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慶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從事“地下工作”30余年——為軟弱土“強筋” 為國家重大工程強基

新重慶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從事“地下工作”30余年——為軟弱土“強筋” 為國家重大工程強基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2023-12-11

開欄語

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將于12月16日—17日舉行。

今日起,重慶日報推出“新重慶人才”系列報道,講述各領域專家院士、行業精英發揚科學家精神,攻堅克難、勇于創新,主動服務重慶發展的典型故事,挖掘重慶在引進人才、用好人才等方面的舉措和成效,展示新重慶建設者所取得成就和意氣風發的奮斗精神,凝聚干事創業、團結奮斗的強大合力,推動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新重慶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從事“地下工作”30余年——為軟弱土“強筋” 為國家重大工程強基

人物名片

劉漢龍,出生于1964年3月,現任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生物巖土技術(英文)》《土木與環境工程學報(中英文)》主編。2023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學部院士。

劉漢龍長期致力于軟弱地基加固與樁基工程、環境巖土力學與防災減災工程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發表SCI等高水平論文326篇、ESI高被引論文12篇,H指數59,2019年以來連續4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2023年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獲國家發明專利132件,軟件著作權7件。出版中、英文專著5部,主編國家和行業等標準7部。先后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光華工程科技獎、茅以升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國際巖土進展協會德賽大獎和重慶市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59歲的劉漢龍,自稱“地下工作者”。他常年與“土”為伍,每天都在思考“地下的事”。

小小一粒土,看似不起眼,在他眼里都是“寶貝”,事關重大——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不論是綿延萬里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還是高聳入云的建筑,都離不開穩定的基礎,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不過,作為我國巖土與地下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劉漢龍所關注的“土”,并非一般的土,而是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常常遇到、有諸多“疑難雜癥”的軟弱土。

他帶領團隊像醫生一樣為軟弱土開良方、強“筋骨”,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安全提供堅實保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遺余力。

從事“地下工作”30多年,為我國巖土與地下工程領域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作出突出貢獻的劉漢龍,前不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2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走進重慶大學巖土實驗室,對劉漢龍院士進行了采訪。

技術創新

提高“定海神針”承載力,讓軟弱土有強壯“筋骨”

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伴隨著大規模的工程建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高邊坡、高土石壩以及陸域和島礁吹填,諸多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大量的軟弱土地基。

軟弱土強度低、易變形,在這樣的地基上修建工程,潛在風險大,容易出現路堤沉降、路面開裂、邊坡失穩等災害。

地下基礎打得牢,地上工程才能建得好。那么,如何確保這些建設工程基礎穩定?經過潛心研究,劉漢龍院士團隊想到了為軟弱土植入強勁的“筋骨”。

樁基是解決重大基礎設施沉降問題的“定海神針”,要讓軟弱土“強筋壯骨”,就要提高樁基性能,讓樁基具有更高的承載力。

“傳統的樁基主要是圓形樁和方形樁,我們則創新性地采用環形截面空心樁代替實心樁的技術思路,自主研發出PCC樁技術?!眲h龍說。

PCC樁,即現澆混凝土大直徑管樁,是一種適合于軟土地區的新型高效優質樁型。與實心樁相比,同等混凝土用量條件下,PCC樁可提高承載力30%-50%;同等承載力條件下,PCC樁節省混凝土用量50%以上,施工機械能耗減少50%。

“PCC樁技術施工工藝簡單,可操作性強,對環境十分友好?!眲h龍院士介紹,如今,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廣泛應用于我國公路、鐵路、港口、市政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地基加固,如京滬高速公路軟基加固、京滬高速鐵路軟基加固、長江靖江港口軟基加固等。

PCC樁技術甚至走出了“國門”——

2021年11月,越南首個城市輕軌項目——河內“吉靈-河東”輕軌正式投運。由于該項目軟基中有大量的地下水、淤泥摻雜物等,在建設過程中,就采用PCC樁技術,有效解決了軟弱土環境下沉降變形問題。

劉漢龍院士團隊還通過創建樁土摩擦增強機制的復合地基理論,研發了現澆X形混凝土樁、漿固碎石樁等多種樁基成套技術和裝備,攻克國家重大工程軟弱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和復雜施工環境難題。

