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一條主線” 深化“四性改革” 奮力譜寫重慶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新篇章
2025-04-03 19:29:03 來源: 重慶國資
文/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曾菁華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在重慶考察時強調,要深化國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企業。市委六屆四次全會以來,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新重慶建設的關鍵變量,確定了“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任務,把國資國企改革作為新重慶建設“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環節和全市經濟體制改革“主戰場”。市國資委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動力,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打了一場直轄以來最大最艱苦的國企改革攻堅戰。
回顧直轄以來重慶國企改革探索實踐,上世紀90年代末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三年扭虧脫困,以“下崗分流再就業”為標志,全面推動國企降本增效;本世紀初抓住城市建設發展機遇建立“金融+地產”發展模式,以“八大投”為標志,重構重慶國資國企發展格局。本輪改革是一場綜合性改革,以“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為標志,一體推進“止損、瘦身、提質、增效”,接續解決20余年來積累的矛盾問題。我們深刻體會到:本輪改革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的生動實踐,蘊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的系統集成;是貫穿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生動實踐,體現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論、守正創新的方法論、人民至上的價值論的有機統一;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生動實踐,展現唯實爭先的改革作風、全力跑出了深化改革的加速度。
這次改革不僅表現為瘦身健體、盤活存量、止損治虧、重組整合等實踐層面具體做法,從戰略層面和理論層面深化認識,更是貫穿“一條主線”、堅持“四性改革”的一次全面深刻的改革攻堅。
以“高質量發展”為“一條主線”,統攬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實踐全局,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提供高水平重要支撐
“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是四位一體的系統性改革,其中國企改革攻堅更是一項深層次、多維度的復雜工程,必須用一條主線凝聚各改革主體共識合力、統籌各改革舉措協同發力、統一各辯證關系平衡協調。本次改革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立足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把推動國企高質量發展作為核心理念,努力實現“三個目標”,即“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打造“主業清晰、服務中心、創新驅動、治理完備和市場競爭力強的一流現代企業”。
堅持高質量發展主線,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國有企業要“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進一步闡明國企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主體地位。通過改革使國企更好融入全市發展大局,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公有制經濟生產方式的先進性,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重要支撐。
堅持高質量發展主線,是適應新形勢新挑戰的現實需要。我們進入了城市化發展階段和任務轉換期、科技變革帶動產業變革劇烈振蕩期、全球化進程深度調整期,新形勢新任務下,通過改革實現重慶國企從“量大體弱”到“量大體健”、從低質量外延式擴張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轉型,才能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挑戰,有效發揮國企戰略支撐作用和價值創造能力。
堅持高質量發展主線,是解決國企自身發展問題的迫切任務。改革伊始,重慶國企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主責主業不突出,過度負債、無關多元、多層架構,虧損點多面廣、資產閑置浪費、風險管理失控等突出問題,通過改革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才能推動國企功能、優勢、體制機制重塑,實現涅槃重生。
改革實踐中,堅持高質量發展主線重點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確保穩定、可持續“增長”的基本面。在“兩個毫不動搖”的指引下,高質量發展首先是有增長的發展,這是事關公有制經濟基礎的重大原則性問題。我們始終強調企業經營效益要同步提高,盡快止住虧損“出血點”,注重增加值核算,堅持營收、利潤雙增長目標取向,作為衡量改革發展成效的重要維度,確保高質量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二是確保合理“效益”提升基本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這一重大論斷深刻揭示了國企是經濟、政治、社會三重屬性的有機統一。國企效益講的是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在內的綜合效益,我們始終強調企業要服務中心大局、提升社會貢獻度,通過國企改革帶來綜合效益釋放,對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顯著正向影響。三是確保守住“風險”化解基本底線。高質量發展與風險防范化解是一體兩面,防控風險是國企實現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的基本保障,國企高質量發展是防控風險的治本之策。我們始終注重統籌“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平衡關系,著力防范化解國企債務、投資、涉法涉訴、生產安全、信訪穩定、輿情等重點領域風險隱患,守住了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以“四性改革”為認識論和方法論,統籌謀劃和有序推進改革各項任務,努力開創國企改革發展新局面
圍繞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我們高擎改革旗幟、爭當探路先鋒,直面國企最突出最急迫的矛盾問題,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在不斷探索中總結了功能性、制度性、轉型性、優化性“四性改革”統籌推進的寶貴經驗,具有鮮明的時代內涵、深刻的理論依據和堅實的實踐基礎。
一、推動功能性改革,重點是要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解決的是角色定位不清問題
政府部門講職能,國有企業講功能,核心功能關乎企業因何存在、關乎國家要國企做什么的問題。本輪重慶國企改革以“明確核心功能—界定主責主業—開展兩個評價”為改革重點,是圍繞“國之大者”、圍繞重慶所需實施的功能性改革。
