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擺渡人”:掛職干部的跨城之“履”-華龍網

雙城“擺渡人”:掛職干部的跨城之“履”

2025-03-18 10:22:10 來源: 重慶日報

圖片
川渝高竹新區,車輛行駛在南北大道上。(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圖片
成渝古道中的重要驛站走馬古鎮。(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圖片
掛職干部與團隊一起探訪成渝古道。(受訪者供圖)
圖片
三月十日,鄧欽沂(左一)在重慶凱瑞特種車有限公司調研,推動川渝在汽車制造領域的合作。通訊員 歐柚希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施五周年,早在2020年4月,重慶市委組織部、四川省委組織部就聯合簽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重點任務之一,即是建立川渝年輕干部互派掛職長效機制。5年來,川渝兩地共互派出500名干部交叉掛職,在關鍵崗位歷練。

近日,重慶日報記者走訪了部分掛職干部,聆聽他們的收獲和感悟,深入挖掘他們的“個人經驗”,并期待這些“個人經驗”能轉化為制度成果,進一步助推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

“昨日稍晴,首踏以渝合十塘著稱的重慶府西北路,此路從浮圖關與‘成渝古道’東大路分路,可算是‘成渝古道小北路’中一條支線的一段……”

3月9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沈祖全在朋友圈里寫下一段話,記錄著頭一天的行程和所見所感。

這是他作為第四批川渝互派掛職干部,掛職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后,給自己找的一個“差事”——重走并記錄成渝古道,以此推動成渝古道文化生態旅游和沿線各區市縣區域協作。

眼下,雖然掛職已結束了3個多月,但每逢周末,只要手頭沒有緊急事務,沈祖全就會約上好友去拍攝成渝古道的視頻,利用新媒體渠道,擴大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的影響力。

他重走并記錄成渝古道的故事,要從一年多前他接到了掛職通知時說起。

選人

讓選派干部“即插即用”

2023年10月的一天,單位領導突然找到沈祖全,“組織上考慮派你去四川掛職學習和鍛煉……”

“實話實說,我當時心里有一點疑問?!鄙蜃嫒榻B,他畢業于南京農大,學的是金融,從事的工作也大多和財務打交道,和川渝協作的事并不沾邊?!耙苍S領導看中的點,是我從小在梁平長大,母親是四川大竹人,本身就是川渝合作的‘產物’?!彼蛉さ?。

“為什么是我”,這或許是很多掛職干部接到通知后的真實想法。“雖然掛職的是與自己業務板塊相關聯的單位或部門,但畢竟離開了以前的‘舒適圈’,任誰都會有疑問?!敝貞c市第五批掛職干部領隊、市發改委總經濟師傅倩倩說?;蛟S正因如此,組織上選派掛職對象時,除優先考慮工作能力強的干部外,有川渝背景或者有相關工作經歷的人,也會在醞釀人選時作為一個因素,主打“即插即用”。

“當時派我去大足,我第一反應就是因為我曾經在大足工作過。”3月9日,第五批掛職干部,資陽市同城化發展局副局長鄧欽沂告訴記者。

2013年,拿到四川大學高分子專業的研究生學位后,四川資陽市安岳人鄧欽沂順利考上了選調生,并選擇了在離家較近的大足區龍水鎮工作。在龍水鎮短短幾個月的工作,鄧欽沂先后在工業辦、環保辦、統計辦待過。

學歷高、筆頭硬,他很快于2014年1月就被借調到大足區委組織部研究室工作,專門寫材料,也因此認識了不少當地的干部,對當地的工作也有一定了解,這也為他此次掛職奠定了基礎。

“雖然我在2014年底就調回了資陽,但很多老關系一直維持著?!彼Φ溃妥约寒敃r一同考入大足的有8名選調生,其中還有4人留在大足,且都成長為了領導干部,“而我也通過這些‘老交情’迅速消除了和大足的距離感,打開了工作局面。”

“當然,掛職也考慮到了鍛煉年輕干部的需要?!备蒂毁唤榻B,以重慶第五批掛職干部為例,50名干部大多是“85后”的青年人,其中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國家戰略、長期戰略,需要這些年輕人挑大梁,既做客又做主,成為架在川渝兩地之間的橋梁?!?/p>