從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到工程應用,一路走來,團隊遇到了許多難“啃”的“硬骨頭”。

“科技創新,我們總是在路上,但并非一路坦途?!眲h龍院士說,甬臺溫高速鐵路項目的技術攻堅,就讓他印象深刻。

甬臺溫高速鐵路的很多路基工段,建設場地上方都有高壓電線,環境復雜,施工高度低,采用常規施工機械無法展開作業。

高速鐵路建設時間緊、任務重,一刻也耽誤不得。項目承建方找到劉漢龍院士團隊求助,希望能盡快拿出一個解決方案。

“傳統方法不能解決問題,就只能研究新方法?!眲h龍說,接到任務后,團隊夜以繼日做試驗,這種技術路徑不行,就換另一種,在一個月時間里反復做了大量試驗。最終,他們找到了理想的解決方案,研發出漿固碎石樁及其復合地基技術,在甬臺溫高速鐵路率先進行了工程應用。

該技術施工機械高度低、不擠土、對周圍建筑物影響小且施工組織靈活,后來被廣泛應用于京滬高速鐵路、滬寧城際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大面積地基處理,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交叉思維

研發微生物巖土技術,讓文物“活”了起來

前不久,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給重慶大學發來一封感謝信,對劉漢龍院士團隊大力支持瑞金紅井紀念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作深表感謝。

原來,由于長期在露天環境下風吹日曬、霜凍雨淋,當地重要文物——紅井紀念碑出現了明顯裂隙和生物病害。劉漢龍院士團隊采用微生物巖土創新技術,對紅井紀念碑進行了無償修復,成功讓其“修復如新”。

這,其實是劉漢龍院士團隊在國內外率先將傳統土力學原理和微生物固化技術相結合,研發微生物巖土創新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微生物巖土創新技術,就是培養特定的微生物,通過向松散的砂土中灌注菌液以及營養鹽,利用微生物礦化作用在砂顆粒間快速析出方解石凝膠,從而改善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能。

這項新技術被劉漢龍院士團隊用于液化砂土加固、邊坡加固等領域。與此同時,他們還開辟了微生物巖土創新技術在巖土文物保護修復的應用新領域,讓文物“活”了起來。

為何會想到這樣“混搭”、開辟新領域?

實際上,劉漢龍院士曾經學過很多不同的專業。從1982年考上浙江大學攻讀學士學位開始,到后來在河海大學讀碩士、博士,再到在日本國立港外技術研究所做博士后,他學過水工結構工程、巖土工程、地震工程,還搞過房屋設計,把“大土木”專業學了個遍,這讓他一直以來都具有交叉學科思維,并致力于推動交叉學科建設。

將傳統土力學原理和微生物固化技術相結合,就是他的具體行動之一。

走進巖土實驗室的微生物土實驗室,重慶日報記者看到,一個個玻璃器皿內,有研究人員正在培養的微生物。在研究人員的“精心照料”下,不久的將來,它們將變得更加“聽話”。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微生物,我們的任務是讓需要的微生物被馴化并存活下來,促進微生物巖土形成,達到改善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能這一目的。”劉漢龍院士說。

目前,團隊已培養出10多種“聽話”的微生物,并將相關成果應用于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展基于微生物巖土創新技術的研究性保護工作,如重慶大足石刻、河南汝州張公巷汝窯遺址、甘肅敕賜感恩寺碑等。

大足石刻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在劉漢龍院士的指導下,院士團隊成員、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微生物實驗室的楊陽博士,與大足石刻研究院共同承擔了“基于生物碳酸鹽膠凝材料的石質文物修復技術研究”“潮濕環境砂巖質石窟巖體微生物加固補配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兩項研究課題。

如今,研究課題成果在大足石刻多處開展現場試驗,已初步驗證在多因素作用下,通過微生物加固方法進行砂巖質石窟巖體補配修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微生物巖土具有生態環保、就地取材、可持續再生等特點,在一條條細小的文物裂縫中補上微生物巖土,讓微生物巖土在文物修復領域得到應用,可有效避免傳統修復技術的缺陷?!眲h龍院士表示。

