠水間,住著一位百歲老人陳顯躍。生于1924年的他,歷經世紀風雨,卻依然精神矍鑠、步履穩健。這位跨越百年的老人,不僅是“長壽之鄉”的活名片,更以清廉家風和仁德品性成為鄉鄰敬仰的“廉情宣講員”,他用一個世紀的堅守,詮釋著何為“初心不改,清風常在”。
清貧立身 苦難鑄就廉潔底色
陳顯躍的童年浸透著艱辛。9歲那年父親不幸因病去世,母親靠替人洗衣勉強維持生計。年幼的他早早體會生存之艱,卻未向命運低頭。7歲入學,他如饑似渴汲取知識,高中畢業后進入中藥鋪當學徒,在店鋪倒閉后毅然返鄉,開啟另一段人生篇章。
1950年,26歲的陳顯躍被推選為埡口大隊主任兼文書。手握“分配土地”的權力,他始終秉持“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不可偏私”的原則。面對親友說情,他嚴詞拒絕:“公家的權,豈能謀私利?”這份堅守讓他在任四十余載,贏得村民交口稱贊。當解放軍剿匪途經埡口大隊,他冒險帶路,面對土匪遺留的財物分文不取,以行動詮釋“骨氣”二字。他常告誡子女:“人窮志不可短,不義之財分毫莫沾?!?/p>
儉以養德 簡樸生活成就長壽密碼
走進陳顯躍的居所,一張木桌、幾冊書卷、粗茶淡飯,勾勒出老人清簡的生活圖景。紅苕、洋芋、芋頭、蔬菜構成日常飲食,偶有的灰面粑便是“奢侈”。他堅持“食不過飽,飲不過量”,拒絕煙酒,以閱讀報刊、步行“趕集”為樂。直至100歲高齡,每逢雙龍場“趕集日”,他仍堅持與老伴經成渝古道徒步(往返)四五公里,赴雙龍老街農貿市場,將鍛煉融入生活。
“動靜結合”是他長壽的秘訣,晨起勞作強筋骨,夜讀靜思養心神。他深信“心無雜念,百病不侵”,面對世事變遷始終豁達從容。當兒子心疼他勞作勸阻時,他笑言:“勞動是福,閑坐反易生疾?!边@份樂觀,讓他百歲之齡仍思維敏捷,成為鄉間“行走的養生教科書”。
仁德傳家 清廉家風滋養四代同堂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陳顯躍將這十六字的家訓深植于子孫血脈之中。他以身作則:一張泛黃的信紙總是反復使用;即便是兒孫們不小心掉落的飯粒,也會被他撿起放入口中,邊咀嚼邊念叨:“一粥一飯,粒粒皆辛苦。”子女婚嫁,拒收彩禮,只贈“勤儉持家”四字。六個子女雖散居各地,卻約定采取輪流照顧的方式侍奉雙親,用陪伴詮釋孝道真諦。
他的言傳身教孕育出家族清流。長子在德感街道拆遷崗位工作數十年,始終堅守原則,經手款項筆筆透明;兩個孫子都當過兵,鍛煉出堅強的意志與堅韌的品格;外孫是建工集團工程師,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城市建設貢獻力量;曾外孫女則選擇醫科大學,立志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如今,陳家四代五十余口人中,醫生、工程師、律師等各安其業,無一違法違紀記錄。村民感慨:“陳家人骨子里透著正氣,走到哪兒都讓人敬三分?!?/p>
潤澤鄉里 百歲宣講員播撒清廉火種
陳顯躍的清廉情懷從未囿于家族高墻。上世紀五十年代擔任文書時,他便用毛筆在墻上開辟“清風欄”,將大隊每筆收支明細公之于眾;退休后的陳顯躍更化身“行走的廉音”,用鄉音俚語講述廉潔故事,將清廉的種子播撒在鄉間田野。2024年,迎來陳顯躍老人的百歲壽辰,他依舊保持著勤儉的作風,自己要求不“大操大辦”。在陳顯躍慶祝百歲生日之時,特地向其頒發“百歲壽星”榮譽牌匾。如今,江津區圣泉街道85歲以上老人達509名,100歲以上老人更有5名。這“長壽之鄉”的美譽背后,正是“以廉養壽”理念的深遠影響和傳承。
百年松柏清風里,留得人間正氣長。陳顯躍的百年人生,是一部“以廉立命、以德延年”的鮮活教材。他向世人展示:長壽不僅是歲月的饋贈,更是品格的沉淀;清廉不僅是仕途的準則,更是生命的修行。這位世紀老人宛如一面明鏡,映照出“心清則壽長”的永恒真諦。他的故事,正通過四代子孫、十里鄉鄰口耳相傳,讓清廉之風吹拂巴山渝水,讓仁德之種萌發新時代的沃土?!皹溟L百年靠根深,人活百歲靠心正?!边@或許就是陳顯躍老人的“長壽秘方”——守住心靈的澄澈,方能抵達生命的遼闊。
責任編輯:徐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