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堅守 武隆“兵支書”扎根鄉村振興“新戰場”-華龍網

二十年的堅守 武隆“兵支書”扎根鄉村振興“新戰場”

2025-02-20 16:14:3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曹建 通訊員 丹慧 付筑新)微風送來森林的氣息,徐斌登上巒寶山,俯瞰著兩河村再熟悉不過的山林、鄉路、溪流、屋舍,心潮卻按捺不住地起伏。到今年,他任村黨支部書記就是整整二十個年頭了。

重慶市武隆區接龍鄉兩河村全村人口只有840人,散落在面積34.9平方公里,常年居住在村里的也就350人左右,耕地卻只有不到10%,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勢兇險陡峭,懸崖絕壁遍布。

徐斌是兩河村土生土長的兒子。

1984年10月,懷著滿腔報國熱血的徐斌在高中畢業入伍來到廣西邊防,多次參加作戰任務,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曾經的戍邊戰士徐斌回到兩河村。當他發現生養自己的家鄉仍然窮苦時,內心一陣酸楚,于是他放棄了城里的生活返鄉回村,回到家鄉的徐斌在2005年被鄉親們全票通過選舉為兩河村黨支部書記,這一干就是二十個年頭。

讓兩河村“通”起來

剛上任時,兩河村的情況比徐斌想象中還要糟糕。沒有一條像樣的路,鄉親們出行只能依靠山間小徑和拖拉機勉強能通過的土道。從村里到接龍鄉場鎮只能靠步行,近一點的要走三個多小時,稍稍遠點的就要走五六個小時。

徐斌擔任兩河村黨支部書記的第一件事,就是四處籌資,動員全村鄉親們投工投勞,修建兩河村到接龍鄉場鎮的公路。雖然全長只有11公里,但這卻是兩河村歷史上對外進出的第一條加寬硬化的公路。

2010年,鄉里多方籌集資金,終于啟動了鏈接兩河村至豐都縣境內省道的對外大通道建設。鄉親們都興奮地翹首以盼。

兩河村山腳到山頂垂直高差七八百米,山勢陡峭,密林叢生,道路的前期勘測十分艱難??睖y人員帶著測量設備進了林子,根本就露不了頭、看不過亮、讀不到數,測量設計人員說這個地方“只適合鳥飛,不適合人走”。徐斌主動與工作人員商量,村里的鄉親們人地兩熟,村里想辦法砍出個毛路子。

徐斌心里清楚,全村精壯能干的都跑外面打工去了,村里剩下一共就三百來人,留下的除了老弱,爬得了山,砍得動荊棘的沒幾個人。但是他真怕千辛萬苦爭取來的機會耽擱了。背上干糧和砍刀,徐斌帶頭鉆進深山老林,依仗著對家鄉地理的熟悉,感覺著路要往哪里修,就往哪邊砍。餓了吃干糧,渴了喝山泉水,累了就靠著樹樁休息幾分鐘。衣服刮得到處破洞,鞋也磨破了,身上到處都是刺條子劃出的傷痕。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終于砍出一條人行道,可爬上山頂往下一看,發現根本無法修公路。

探路工作受到了一次二次的失敗,鍥而不舍的徐斌帶著人再次向深山進發。功夫不負有心人,前后歷時接近2個多月,徐斌他們攀著懸崖、過溝上坎,砍出了一條符合修路要求的線路。最終項目立項成功,在工程隊的帶領下,全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苦干了兩年多,終于在2013年修通了兩河村到豐都的出山路,這條路也成了接龍鄉的出境大通道。

在接龍鄉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徐斌多次向黨委政府、發改委、扶貧開發局、農業農村委、水利局、交委等部門匯報工作,先后為兩河村爭取到了1300多萬元交通扶貧資金,啟動8條共30公里村社路建設,實現了村民小組公路貫通。如今的兩河村,公路結成網,客車開進村,村民出山方便了,以前各農業社轉一圈要一周,現在只要2小時。2018年,接龍水庫建成蓄水,不僅解決了水庫下游兩個村民小組的用水問題,也優化了水庫配套的道路設施,還平添了一幅高峽平湖美景,引來了八方游客。

讓兩河村“亮”起來

路通了,電也要跟上。兩河村到了2010年,即使是已經通電了的農戶用電質量也非常低,就連照明都不能滿足,到了晚上,白熾燈絲就僅像一條紅線那樣,更別說家用電器了。

在接龍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徐斌為爭取農電改造項目,多次到原縣發改委和電力等部門爭取的項目支持,但是經過現場勘查,都認為施工難度太大。2010年7月,經過徐斌的爭取,項目是定下來了,但是電桿需要村民自己安裝到位。

徐斌走挨家挨戶地走訪動員,逐個去農業社開會,商討制定政策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通過十天的細致工作,全村基本上達成了共識。

就這樣,徐斌帶領著鄉親們每天都艱難地抬著電桿走在崎嶇陡峭的山上。中午吃飯就是帶著干糧,在山上吃。有的地方找不到水,大家就把水壺放到半山腰處,電桿抬到這個地方就休息一下喝點水。每個人的肩膀都壓出了厚厚的硬繭,每個人都磨破了好幾雙膠鞋。鄉親們吼起號子,相互鼓勵著。大家都無怨無悔,渾身充滿了力量,心里期盼著村里早日引來電,讓生活“亮”起來。