追求完美

“做好科研工作,一定要有全力以赴的團隊”

2013年12月18日,劉漢龍院士從河海大學來到重慶大學工作。再過幾天,他來重慶就整整10年了。

10年間,他的團隊不斷取得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迄今已擁有200多項專利。

在團隊成員眼里,劉漢龍院士是個“工作狂”,很多時候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

即便是出差,他也會隨身攜帶大量文件資料,在飛機上、車上閱讀、批注、勾畫,一路上停不下來。

“前段時間跟劉老師一起出差,因為起得很早,我一上飛機上就睡著了。醒來后知道,他一直在工作?!敝貞c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肖楊說。

作為劉漢龍院士的碩士生、博士生,肖楊加入團隊已有十多年時間。劉漢龍老師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對待科研的一絲不茍,以及對“完美”的不懈追求。

“一個PPT改十幾次,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毙钫f,舉個例子來講,一頁PPT文字放多少、圖片放多少,字體風格、大小、顏色,怎么搭配起來能有更好的效果,劉漢龍院士都會精益求精。

對此,劉漢龍笑著解釋:“從來沒有完美的個人,但做好科研工作,一定要有全力以赴追求完美的團隊?!?/p>

他表示,希望團隊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發揮每個人所長,保持對科研的熱愛,胸懷國之大者,面向國家需求,各司其職、積極進取、團結合作,努力成為完美的團隊,在永攀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果。

劉漢龍院士是江蘇揚州人,來重慶10年后,已成為一個真正的新重慶人。他不僅愛上了山城的四季常綠,更癡迷于重慶科技創新的持續進步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

“重慶是一座山地城市,人多地少,在向地下要空間的過程中,巖土與地下工程大有可為?!眲h龍院士說,要把地下空間充分利用起來,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這讓他時刻保持緊迫感,在科研道路上不敢稍有松懈。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边@是劉漢龍院士喜愛的一句箴言。

“未來的巖土與地下工程必定是走以智能化為基礎的綠色發展之路。我將繼續和團隊一起,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他說道。

建設新重慶需要科學家精神

王瑞琳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科技工作者積累起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科學家精神。

無論是致力于為軟弱土強“筋骨”的劉漢龍院士,還是甘當生命健康守護者的吳玉章院士,都是科學家精神的傳承者。這一精神之炬,閃耀在我國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道路上,也映照著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科創新篇章。

當前,重慶正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劉漢龍院士和吳玉章院士在各自領域披荊斬棘、敢為人先,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作出了貢獻。無疑,他們的當選,為新重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注入了極大信心,為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了典型榜樣。

信心源自實力,榜樣引領前進。重慶向來富含創造力,孕育出一大批科創領軍者。截至目前,重慶兩院院士數量已刷新至14人。而今,新重慶頂尖人才儲備更豐足,前沿科創動能更強勁。鉚足信心、乘勢而進,要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的氛圍。

氛圍以共識凝聚,決心用行動彰顯??萍紕撔率羌涌煨纬尚沦|生產力的關鍵要素,讓科學家精神在實驗室生根、在全社會開花,既要重點突破,又要廣泛支持。

一方面,要聚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做好全周期全要素科技創新和人才服務,迭代完善相關工作政策體系,為科研者干事創業提供更好的沃土。

另一方面,要強化典型示范引領,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形成人人參與創新、支持創新、推動創新的良好局面。

幾天前,一場弘揚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大賽剛剛在重慶大學落幕。116件作品涵蓋理、工、農、醫、法等領域,鏡頭既對準成績斐然的杰出人才,又聚焦扎根一線的基層科研者。同關注、共傳播,這就是鼓勵全社會“追星”科學家的有益嘗試,也是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的生動實踐。

期待廣大科技工作者展現出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攻堅克難、勇攀高峰,擎科學家精神之炬,照亮新重慶高質量發展之路!