一是聚焦重大戰略、明確戰略使命。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國企定位陸續提出的“主導力量”“兩個重要基礎”“頂梁柱”“排頭兵”“重要支柱”“六大力量”等重要論斷,著眼服務國家戰略、支撐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緊扣全市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加快打造“六區一高地”使命任務,分層分類逐戶梳理界定企業核心功能,讓國企在樞紐建設、現代產業、文化強市、保障民生、安全支撐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是圍繞功能定位、界定主責主業。在明確戰略功能的基礎上,著力推動國企扎根主業、“五指并攏”、集中發力。我們研究制定市屬國有企業主責主業管理辦法,建立企業主責主業動態調整機制,明確企業主業原則上不超過3個。同時堅決退出非主營業務、非競爭優勢領域業務的企業特別是長期經營性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這也是開展“瘦身健體”改革的初衷。
三是建立一套體系、開展兩個評價。“一企一策”建立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開展戰略使命評價和考核評價“兩個評價”,重點圍繞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服務重大戰略促進區域發展、保障國計民生、履行社會責任等評價維度,把戰略使命、經營業績、主責主業管理、薪酬管理聯動貫通,科學全面衡量國企的經營效率和綜合貢獻。
二、推動制度性改革,重點是要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解決的是治理效能不高問題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是新時期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實踐要求,是建設一流現代企業的制度保障。要把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兩個一以貫之”作為改革的基本遵循,鑄牢國有企業的“根”和“魂”,不斷提升治理水平和管理效能。
一是堅持黨建統領制度機制。將黨的領導嵌入國有企業治理體系,發揮企業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是國企最大的政治優勢。我們堅持把對黨忠誠作為重慶國企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建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閉環落實機制,分層分類動態優化“兩張清單”,全覆蓋推進清廉國企建設,努力培養“執政骨干”復合型國企干部,確保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國資國企高質量改革發展。
二是完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構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在本輪改革期間的重點是“取消監事會、完善董事會、強化審計和風險控制委員會”,從制度層面上解決監督管理與生產經營有機結合的問題。我們全面開展集團新一輪公司章程修訂,完善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組織管理結構,加強企業內控體系和合規體系建設,整體提升企業依法治企能力水平。
三是發揮制度優勢調度改革。本輪改革無論從推進力度、推進效率、推進效果各個維度來看,都充分彰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集團層面,實施五批次共19組國企戰略性重組,打造一批具有行業優勢地位“領頭雁”;集團之間,大力推動房地產、建筑、酒店、金融等專業化整合;集團內部,聚焦減少非核心業務法人數量,累計完成企業法人壓減1300余戶,是發揮制度優勢推動優質資產集中、資源配置提效、協同效應釋放的改革典范。
三、推動轉型性改革,重點是要向高質量轉型、向市場化轉型,解決的是質量效益不優問題
歷次國企改革最鮮明的特征就是通過不斷深化機制創新、制度創新、體制創新,鍛造提升國有企業新的市場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本輪改革是新形勢下的主動應變、主動轉型,是對新時期國有企業走什么路、到哪里去的有力探索。
一是運作模式從行政化向市場化轉型。過去一些國企行政化傾向普遍存在,靠政府呵護照顧,市場意識明顯不足,官僚主義在國企表現為層層架構的“集團化”。推動向市場化轉型就是要按市場規律辦事、適應市場競爭環境,要大力深化國企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激發地方融資平臺培育自身造血能力,推行市場化選人用人、市場化薪酬激勵。同時開展精干高效總部建設行動,推動集團總部從行政管理者、資源控制者向市場價值創造者轉變。
二是產業體系從傳統化向現代化轉型。產業競爭力決定企業競爭力,只有持續推動產業升級,才能不斷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推動市屬國企產業板塊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板塊向新質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板塊從建造“房屋”“路橋”向打造“家園”轉變,金融板塊向現代化產業體系賦能,文化板塊統籌公共服務與高質量文化消費供給,以此強化各類型市屬國企在新重慶建設中發揮產業引領作用。
三是發展動能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以往靠資本投入、土地投入、勞動力投入等“鋪攤子”追求規模已經難以為繼,國企必須盡快轉向創新驅動內涵式增長。我們聚焦落實“416”科技創新布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這一主體作用,落實容錯和激勵2項機制,發揮3大國有創新平臺作用,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做深做實“1234”政策體系,全面加強國企科技創新能力。
四、推動優化性改革,重點是要優化國資布局、優化國資監管,解決的是內生動力不足、監管不力問題
國企改革永遠在路上,這次改革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鞏固過去改革成果基礎上的迭代升級,是立足新形勢不斷推動國企布局優化實現新提升、國資監管體系獲得新加強、國企開放合作取得新成效的優化性改革。
一是聚焦“三個集中”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推動國有資本加快向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國家未來等領域布局集中,進一步牢記戰略使命、發揮戰略功能,當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過去一年,市屬國企完成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330。5億元、同比增長12%,服務市級重大項目完成投資占全市30%,產業投資母基金完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芯片產業等項目直接投資100億元。要持續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優勢,充分放大國有資本在“三個集中”的撬動作用。
二是針對“四個失控”優化國資監管水平。重慶國企過去存在投資管理、人員管理、風險管理、債務管理“四個失控”,積累了大量的矛盾弊病制約企業發展。此次監管改革,就是要通過數字化賦能,將監管措施穿透到全級次子企業,以建設國企改革發展綜合報表體系為牽引,構建資金監管、投資監管、產權管理等“1+N”核心業務應用,完善投資債務管控體系、風險管控體系、戰略協同監管體系,切實提升國資智管能力、實戰能力。
三是加強“三企聯動”優化協同發展機制。國企發展應立足大局、放大格局,始終秉持開放合作理念,探索新時代“國民共進”實現機制。完善中央企業服務機制,加快推進重大合作項目落地,打造更多央企與重慶合作標志性成果;深化與民企市場化合作,常態化發布國企民企協調發展推介項目,引領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依托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渝港合作等開放平臺,推動國企外企多層次合作,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資本融合、產業協作、創新協同、要素共享,形成價值創造合力。
改革是過河的橋和船,發展才是勝利的彼岸。本輪改革我們以“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切入,統籌“一條主線”“四性改革”,力求改出新活力、改出新效益、改出新機制、改出新面貌,真正讓國有企業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心無旁騖做強做優做大,決心再創重慶國資國企新輝煌,以實干實效實績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作出國企應有貢獻。
責任編輯:鄧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