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雕琢+政策杠桿+下沉破局 提振消費的重慶“妙招”
2025-03-20 06:20:40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提振消費”,作出“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的戰略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聚焦“提振消費”,并在介紹今年工作的十大任務時,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第一位。
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之于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全國消費“萬億之城”第二名的重慶,消費不僅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更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注腳。記者調查發現,重慶在激發消費活力潛力方面“出牌”精準,有不少妙招。
妙招1
空間重構:從“地理褶皺”到“消費富礦”
伴著春日陽光回歸,在渝中區嘉濱路,戴家巷老街區正上演著時空折疊的“戲劇”。
這座曾布滿吊腳樓和倉儲碼頭的崖壁地帶,如今化身“崖邊盒子”商業綜合體:臨江咖啡館的落地窗將江景切割成流動畫卷,防空洞改造的復古酒吧傳來爵士樂聲,垂直落差30米的步道串聯起藝術裝置與文創市集。這種“山、水、城”共生的消費場景,正是重慶破解消費空間制約的妙招。
“我們不是在平地建商場,而是在立體城市肌理中‘雕刻’消費場域?!庇逯袇^商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渝中區通過“微更新、漸進式”改造,將26處防空洞、7座老建筑轉化為特色消費載體。
很少有城市能夠像重慶這樣,可以利用地形做文章,“江崖街洞天”(江岸、步道、后街、洞穴、天臺)這類創新消費場景,讓消費業態煥新升級、體驗加速迭代、玩法日趨多樣。
來自市商務委的數據:全市已打造“山城步道+特色街區+濱江經濟帶”消費場景286處,帶動沿線商鋪租金增長15%—20%。其中,長嘉匯購物公園通過江岸景觀改造,年銷售額突破30億元;山城巷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后,每平方米商業空間產值達1.2萬元,較改造前提升6倍。這種“向天空要空間、向江岸要價值”的消費突圍,正在重塑這座城市的商業地理。
妙招2
政策杠桿:以舊換新撬動萬億市場
從家電到汽車,從城區到縣域,以舊換新正重塑重慶消費版圖。
“家里的舊空調用了10年,制冷效果差還耗電。聽說政府有以舊換新補貼,我立馬換了臺節能新機,不僅省了800元,還能參與抽獎!”3月16日,渝中區蘇寧易購門店,市民張女士指著剛購買的一級能效空調,對以舊換新政策豎起大拇指。她的獲得感,正是重慶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生動注腳。
今年初,我市加力擴圍實施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對冰箱、洗衣機、飲水機等18大類家電給予最高2000元/臺的換新補貼,疊加企業讓利后,消費者實際支付價格普遍降低20%—30%。九龍坡區京東電器超級體驗店店長李濤介紹:“政策實施后,門店日均客流量增長45%,節能產品銷售額占比從60%提升至82%。”
政策效應正從個案擴散至全域。市商務委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汽車報廢更新、置換更新分別直接拉動銷售65.23億元、171.01億元,家電以舊換新直接拉動銷售60.01億元。相關政策推動去年全市限額以上單位新能源汽車、家電零售額分別增長24.9%、8.8%,拉動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6%,高于全國0.1個百分點。
“以舊換新不僅降低消費門檻,更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笔猩虅瘴M促進處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市通過建立“回收—處理—再利用”閉環體系,已規范拆解廢舊家電2.3萬臺,塑料、銅鐵等再生資源回收率達95%。重慶市中天電子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兵算了一筆賬:“每臺舊空調可拆解出15公斤銅、20公斤鐵,資源循環價值超過400元?!?/p>
目前,我市已建立200余個規范二手市場,培育5家循環經濟龍頭企業,建立規范二手市場200余個,預計今年將帶動相關消費增長15%以上。
妙招3
縣域突圍:下沉市場激活消費“毛細血管”
在距重慶中心城區120公里的銅梁區,龍城天街商圈的夜間經濟別具特色:非遺扎染工坊前游客駐足體驗,露天影院播放著本土方言劇,夜市攤主用直播設備推介蒲呂豆腐干……這個曾經的城郊接合部,通過“特色市集+文化IP”的改造,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帶動周邊3個鄉鎮消費增長。
消費下沉縣域,是拉動經濟恢復性增長的重要手段??h域,處在超大或特大城市與農村市場的“交匯處”,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近年來,重慶以“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為抓手,推動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雙向暢通,激活農村消費“蓄水池”。
在奉節縣,臍橙產業正與電商深度碰撞。安坪鎮村民王大爺的果園里,自動化分揀線正在運轉?!耙郧翱考缣舯晨福F在通過產地倉直接發往全國,還比批發商的價格高兩成?!蓖醮鬆斨钢镩g的氣象監測站和溯源攝像頭,這些數字農業設施使奉節臍橙溢價能力提升30%,帶動全縣農產品上行規模突破15億元。
開州區“帥鄉集市”則探索出縣域商業新范式。這個占地2.3萬平方米的商貿體,整合了物流倉儲、金融服務、電商直播等功能。返鄉青年張明在這里開設鄉村振興超市,既銷售本地土雞蛋、陰米等特產,又幫村民代購家電?!吧蟼€月幫趙家街道的李大娘賣了300斤紅薯粉,自己賺了差價,還得了物流補貼?!彼故局謾C上的訂單記錄,這種“雙向流通”模式使“帥鄉集市”年交易額突破8億元。
縣域商業的覺醒,得益于重慶實施的“縣域商業建設行動”。自2022年大力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以來,全市已建成縣域商業綜合體83個,改造鄉鎮商貿中心200余個,縣域社零總額占比提升至42%。這些扎根鄉土的消費載體,正編織起覆蓋城鄉的消費網絡。
責任編輯:趙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