記者 張亦筑

分享
新浪微博

新重慶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從事“地下工作”30余年——為軟弱土“強筋” 為國家重大工程強基

2023-12-11 07:02:16 來源:

開欄語

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將于12月16日—17日舉行。

今日起,重慶日報推出“新重慶人才”系列報道,講述各領域專家院士、行業精英發揚科學家精神,攻堅克難、勇于創新,主動服務重慶發展的典型故事,挖掘重慶在引進人才、用好人才等方面的舉措和成效,展示新重慶建設者所取得成就和意氣風發的奮斗精神,凝聚干事創業、團結奮斗的強大合力,推動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新重慶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從事“地下工作”30余年——為軟弱土“強筋” 為國家重大工程強基

人物名片

劉漢龍,出生于1964年3月,現任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生物巖土技術(英文)》《土木與環境工程學報(中英文)》主編。2023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學部院士。

劉漢龍長期致力于軟弱地基加固與樁基工程、環境巖土力學與防災減災工程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發表SCI等高水平論文326篇、ESI高被引論文12篇,H指數59,2019年以來連續4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2023年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獲國家發明專利132件,軟件著作權7件。出版中、英文專著5部,主編國家和行業等標準7部。先后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光華工程科技獎、茅以升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大獎、國際巖土進展協會德賽大獎和重慶市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59歲的劉漢龍,自稱“地下工作者”。他常年與“土”為伍,每天都在思考“地下的事”。

小小一粒土,看似不起眼,在他眼里都是“寶貝”,事關重大——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不論是綿延萬里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還是高聳入云的建筑,都離不開穩定的基礎,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不過,作為我國巖土與地下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劉漢龍所關注的“土”,并非一般的土,而是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常常遇到、有諸多“疑難雜癥”的軟弱土。

他帶領團隊像醫生一樣為軟弱土開良方、強“筋骨”,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安全提供堅實保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遺余力。

從事“地下工作”30多年,為我國巖土與地下工程領域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作出突出貢獻的劉漢龍,前不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2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走進重慶大學巖土實驗室,對劉漢龍院士進行了采訪。

技術創新

提高“定海神針”承載力,讓軟弱土有強壯“筋骨”

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伴隨著大規模的工程建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高邊坡、高土石壩以及陸域和島礁吹填,諸多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大量的軟弱土地基。

軟弱土強度低、易變形,在這樣的地基上修建工程,潛在風險大,容易出現路堤沉降、路面開裂、邊坡失穩等災害。

地下基礎打得牢,地上工程才能建得好。那么,如何確保這些建設工程基礎穩定?經過潛心研究,劉漢龍院士團隊想到了為軟弱土植入強勁的“筋骨”。

樁基是解決重大基礎設施沉降問題的“定海神針”,要讓軟弱土“強筋壯骨”,就要提高樁基性能,讓樁基具有更高的承載力。

“傳統的樁基主要是圓形樁和方形樁,我們則創新性地采用環形截面空心樁代替實心樁的技術思路,自主研發出PCC樁技術?!眲h龍說。

PCC樁,即現澆混凝土大直徑管樁,是一種適合于軟土地區的新型高效優質樁型。與實心樁相比,同等混凝土用量條件下,PCC樁可提高承載力30%-50%;同等承載力條件下,PCC樁節省混凝土用量50%以上,施工機械能耗減少50%。

“PCC樁技術施工工藝簡單,可操作性強,對環境十分友好?!眲h龍院士介紹,如今,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廣泛應用于我國公路、鐵路、港口、市政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地基加固,如京滬高速公路軟基加固、京滬高速鐵路軟基加固、長江靖江港口軟基加固等。

PCC樁技術甚至走出了“國門”——

2021年11月,越南首個城市輕軌項目——河內“吉靈-河東”輕軌正式投運。由于該項目軟基中有大量的地下水、淤泥摻雜物等,在建設過程中,就采用PCC樁技術,有效解決了軟弱土環境下沉降變形問題。

劉漢龍院士團隊還通過創建樁土摩擦增強機制的復合地基理論,研發了現澆X形混凝土樁、漿固碎石樁等多種樁基成套技術和裝備,攻克國家重大工程軟弱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和復雜施工環境難題。

從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到工程應用,一路走來,團隊遇到了許多難“啃”的“硬骨頭”。

