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 釣魚城“摩崖三絕”詳解
2025-02-27 19:03:1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文圖/沈剛
摩崖石刻,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鐫刻的文字或圖案,起源于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連綿不斷。古人為了使石刻文字具有更大規模,更能存世久遠,而又能避免開采和運輸的困難,于是就利用某些山間較為平整的崖壁、山坡、石坪,代替人工所開采的碑料,創造了摩崖石刻書法這一藝術門類。
唐宋時期的釣魚山是合州著名的石佛道場,曾以精美絕倫的佛教摩崖造像馳名巴渝。在釣魚城,遍布著歷代的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 。如今,當我們面對這些珍貴的摩崖石刻時,仿佛能聽到那些石頭在唱歌。它們唱的是歷史的滄桑,是文化的厚重,是民族的記憶,是藝術的魅力。
所謂釣魚城摩崖石刻“三絕”,是指釣魚山摩崖題刻中的佛號大字題刻、“一臥千古”題刻、“釣魚城”題刻。此三者并稱釣魚城“摩崖三絕”。

佛號大字題刻,在護國寺前釣魚臺右下側離地表2.16米的巖壁上。面西。摩崖高3.4米,寬2.6米,面積8.84平方米。上有楷書、線刻“三尊”(即:阿彌陀佛、釋迦佛、彌勒佛)佛號3行共12字。文曰,“無量壽佛、釋迦文佛、彌勒尊佛”。每字高0.8米,寬0.7米,為北宋著名文學家石曼卿手書。
佛號題刻原本刻在合州治東、釣魚山江對岸的龜山寺內。隆興二年(1164年),丁覺知合州,乾道元年(1165年)以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石延年(字曼卿)墨書“三佛大字”真跡交于石照縣尉文燾,命其刻于釣魚山巖壁之上(乾道改元正月¨日)。大字徑尺余,大氣磅礴,述過去、現在、未來三佛之典故。該佛號摩崖筆力遒勁,法度森嚴,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石延年(994年~1041年),字曼卿,一字安仁,號芙蓉仙人,宋州宋城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祖籍幽州。北宋大臣、文學家、書法家,太常博士石補之的兒子。
宋真宗時,授三班奉職,歷任右班殿直、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即位后,出知濟州金鄉縣,通判乾寧軍、永靜軍,入直集賢院,上書請求還政,出任海州通判,累遷太子中允、秘閣校理。康定初年(1040年),朝廷用兵西夏,與吳遵路奉使河東路。康定二年(1041年),去世, [10]時年四十八。
石延年尚氣節,縱酒不羈,善筆札,體兼顏柳。工詩,詩風豪放奇峭,長于敘事,為歐陽修所推崇。其《寄尹師魯》詩,被譽為“詞意深美”。朱熹稱贊其《籌筆驛》《曹太尉西征》《金鄉張氏園亭》等詩,“格調雄豪,法度方嚴縝密”,著有《石曼卿詩集》。
石曼卿“懷才不遇,嗜飲自放,奇篇寶墨多得于醉中”。宋朱長文《墨池編》云:“曼卿正書入妙品……嘗艤舟于泗洲之龜山,寺僧請題壁傍殿榜,乃劇醉卷氈而書,一揮而三榜成。使善書者雖累旬月構思以為之,亦不能及也。”此處所書的就是三佛名大字,這十二字在北宋就是赫赫有名的書跡,當時就有張耒寫了《石曼卿三佛名大字》詩稱贊:石公神仙狂,脫落隱詩酒。余情到翰墨,落筆聞宇宙。
張耒(lěi)(1054年—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時期大臣、文學家。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張耒考中進士,任臨淮主簿。元祐元年(1086年),通過制科考試,授著作郎、秘書丞、史館檢討。紹圣元年(1094年),授直龍圖閣學士、知潤州。宋徽宗初,拜太常少卿,列入元祐黨籍,數遭貶謫,晚居陳州,自稱宛丘先生。政和四年(1114年),張耒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張耒詩學于白居易、張籍,成為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中,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響最深的人。詩風平易舒坦,不尚雕琢,粗疏草率;其詞香濃婉約,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風流子》等,著有《柯山集》《宛丘集》《柯山詩余》。

“一臥千古”題刻,位于釣魚城懸空臥佛旁,碑面高0.74米,寬2.73米,面積2.02平方米,上有楷書、陰刻“一臥千古”四個大字,每字字徑0.65米,為南宋著名學者王休手書,以佛教為題材,刻于臥佛頭部上端巖壁上,字跡墨氣濃重,筆道老練,而體姿秀美,章法結構洋溢著韻律之美,其題刻筆力雄健,氣勢不凡,與釣魚城的懸空臥佛相得益彰,成為釣魚城摩崖題刻中的經典之作,令觀者無不為之贊嘆。
臥佛,即側躺或者側臥的佛像?!洞筇莆饔蛴洝分姓f:釋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羅國收了最后一個弟子善賢之后,便“入寂滅樂,于雙樹間北首而臥”。人參悲戚,感嘆大覺世尊將寂滅,眾生福盡。釋迦牟尼便“右脅臥獅子床”安慰大家。這情景便是后來的臥佛形象。

