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新區10碗菜⑤|毛玲:“春日限定”折耳根 野菜“頂流”喚醒三代記憶-華龍網

兩江新區10碗菜⑤|毛玲:“春日限定”折耳根 野菜“頂流”喚醒三代記憶

2025-04-29 12:10:26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編者按:

四方食事,一碗人間煙火;山城滋味,最是暖胃暖心。每一道家常菜里,都藏著歲月的溫度、家人的摯愛、鄰里的溫情,以及這座城市最質樸的深情。即日起,第1眼TV-華龍網推出原創專欄——兩江新區10碗菜,聚焦進入“渝味360碗·山城人家”家常菜名冊的兩江新區10碗家常菜,聽主廚們講述“一菜一人生”的煙火故事,看兩江新區如何以美食為紐帶,串起鄰里情、凝聚社區力。

第1眼TV-華龍網訊(張穎綠蕎)初嘗者掩鼻皺眉,老饕客欲罷不能。

若論川渝人的味覺鄉愁,折耳根定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道脆嫩鮮辣的野菜,有人愛之入骨,有人避之不及,卻始終倔強地扎根在山城人的煙火里。

來自兩江新區鴛鴦街道的毛玲,便是折耳根的“頭號信徒”——一把小鐮刀、半勺紅油辣子,她將山野的野性、泥土的芬芳,連同三代人的記憶,拌成了穿越時光的“春味密碼”。

毛玲的山野拌春根入選兩江新區10碗菜,她和她媽媽一起分享榮譽。第1眼TV-華龍網 張穎綠蕎 攝
毛玲的山野拌春根入選兩江新區10碗菜,她和她媽媽一起分享榮譽。第1眼TV-華龍網 張穎綠蕎 攝

一鋤一鐮采春味

清晨六點的后山,薄霧如紗幔般纏繞,露水凝在折耳根的鋸齒葉緣,將墜未墜。

毛玲踩著露濕的草叢,鐮刀尖輕輕探入松軟的腐殖土,手腕一抖,一截雪白玉似的根莖便躍入竹籃。

山風掠過耳畔,攜來幾聲早鶯啁啾,她俯身輕嗅斷口處溢出的汁液——藥香混著泥土腥氣,正是阿婆念叨的“地氣”。

“春雨后的頭茬根最金貴,指甲一掐便汪出水,像娃娃的臉蛋子?!泵釋W著阿婆當年的口吻說。

三十年前,她也是這樣攥著阿婆的粗布衣角,看那雙布滿裂口的手在石縫間翻找。老人總把最嫩的根塞進她嘴里:“嚼碎了,苦里藏著甜,像咱們山里的日子?!?/p>

竹籃漸滿,根莖上的紅褐色須毛還沾著露珠。毛玲直起腰,帶著新鮮的折耳根回到了山腳?!敖衲曜铛r的這口春味,算是吃到啦?!?/p>

毛玲制作的山野拌春根。第1眼TV-華龍網 張穎綠蕎 攝
毛玲制作的山野拌春根。第1眼TV-華龍網 張穎綠蕎 攝

藥香里的血脈溫情

毛玲拌折耳根的秘方,是阿婆教給媽媽,媽媽再傳給毛玲。阿婆總說:“料要狠,心要軟?!?。

辣椒得用菜籽油現潑,醋得是自家泡的酸柑子汁,隔壁鄰居李嬸嘗了直咂嘴:“比館子里的還鮮靈!”

青花瓷盆里,折耳根拌得油亮生光,花椒與蒜末激出辛香,胭脂紅油裹住白玉根,花生碎灑落如星。入口時辛香沖喉,細品時回甘潺潺,像極了嘉陵江在喉頭打了個轉——一半是山巖的倔,一半是春水的柔。

就著白米飯,嚼得咔嚓作響。毛玲坦言,其實哪有什么秘方,不過是把山風、泥土,還有那些蹲在灶臺邊偷吃的舊時光,都拌進去了罷了。

毛玲分享山野拌春根背后的美食故事。第1眼TV-華龍網 張穎綠蕎 攝
毛玲分享山野拌春根背后的美食故事。第1眼TV-華龍網 張穎綠蕎 攝

一筷挑動川渝魂

折耳根獨特的風味,讓它悄然占據了西南地區的餐桌。

先是野性的辛香,而后回甘綿長,像山里人直愣又熱辣的性子?!罢鄱奈兜榔鋵嵰蔡貏e像我們面對苦難時的這種韌勁兒?!泵徇@樣講道。

舊時缺醫少藥,折耳根是土方子,清熱解毒;如今日子好了,倒成了割舍不開的滋味。夏夜里拌一大盆,就著啤酒閑話家常。

如今,這道菜還被搬進了很多“網紅”火鍋店。冰鎮折耳根刺身、折耳根酸奶昔,年輕人舉著手機拍“暗黑料理”,卻總被回甘的野味征服。

暮色中的后山,又有新芽破土。那些滲進根莖里的山風、露水與舊時光,正通過一雙雙年輕的手,繼續生長在川渝人的味覺基因里。這不僅是一道菜,更是一種對家鄉味深刻記憶的情感寄托。

這個標題用“三代情”替代“鄉愁”,更突出親情傳承的溫暖;“喚醒山野記憶”則保留了原文的自然意象,同時更具動態感和感染力,讓讀者仿佛能聞到折耳根的清香與泥土的芬芳。

責任編輯:王婷婷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