“科技創新,我們總是在路上,但并非一路坦途?!眲h龍院士說,甬臺溫高速鐵路項目的技術攻堅,就讓他印象深刻。

甬臺溫高速鐵路的很多路基工段,建設場地上方都有高壓電線,環境復雜,施工高度低,采用常規施工機械無法展開作業。

高速鐵路建設時間緊、任務重,一刻也耽誤不得。項目承建方找到劉漢龍院士團隊求助,希望能盡快拿出一個解決方案。

“傳統方法不能解決問題,就只能研究新方法?!眲h龍說,接到任務后,團隊夜以繼日做試驗,這種技術路徑不行,就換另一種,在一個月時間里反復做了大量試驗。最終,他們找到了理想的解決方案,研發出漿固碎石樁及其復合地基技術,在甬臺溫高速鐵路率先進行了工程應用。

該技術施工機械高度低、不擠土、對周圍建筑物影響小且施工組織靈活,后來被廣泛應用于京滬高速鐵路、滬寧城際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大面積地基處理,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交叉思維

研發微生物巖土技術,讓文物“活”了起來

前不久,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給重慶大學發來一封感謝信,對劉漢龍院士團隊大力支持瑞金紅井紀念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作深表感謝。

原來,由于長期在露天環境下風吹日曬、霜凍雨淋,當地重要文物——紅井紀念碑出現了明顯裂隙和生物病害。劉漢龍院士團隊采用微生物巖土創新技術,對紅井紀念碑進行了無償修復,成功讓其“修復如新”。

這,其實是劉漢龍院士團隊在國內外率先將傳統土力學原理和微生物固化技術相結合,研發微生物巖土創新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微生物巖土創新技術,就是培養特定的微生物,通過向松散的砂土中灌注菌液以及營養鹽,利用微生物礦化作用在砂顆粒間快速析出方解石凝膠,從而改善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能。

這項新技術被劉漢龍院士團隊用于液化砂土加固、邊坡加固等領域。與此同時,他們還開辟了微生物巖土創新技術在巖土文物保護修復的應用新領域,讓文物“活”了起來。

為何會想到這樣“混搭”、開辟新領域?

實際上,劉漢龍院士曾經學過很多不同的專業。從1982年考上浙江大學攻讀學士學位開始,到后來在河海大學讀碩士、博士,再到在日本國立港外技術研究所做博士后,他學過水工結構工程、巖土工程、地震工程,還搞過房屋設計,把“大土木”專業學了個遍,這讓他一直以來都具有交叉學科思維,并致力于推動交叉學科建設。

將傳統土力學原理和微生物固化技術相結合,就是他的具體行動之一。

走進巖土實驗室的微生物土實驗室,重慶日報記者看到,一個個玻璃器皿內,有研究人員正在培養的微生物。在研究人員的“精心照料”下,不久的將來,它們將變得更加“聽話”。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微生物,我們的任務是讓需要的微生物被馴化并存活下來,促進微生物巖土形成,達到改善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能這一目的?!眲h龍院士說。

目前,團隊已培養出10多種“聽話”的微生物,并將相關成果應用于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展基于微生物巖土創新技術的研究性保護工作,如重慶大足石刻、河南汝州張公巷汝窯遺址、甘肅敕賜感恩寺碑等。

大足石刻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在劉漢龍院士的指導下,院士團隊成員、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微生物實驗室的楊陽博士,與大足石刻研究院共同承擔了“基于生物碳酸鹽膠凝材料的石質文物修復技術研究”“潮濕環境砂巖質石窟巖體微生物加固補配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兩項研究課題。

如今,研究課題成果在大足石刻多處開展現場試驗,已初步驗證在多因素作用下,通過微生物加固方法進行砂巖質石窟巖體補配修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微生物巖土具有生態環保、就地取材、可持續再生等特點,在一條條細小的文物裂縫中補上微生物巖土,讓微生物巖土在文物修復領域得到應用,可有效避免傳統修復技術的缺陷?!眲h龍院士表示。

追求完美

“做好科研工作,一定要有全力以赴的團隊”