懸空臥佛在護國寺前釣魚臺右側不遠處的崖壁上,是創作于唐代的一尊巨型石刻,是釣魚城佛教文化極盛時期的代表作品,古代石刻藝術的精華。釣魚城懸空臥佛系創作于唐代的一尊巨型石刻。佛像就一尊懸空的崖壁鑿成,身長11米,肩寬2.2米,著雙領下垂袈裟,頭為高肉髻,兩耳間距1.8米,赤足,雙腳寬1.2米。它背北面南,頭西腳東,袒胸露肌,面形豐滿,端莊慈祥,情態自然,是一幅構圖嚴謹,比例勻稱,既有大刀闊斧、雄偉壯觀,又有精雕細琢、娓娓動人的摩崖造像。
臥佛,佛家稱之為“釋迦涅槃圣跡圖”,即:佛祖釋迦牟尼逝世——佛教謂“入滅”“圓寂”時的場景?!澳鶚劇笔欠鸾倘啃扌兴_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徹大悟,堅定永恒,能使人從“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滅的彼岸”。一般指熄滅生死輪回而后獲得的一種解脫。小乘佛教以“涅槃”為徹底死亡的代稱,大乘佛教把“涅槃”說成是成佛的標志。在佛教經論和佛教藝術中,對“涅槃”都不厭其煩地闡述其意義,表現其形象。因此可說,“涅槃” 圖像是佛教藝術中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題材。
釣魚城懸空臥佛鑿刻在釣魚臺西側24米處的山崖上,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00′17.7″,東經106°18′30.2″,高程約369米,方向191°。距地表2米,身下為一道高0.3~0.6米,深為3~5米,且貫通了整個崖壁的縫穴,由此呈現出造像憑虛而臥的奇觀,給人以佛祖漸漸升騰,飄然而去,但又難以言說的動感,出神入化地展示了祖釋迦牟尼涅槃時的情景。
釣魚城臥佛憑虛而臥之奇觀為國內罕見,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極其精湛的藝術造詣。他“圓頭方趾與人同”。側臥在千尺峭巖之上,腳邊“古洞流泉”。潺潺細流,環境清爽幽雅。
《涅槃經》云:“如來背痛,于雙樹間北首而臥?!惫屎笾畧D繪者為此像。晉庾公嘗入佛圖,見臥佛,曰:“此子疲于津梁?!庇跁r以為名言。清代詩人胡德琳游覽到此,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尺高巖瀑布流,振衣五月訝深秋。莫言此子津梁倦,臥聽滄江日夜流” 的詩句。
王休為南宋慶元(1195)進士,以文學著稱一時,金石文皆長。他的題書摩崖在釣魚山上有兩處,一是在臥佛崖右側石壁 上,為“一臥千古”四字。另一處位于千佛崖右側石壁上,為“山人足魚”四字,均為徑尺楷書,深刻而成,不易風化,至今風韻猶存。
“山人足魚”題刻位于千佛巖右側離地表2.8米的峭壁上,為南宋學者王休手筆。碑面高0.76米、寬2.9米,面積約2.2平方米,字徑0.5米??瑫?,陰刻。

“山人足魚”出自《荀子·王制》:“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斬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币馑际呛叴螋~的人會有足夠的木材,山上伐木的人會有足夠的鮮魚;農民不砍削、不燒窯冶煉而有足夠的器具,工匠、商人不種地而有足夠的糧食。表達了古人對于自然和諧共生和職業分工的理解。
山人足魚還與釣魚城的得名有關:遠古時代,洪水泛濫,民眾逃到山上避難,饑餓難耐之際,巨神從天而降,立于山頂的巨大石頭之上,手持長竿,從嘉陵江中釣起新鮮的魚,以解百姓饑饉。人們感念巨神救命之恩,將山頂巨石稱作“釣魚臺”,山也因此得名“釣魚山”。盡管洪水泛濫,百姓居山之巔,瀕臨死亡,卻有神仙庇佑,持長竿以釣鮮魚拯救百姓,可謂山中百姓有充足的鮮魚。
沒想到的是六十幾年后(1259年),釣魚城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蒙哥大汗御駕親征釣魚城,被炮風所傷,殞命釣魚城。據《合州志》《無名氏記》記載,宋蒙釣魚城之戰中,有人曾命人從大天池中“取魚二尾,重三十斤,蒸面餅數百”送到蒙古軍中,說:“爾北兵可烹鮮食餅。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边@盡管是王堅的攻心戰術,但也印證了山人足魚之說,盡管釣魚城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十四品天池仍然可以棹舟舉網,生活富足,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運糧運薪,以戰以守??芍^:“有田可耕,有薪可樵,有江可漁,有處可學,有城可守。”

“釣魚城”題刻,碑面高0.96米,寬2.4米,面積2.1平方米?!搬烎~城”三字字徑0.7米,為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時任合州州尉的會稽(今浙江山陰縣)人沈懷瑗手書。該題刻為護國寺僧一清泐(lè,同“勒”,雕刻)石,刻藝精湛,再現了作者“筆鋒俊逸酣沉”的神韻。
《合川縣志》載:沈懷瑗,字方泉,浙江山陰縣人(浙江省紹興市),以俊秀納粟為監生,加捐州吏目,乾隆四十二年,選授合州吏目。懷瑗性瀟灑,喜吟詠,工書法。喜與文學士周旋,所至留題,或乞為榜署,亦欣然書予之,然不喜歡干預州署公事,亦不受人請托,州人士及官吏皆敬重焉。現釣魚城護國門前石壁題刻“釣魚城”,出自其手。存詩《步陳硯齋太守韻》云:峴首憑高處,雙江合匯流。孤城猶屹峙,戰壘已全收。邈矣王張績,雄哉琎璞謀。明林崇令典,肸飧妥春秋。
(本文作者為全國散文學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合川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責任編輯:王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