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兩江評 | 知識產權火炬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2025-04-28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知識產權保護是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4月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了2024年中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有關情況。
《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排名躍居第11位,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連續兩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24年年底,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75.6萬件,是全世界首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和海牙體系外觀設計申請量均躍居全球第一位……這一串數字背后,是知識產權保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的強勁動力,更是創新活力與制度保障共同澆灌出的時代碩果。
專利驅動助創新活力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專利是創新的“晴雨表”,2024年,全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達到61.3萬次,同比增長29.9%。尤其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同比增長39.1%,意味著實驗室里的成果正加速轉化為生產線上的動能。專利平均審查周期壓減至15.5個月,用戶滿意指數升至86.8,既用制度創新破除成果轉化藩籬,又以服務升級構筑知識產權保護屏障,真正實現“專利紙”淬煉為“生產力”、“科技力”變現為“競爭力”。
版權護航讓文化沃土滋養經濟新枝。版權保護不僅關乎創作者的心血,更與經濟發展血脈相連。2024年,我國著作權登記量突破1063萬件,同比增長19.13%;2023年我國版權產業增加值達9.38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重為7.44%。這組數據背后,是無數創作者和企業的耕耘與期待。今年春節,一場打擊盜版電影的“閃電戰”令人振奮:229萬條侵權鏈接被清理,4116個違規賬戶被封禁、限播。這不僅守護了電影人的創作熱情,更讓觀眾在影院感受到“每一張電影票都值得尊重”。
地理標志保護助鄉土品牌托起鄉村振興夢。地理標志保護是知識產權戰略中“最接地氣”的一環。湖南安化黑茶通過“一站式”服務平臺嚴控品質,廣西柳州螺螄粉憑借570余項標準打通產業鏈,全國123個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2024年,36個地理標志產品獲認定,125件地理標志商標注冊,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品牌,讓偏遠山區的特產走出大山,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地理標志保護的深化,既是對農耕文明的傳承,也是對特色產業的賦能。當“地標產品”與“地域文化”深度綁定,鄉村振興便有了“造血”的根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從專利審查的“加速度”到版權保護的“鐵手腕”,從地標產品的“標準化”到國際合作的“新舞臺”,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正加速“領跑”。未來,唯有繼續筑牢法治屏障、優化服務體系、激活轉化動能,才能讓每一粒創新的種子都找到生長的土壤,讓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永葆澎湃動力。
創新不問出身,保護不分大小。當實驗室的專利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當田間地頭的茶香飄向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中國答卷”必將寫下更動人的篇章。
作者:劉純銀
編輯:曹葉
審核:楊洋
華龍網兩江評投稿郵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責任編輯: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