解題

站在更高視野下推動跨省協作

一年的掛職時間并不長,如何很好履職,迅速找準突破口非常重要。

“剛去四川時,其實對接手的工作并不太清楚。”沈祖全說,“于是我就去翻文件、翻規劃,想從中找到著力點。”

他發現,打造巴蜀文旅走廊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內容,其中包括規劃建設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長江上游生態文化旅游帶和成綿樂世界遺產精品旅游帶“三帶引領”在內的空間格局。

“長江上游生態文化旅游帶以重慶為主,成綿樂世界遺產精品旅游帶以四川為主,只有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帶涉及川渝兩地都比較多,并且還沒落到具體業務處室承擔,于是我就決定以此為突破口?!彼f,成渝中部“塌陷”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文旅發展上同樣如此,而成渝古道正是一個推動成渝地區文旅市場一體化、試點打造跨省域文旅協同發展樣板的好主題。

由于涉及川渝兩地多個區縣和地市,一時間沈祖全毫無頭緒。思來想去,受到重慶日報“重走成渝古道”系列報道的啟發,他決定先把成渝古道的路線、資源等考證清楚?!拔覜]有拍攝和剪輯的能力,只能在網上找,看有沒有自媒體博主對這個主題感興趣,搜來搜去,發現有一個名叫‘山海渝州’的視頻號發布了一些成渝古道的零星內容,我立即和他取得了聯系?!鄙蜃嫒f。

去年4月的一天,“山海渝州”的主理人宗培強從成渝古道的起點解放碑出發,開始徒步之旅。沈祖全一直在線上為他鼓勁加油,后來漸漸成為好友。從那之后,兩人幾乎每周末都會徒步走幾十里路,并拍攝視頻進行記錄。截至目前,重走成渝古驛道的視頻已經更新了53期,累計播放量有200多萬,佛圖關、來鳳驛、云峰關、山泉鋪等成渝古道上的風貌得到了原汁原味地呈現。

第三批掛職干部、成都市污染源監測中心黨委副書記王以堯,2022年至2023年在重慶市高新區生態環境局掛職。王以堯博士專業方向是環境科學,工作后也依然保持了開展課題調研的習慣。

掛職重慶后,王以堯計劃做個專題調研,立足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放眼國內三大經濟圈,總結國外經濟圈先發展后治理的經驗教訓,思考堅持區域、流域高水平保護,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高新區的工作忙,他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整理大量數據,進行分析計算,撰寫調研報告。報告從2023年3月開始起筆,直到當年11月,王以堯掛職期即將結束時才最終完成。在2.2萬字的報告中,王以堯提出雙城經濟圈打造美麗中國樣板區三條路徑建議和三條保障措施建議,為川渝兩地的高水平環境保護提供了不少可行性的思路和對策。

“雙城干部需要雙城視野,無論是站在四川看重慶還是站在重慶看四川,都是不全面的,掛職工作能讓這些干部從原本的工作環境、工作思維中跳出來,站在更高視野看‘雙圈’。”傅倩倩表示。

進階

干部從“專才”成長為“通才”

對年輕干部而言,掛職也是一種挑戰。

“‘雙城圈’建設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常常需要一個人承擔幾個人的事務,對接好幾個部門、地市的工作,對他們的綜合協調能力和統籌能力是個鍛煉。同時,有些原來在綜合部門工作的同志,則需要去推進具體事務工作?!笔邪l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第五批掛職干部、重慶市社保局參保管理處副處長韓煒是四川隆昌人,在參保處工作多年,主要負責社保政策研究、業務辦理和服務等,有相對具體的職能職責,也有較為明晰的目標任務,工作干起來駕輕就熟,而掛職到四川省人社廳規劃財務處后,處室職能一下擴大為財務、規劃、統計、合作四大類,工作外延擴大了許多。

“僅是我負責的工作,就要和就業處、專技處、社保局、流動處、養老處、宣傳中心等處室和單位打交道。”韓煒告訴記者,今年又正好處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實施五周年這個重要節點上,韓煒要做五周年的宣傳、“十五五”規劃編制、其他方面工作的延續、完善和優化等,“這些工作需要協調各個層級、各個處室,無疑對我的綜合協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p>

