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著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安上“加速器”
2025-04-25 06:43:50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實習生 李凌兒

眼下,DeepSeek等席卷各行各業,但大量制造企業也發現,通用大模型“通而不專”,依舊難以幫助解決現實中復雜的業務難題。
怎么辦?位于兩江新區的廣域銘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域銘島)的答案是,將大模型與本地“知識庫”結合起來,構建裝配路徑自動優化等垂直類模型,打通工業大模型應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
比如,廣域銘島研發的工藝專家模型,對吉利集團工廠進行全面工藝AI化,可提升新車型工藝設計效率超50%,讓單車研發人力成本降低40萬—50萬元。
這是重慶生產性服務業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重慶制造業大多集中于加工制造環節,對研發設計、工業互聯網、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生產性服務需求旺盛,但本地服務高端供給短板明顯。
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制造業產業升級的“潤滑劑”“催化劑”,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重慶著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安上“加速器”。
工業設計服務實力不斷增強
全市已有超1500家工業設計企業,帶動規上工業新產品銷售額近7000億元
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引領性等特點的工業設計產業,被稱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作為全球“設計之都”,當前,重慶正發力工業設計,助推制造業加速躍升。
比如,位于沙坪壩區的重慶工業設計產業城,就是浪尖設計、德國埃格賽等眾多國內外知名設計企業云集地。
作為我市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之一,重慶浪尖渝力科技有限公司借助大數據智能化手段,與段記西服等渝企達成合作,提供了一批整體設計解決方案助力企業的產品在銷售端“叫好又叫座”。
“嶄露頭角”的,還有以忽米網為代表的“互聯網+工業設計”類本地服務創新平臺。
重慶忽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忽米網)CEO鞏書凱曾表示,忽米網開發的工業設計平臺可實現全球工業設計資源的集聚、共享、創新和賦能,有助于解決國內工業設計市場發展不平衡、需求企業和設計企業間存在信息壁壘,以及產業鏈資源分散、行業地域化等問題。
目前,該平臺已積累超過1500個行業服務案例,覆蓋輕便交通、摩托車機車、智能硬件等數十個領域,涌現出杰米單車等一批工業設計作品。
近年來,隨著全國首部工業設計地方性法規《重慶市工業設計促進條例》以及《重慶工業設計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年)》等正式實施,政策紅利加速釋放,正厚植重慶工業設計基因。
從產業基礎來看,重慶已擁有超1500家工業設計企業,從業人員約5萬人,主要服務汽車摩托車、文創消費品、裝備制造等領域,工業設計帶動規上工業新產品銷售額近7000億元。
從經營主體培育來看,重慶分別培育市級、國家工業設計中心237家、11家,基本建成設計主體三級梯度培育體系;重慶工業設計產業城、重慶工業設計總部基地等集聚區建設、招商持續推進,落地企業超100家。
市經濟信息委負責人透露,重慶爭取用3年多時間,推動全市工業設計發展水平、服務能力和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創建一批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設計研究院,創建以工業設計為特色的“全球設計之都”品牌。
檢驗檢測服務發展步伐加快
2024年,全市檢驗檢測全鏈從業機構和企業達2945家,收入約600億元
新能源汽車起火頻頻牽動人們的神經。而想要真正降低新能源汽車起火的風險,通過檢驗檢測電池包參數指標來提升電池包質量,是關鍵之一。
由于電池包的材料、結構、電解液各不相同,市面上眾多車型的電池包質量參差不齊,電池設計等質量標準并不統一。
為此,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汽研)構建了多維度電池機械安全測評實驗,目前已完成幾十款電動汽車、電池包的底部碰撞測試。
中國汽研有關負責人舉例說,在之前的實驗中,曾發現國內某款電動汽車的電池包存在結構設計不合理的情況,電池在受到撞擊時容易出現電解液泄漏。依托該實驗室數據,相關車企對電池進行了設計優化。
作為我國汽車領域重要的檢驗檢測機構,中國汽研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持續推動汽車產業加速前行。
中國汽研的發展壯大,是重慶致力于培育千億級檢驗檢測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檢驗檢測全鏈從業機構和企業達2945家,收入約600億元,檢驗檢測服務業呈現四大特征:
新興領域增速明顯。其中,電子信息、先進材料、智能裝備3個領域的檢驗檢測收入均增長15%以上,新興領域檢驗檢測逐漸成為行業增長主引擎。
檢驗檢測頭部效應顯著。2024年全市CMA(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機構數量達748家,其中,中國汽研、招商車研、市計量質檢院等19家龍頭機構的營收占全市CMA機構營收比重超過50%。
集聚示范效應增強。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分別集聚機構78家、50家,2024年CMA機構營收占全市比重約58%。
認證水平持續提升。全市國家質檢中心達到19家,其中,汽車領域國家質檢中心5家。2024年獲得CNAS認可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數量達264家,通標標準技術服務(重慶)有限公司等2家產品進口國權威認證機構在渝設立分支機構。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級提升
截至3月末,全市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達2620.3億元,同比增長15.5%
近日,記者在位于銅梁的重慶某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看到,CM1工廠內長達780米的智能化生產線高速運轉,AGV無人載物車有序穿梭往來,全程自動化完成物料運輸……
這個充滿科技感的智能制造場景,是金融滴灌結出的“碩果”。
據介紹,該儲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鋰電池核心材料、磷酸鐵鋰儲能電池及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幾年前一度因為缺乏流動資金而陷入困境。
關鍵之時,交通銀行重慶沙坪壩支行積極對接,為其量身制定融資方案。
自2022年起,沙坪壩支行連續兩年為該公司授信3億元固定資產貸款,支持“智能制造中心及研發中心項目”一期一階段和二階段項目建設。
截至目前,兩個階段已投放資金近2.5億元,用于建設新一代安全集流體生產線、新一代儲能鋰電池智能生產線等,推動重慶新型儲能產業進入“快車道”。
隨著“智融惠暢”工程的大力實施,重慶金融業發展生態不斷優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級持續提升。
當前,重慶正深化金融鏈長、金融顧問、行業專家、服務評價等機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資金鏈圖譜,以“一鏈一策”深化專屬金融服務;加快構建支撐產業鏈發展的信貸服務架構,持續優化風險代償補償機制,全市制造業企業擔保年化綜合費率低至1%以下。
截至3月末,全市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達2620.3億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5.5%。
同時,我市還持續構建支持制造業企業成長的股權投資架構,產業投資母基金已投資子基金近30只,撬動產業投資超800億元,落地西部首只AIC股權投資試點基金,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開展上下游投資。
責任編輯:熊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