整整用了十幾個月的時間,徐斌和鄉親們硬是用肩膀在方圓34.9平方公里的大山里,安裝了430根電桿。

2011年11月6日,山里已經吹著陣陣冷風??墒莾珊哟遴l親們心里都是暖暖的、美美的。這次兩河村農電改造工程中,鄉親們抬電桿、挖基礎、安裝電桿,歷盡艱險,一條條嶄新的線路連進了兩河的大山深處。

這天,是農電改造工程竣工的日子,是所有兩河村村民用上心心念念的“電”的日子。晚上,在村里農業社長楊永發家,兩河村為施工單位舉辦了一個隆重的感謝宴,邀請了所有施工單位人員,全體村社干部,還有村民代表參加。鄉親們紛紛送來自家最好的食材,熱熱鬧鬧地燒了很多農家土菜。

這一天,世代節儉的兩河村鄉親們都不約而同地讓村里所有的燈整整亮了一個通宵。

這一天,是兩河村從古到今最“亮”的日子。

讓兩河村“富”起來

有了路和電,徐斌開始思考如何讓鄉親們富起來。他深知,兩河村地處深山,信息閉塞,觀念老舊,一直以來都是以傳統的玉米、紅薯種植為主。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發展特色產業。他從小知道山上會有野生的黃柏、杜仲這些中藥材,說明兩河村這個地方適應這些中藥材的生長條件。經過多方尋訪請教,徐斌了解到像厚樸這種需求量很大的中藥樹種,最適合在海拔一千三百米左右的山地生長,而且一次種植,自然生長,年年采收,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在區林業部門的幫助支持下,聯系到了中藥材的種苗,一次就栽種了四千多畝?,F在,兩河村中藥材的種植面積超過了一萬二千畝,每年獲益100余萬元。

除了改善種植,徐斌還嘗試拓展養殖業的業務,他率先嘗試著養了65群土蜂,當年就取得了不錯的收益。在他的帶動下,全村土蜂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已有土蜂養殖戶50戶,全村約有2000余群,年產蜂蜜6000多斤,產值達到100多萬元。

徐斌鼓勵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發展產業,黨支部副書記楊朝兵、專干陳金林等好幾位同志不僅自家發展成烤煙、中藥材種植大戶,還各自帶動十多家鄉親發展起相關產業。

兩河村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相繼發展起來高山蔬菜、中藥材、棘腹蛙、土蜂蜜、冷水魚、鄉村旅游等多種產業。108戶貧困戶在2019年全部摘帽。

讓兩河村“和”起來

兩河村地廣人少,在家的老弱婦幼居多。徐斌自從當上村黨支部書記,哪家兒子結婚,哪家姑娘出嫁,哪家老人去世,都得他去當主管,安排好幫忙人員,開好菜單,采購食材,殺豬宰羊,一應具細,不能有任何差遲。二十年來,兩河村在徐斌這個“家長”的帶領下,儼然就是一個充滿溫馨和睦的大家庭。

村里老年人生病,子女要送醫院去治療,有些老人怕麻煩子女,怕花錢,怎么勸都不去。徐斌知曉情況后,就會到鄉親家里去,給老人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勸導之下,這些老人們就都乖乖地跟著子女去醫院了,老人的家人們對徐斌也是充滿感激。

鄉下有句大實話:“老鄉富不富,關鍵看干部”,“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

徐斌知道,單憑一個人,就是有天大本事,也辦不成大事。他把村里有文化、有上進心、愿真心實意為村民做事的年輕人組織起來,把其中優秀的培養發展成中共黨員,尤其是在退役軍人中發展后備干部,讓他們有機會進入到村干部隊伍中來。

目前,5名支部委員除徐斌外,都是40歲以下年輕人,退役軍人有3個。徐斌在村里推行黨員設崗定責制度,每月把黨員履職情況“曬一曬、評一評、比一比”,充分發揮退役軍人在基層的先鋒示范作用,帶頭干事評比。村支部班子加強了,黨員的責任心、帶頭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村上大事小事都有了核心骨干,村民的心擰成一股繩,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村黨組織建設也從“后進”變為先進,多次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個人也多次獲得“先進個人”。

記者手記:

二十個年頭,徐斌還是從前那個徐斌,只是歲月的風霜染白了雙鬢。在這二十個年頭里,徐斌也有過機遇,也有過絲絲動搖。還是在他剛上任村支書不久,以前部隊里的老團長轉業開辦了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盛情請徐斌過去一同發展,講好年薪十五萬,其他另算。可是當徐斌看到藏在大山深處,生于斯長于斯的兩河村,白天“無路可走”,晚上漆黑一片。他不能拋下父老鄉親不顧,去追求個人的發展。

2020年,當徐斌站在“重慶武隆區脫貧攻堅先進兵支書”報告會講臺上的時候,小女兒悄悄地從外地趕回來,手捧一抱鮮花上臺敬獻給她最崇敬、最親愛的父親。那一刻,全場觀眾掌聲雷動。那一刻,徐斌破防了,他知道女兒長大了,理解了這些年父親為什么放著城里不住,放著賺錢的事不做,偏偏要在鄉村里吃苦受累。

二十個年頭,徐斌用自己最好的二十年帶領家鄉的親人們發奮努力,換來了今天的兩河村。

“我覺得值了!”徐斌說。

責任編輯:劉思利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