2013年12月18日,劉漢龍院士從河海大學來到重慶大學工作。再過幾天,他來重慶就整整10年了。

10年間,他的團隊不斷取得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迄今已擁有200多項專利。

在團隊成員眼里,劉漢龍院士是個“工作狂”,很多時候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

即便是出差,他也會隨身攜帶大量文件資料,在飛機上、車上閱讀、批注、勾畫,一路上停不下來。

“前段時間跟劉老師一起出差,因為起得很早,我一上飛機上就睡著了。醒來后知道,他一直在工作?!敝貞c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肖楊說。

作為劉漢龍院士的碩士生、博士生,肖楊加入團隊已有十多年時間。劉漢龍老師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對待科研的一絲不茍,以及對“完美”的不懈追求。

“一個PPT改十幾次,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毙钫f,舉個例子來講,一頁PPT文字放多少、圖片放多少,字體風格、大小、顏色,怎么搭配起來能有更好的效果,劉漢龍院士都會精益求精。

對此,劉漢龍笑著解釋:“從來沒有完美的個人,但做好科研工作,一定要有全力以赴追求完美的團隊?!?/p>

他表示,希望團隊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發揮每個人所長,保持對科研的熱愛,胸懷國之大者,面向國家需求,各司其職、積極進取、團結合作,努力成為完美的團隊,在永攀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果。

劉漢龍院士是江蘇揚州人,來重慶10年后,已成為一個真正的新重慶人。他不僅愛上了山城的四季常綠,更癡迷于重慶科技創新的持續進步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

“重慶是一座山地城市,人多地少,在向地下要空間的過程中,巖土與地下工程大有可為?!眲h龍院士說,要把地下空間充分利用起來,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這讓他時刻保持緊迫感,在科研道路上不敢稍有松懈。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边@是劉漢龍院士喜愛的一句箴言。

“未來的巖土與地下工程必定是走以智能化為基礎的綠色發展之路。我將繼續和團隊一起,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他說道。

建設新重慶需要科學家精神

王瑞琳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科技工作者積累起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科學家精神。

無論是致力于為軟弱土強“筋骨”的劉漢龍院士,還是甘當生命健康守護者的吳玉章院士,都是科學家精神的傳承者。這一精神之炬,閃耀在我國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道路上,也映照著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科創新篇章。

當前,重慶正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劉漢龍院士和吳玉章院士在各自領域披荊斬棘、敢為人先,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作出了貢獻。無疑,他們的當選,為新重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注入了極大信心,為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了典型榜樣。

信心源自實力,榜樣引領前進。重慶向來富含創造力,孕育出一大批科創領軍者。截至目前,重慶兩院院士數量已刷新至14人。而今,新重慶頂尖人才儲備更豐足,前沿科創動能更強勁。鉚足信心、乘勢而進,要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的氛圍。

氛圍以共識凝聚,決心用行動彰顯??萍紕撔率羌涌煨纬尚沦|生產力的關鍵要素,讓科學家精神在實驗室生根、在全社會開花,既要重點突破,又要廣泛支持。

一方面,要聚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做好全周期全要素科技創新和人才服務,迭代完善相關工作政策體系,為科研者干事創業提供更好的沃土。

另一方面,要強化典型示范引領,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形成人人參與創新、支持創新、推動創新的良好局面。

幾天前,一場弘揚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大賽剛剛在重慶大學落幕。116件作品涵蓋理、工、農、醫、法等領域,鏡頭既對準成績斐然的杰出人才,又聚焦扎根一線的基層科研者。同關注、共傳播,這就是鼓勵全社會“追星”科學家的有益嘗試,也是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的生動實踐。

期待廣大科技工作者展現出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攻堅克難、勇攀高峰,擎科學家精神之炬,照亮新重慶高質量發展之路!

記者 張亦筑

親愛的用戶,“重慶”客戶端現已正式改版升級為“新重慶”客戶端。為不影響后續使用,請掃描上方二維碼,及時下載新版本。更優質的內容,更便捷的體驗,我們在“新重慶”等你!
看天下
[責任編輯: 杜漩 ]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精彩視頻
嫩草影院永久在线一二三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