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實驗室“搬”到油氣井邊上 重慶科技大學連續管技術在多地油氣田推廣應用
2025-04-14 06:26:19 來源: 重慶日報

最近幾天,侯學軍又準備出差了。這次的目的地還是老地方——新疆吐哈油田。
作為重慶科技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教授、油氣井工程研究所所長,侯學軍從事油氣資源開發有關工作20多年。
“產業需求在哪里,科研方向就在哪里?!焙顚W軍說,在油氣行業尤其如此,“不去油氣田作業現場,如何了解真實需求?關著門做科研,怎能解決問題?”
2009年以來,他專注于復雜工況井下連續安全高效作業關鍵技術研究。他和團隊一次次往油氣田跑,讓科研圍著產業轉,把實驗室“搬”到油氣井邊上,這項研究如今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已在重慶、四川、新疆、江漢等地油氣田推廣應用。
“愛上”一根管子
“萬能作業機”集眾多優勢于一身
“老百姓都知道,看病很多時候要做CT檢查。其實,不光醫學上有CT技術,油氣開發中也有CT技術?!?月3日,在重慶科技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的實驗室,侯學軍向記者解釋道。
油氣開發中的CT技術,叫作連續管技術。所謂連續管,其實是一種特制的長達數千米的無接頭鋼管,通常被纏繞在滾筒上,便于運輸和作業。
“在業界,連續管作業裝備素有‘萬能作業機’之稱,它可以應用于鉆井、固井、完井等與石油相關的勘探開發作業。”他介紹。
事實上,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國外就將連續管技術應用于石油工業,而我國受管材、裝備、工具工藝等因素影響,直至2007年后才開始推廣應用。
2009年,在重慶科技學院(現重慶科技大學)任教的侯學軍,考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讀博士,師從沈忠厚院士和高德利院士,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接觸到連續管。
侯學軍說,隨著我國淺層和常規油氣開發進入中后期,資源量豐富的深層及非常規油氣將是重要的接替資源。但是,深層及非常規油氣井下工況非常復雜,面臨深層、高溫、高壓、井眼小、地層復雜、大位移等多種因素。相對于常規鉆桿作業技術,連續管技術起下鉆速度快、人工成本低、效率高,作業設備少、占地少、能耗低,作業過程中可以連續循環,減少地層污染,集眾多優勢于一身,尤其是在老井加深、死井復活等方面優勢更明顯,將是加快我國深層及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之一。
正因如此,從那時起,侯學軍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連續管技術的研究中。
替代傳統鉆桿并不容易
創造國內最深連續管過油管側鉆作業和最長水平段作業紀錄
“萬能作業機”雖好,但要替代傳統鉆桿,實現大規模推廣應用,并不容易。
“連續管具有管徑小、管壁薄、剛度低等特點,連續管作業面臨四大技術難題:井眼清潔難、屈曲摩阻高、疲勞壽命短、高效控制難。”侯學軍說。
比如,鉆井是依靠鉆機的動力帶動鉆頭旋轉,破碎井底巖石,然后通過空心的鉆桿向地下注入鉆井液,將破碎的巖屑攜帶至地面。常規鉆桿直徑可達到114—139毫米,而連續管直徑僅有45—60毫米,管徑小,管內流體流動阻力就大。
再比如,連續管纏繞在滾筒上,操作工在作業時需要把它由彎變直再下井,作業完之后,再由直變彎纏繞到滾筒上。但對于金屬材料來說,這樣反復彎折拉直,容易疲勞斷落。一旦任何一處有斷落,整根連續管就報廢,無法繼續使用。
針對這些難題,侯學軍和團隊依托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開展了持續攻關,實現了復雜工況井下連續管作業巖屑阻卡風險評估技術、減阻與延伸極限預測技術、疲勞壽命預測技術、深井超長水平段作業技術等四大關鍵技術突破,保障連續管安全高效作業。
比如,針對復雜工況井下連續管流阻大、攜巖難、沉砂卡鉆風險高等技術難題,團隊建立了巖屑動態運移模型,形成了CT巖屑阻卡風險評估關鍵技術,從而降低了沉砂卡鉆的風險。針對復雜工況井下作業連續管強度低、疲勞失效風險高等技術難題,團隊建立了連續管疲勞壽命預測模型,形成連續管失效風險評估與作業參數優化技術,提高了連續管作業安全系數。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井超長水平段作業技術方面,團隊創造了國內最深連續管過油管側鉆作業和最長水平段作業紀錄。
一個參數問題要討論研究數十次
以需求為導向,在細分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油氣深埋在地下深處,從幾百米、幾千米甚至到上萬米,看不見摸不著,想要從地下采出到地面,極其復雜,可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10余年來,侯學軍和團隊采用了“理論研究—技術創新—現場應用”一體化研究思路,圍繞上述四大技術難題展開攻關。但是,每一項成果從實驗室的理論研究到走出實驗室、再應用到油氣井現場,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技術現場試驗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研究時沒有考慮到的因素,造成異常情況,或理論預測與實際出入較大?!?/p>
特別是他們發明的井下牽引器、抗扭器等井下工具,無論實驗室測試出來的數據顯示工具性能如何好,一旦到了井下,受多種井下復雜工況的影響,都有可能會發生失效、卡鉆、斷落等井下事故,“現場施工方綜合考慮效益和安全等因素,是不會輕易采用一個新工具的。所以,要真正應用到現場非常難。”
為此,團隊一次次往油氣井跑,甚至把實驗室“搬”到油氣井邊上,結合實際情況,在現場不斷測試、改進和完善。哪怕只是一個參數問題,他們也可能反復和施工方討論研究數十次,盡可能滿足現場作業的要求。
近年來,團隊研究成果在部分油氣田推廣應用,促進了連續管技術的應用發展,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今,他們又把目光聚焦在連續管電動化、智能化方向。
“連續管可以內置電纜,讓井下與地面雙向、實時、高效通電通訊,實現電能驅動、智能控制。”侯學軍介紹,針對連續管智能電動鉆井關鍵技術,他們已經在開展深入研究。
正因如此,他們也會時常往油氣井現場跑,與施工方溝通交流,實時跟進和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后以需求為導向,在一些細分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我們希望通過解決一系列關鍵科學問題,形成連續管智能電動關鍵技術,并在油氣田進行實際應用,進一步推動鉆井提速、降本、增效,促進連續管智能電動鉆井技術的發展?!焙顚W軍表示。
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張亦筑
責任編輯:李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