和韓煒相反,鄧欽沂原來一直在綜合部門工作,更確切地說一直與材料打交道,被派到大足來后要分管產業發展、通信發展等具體業務。從紛繁的材料到具體的事務性工作,鄧欽沂的事業新起點由此開始。

他通過調研發現,大足和資陽都有汽摩產業,大足這邊以中小企業為主,活力更足,而資陽則有中車、現代商用車等“個頭”較大的企業,兩地正好互補。就在上個月,他在中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和大足企業、重慶凱瑞特種車有限公司之間牽線成功,雙方將在車身、底盤等方面開展業務合作。

在最近火熱的低空經濟領域,雙方同樣有合作空間。“資陽獲批了300平方公里的低空空域面積,但沒有低空產業;大足有產業,但沒有低空空域面積。”他介紹,目前大足區雍溪鎮已組建了飛行俱樂部,龍水湖也開始發展低空滑翔傘、直升機停機坪等業態,所以他正加緊為兩地合作牽線搭橋。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位于大足的重慶市資源和環境保護職業學院,和資陽環境科技職業學院在學科設置、專業方向上高度相同。在鄧欽沂的推動下,兩所學校、一些企業成立了產教聯合體,將在專業設置、學生實習等方面展開合作。

“‘雙向奔赴’情誼深。我們發現,由于建立了較為緊密的合作關系,許多人回去后仍在推進著工作。”上述負責人表示,互派掛職猶如耕耘在“第二故鄉”,對于不少干部來說是“一年掛職,終生難忘”。

回到成都后,王以堯繼續著他的課題研究,僅一年時間就發表了3篇和雙城經濟圈生態保護有關的課題與論文?;氐轿奈锟脊叛芯吭旱纳蜃嫒珓t多了一項分工:包括成渝古道文物主題游徑在內的大遺址考古與保護利用規劃的編制。他對此十分上心,已打算繼續用腳步丈量成渝古道:“3月23日,我的拍攝下一站鎖定四塘(土主場)到五塘(青木關)?!?/p>

數讀>>>

5批

5年時間,川渝兩地先后互派了5批共500名年輕干部掛職。

500名

500名干部中,部門選派213名、區縣選派287名。其中,博士30名、碩士168名。

355項

截至2024年底,共推動重大項目滾動實施5批次、400余個,助力推出3批次便捷生活行動舉措和4批次、355項川渝通辦事項。

數據來源:重慶市委組織部

記者手記>>>

讓他們成為雙城協作的“橋梁”

顏安

從“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建設逐漸走深走實,到川渝社保關系轉移接續“秒辦”,再到建立全國首個跨省市生態環境保護聯動督察機制,這些實踐表明:區域協同的關鍵不在物理距離,而在認知維度的突破。

互派掛職,正在重塑干部的思維模式。掛職干部的價值,不僅在于完成具體任務,更在于以“局外人”視角發現系統性問題。王以堯的2.2萬字調研報告,直指區域生態保護難點、重點;韓煒在四川省人社廳,經歷了從聚焦單一業務的“點”,到統籌政策、資金、宣傳的“面”。

這些故事背后,是川渝干部交流機制的深層邏輯。五年間,兩地組織部門打破“舒適圈”,讓年輕干部在關鍵崗位歷練。這種“雙向奔赴”不僅催生了文旅走廊、生態保護等一系列創新課題,更悄然創造了“第三種視角”——干部們跳出屬地思維,以“局內人”身份洞察對方的優勢與痛點,將換位思考轉化為制度創新。

但挑戰依然存在:如何避免掛職“走過場”?怎樣將個人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正如一位干部坦言:“掛職是起點,不是終點。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把掛職所學轉化為推動本地發展的持續動力?!?/p>

5年來,川渝互派干部機制已超越簡單的人才交流,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制度試驗田”。當沈祖全的腳步繼續丈量成渝古道,當鄧欽沂的產業規劃逐步落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體的成長,更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未來路徑。這些干部就像雙城經濟圈之間的“橋梁”,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動,激活區域一體化進程中最鮮活的肌理。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

責任編輯:李遠山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