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三線”記憶 活化工業遺產——重慶首個“三線建設”歷史博物館的背后故事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雨
今年是中國“三線建設”60周年。
2月22日,記者走進我市首個“三線建設”歷史博物館——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聽該館總顧問、原雙橋區(1974年因四川汽車制造廠設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邱斌講述該館建設的背后故事。
國內僅存的4000噸液壓機差點當廢鐵處理
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位于重慶雙橋經開區,共分室內展區和室外展區兩部分,面積總計12886平方米。
其中,室外展區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臺如樓房般聳立的4000噸大型液壓機。該液壓機共有五組高壓泵壓縮泵,重達500噸,于1972年在四川汽車制造廠(上汽紅巖前身,以下簡稱“川汽廠”)安裝投用。
這臺液壓機是太原重型機械廠根據前蘇聯技術研制的,全國總共只生產了兩臺,一臺在上海(已經報廢處置),一臺在川汽廠。
“這件‘鎮館之寶’差點就當作廢鐵賣掉了!”邱斌說,要不是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積極呼吁,大足區委、區政府果斷決策,包括這臺液壓機在內的許多“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可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長河。
2007年,已在雙橋扎根了42年的川汽廠整體搬遷至兩江新區,老廠區大部分閑置,如何保護和利用其工業遺產,日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再不采取保護措施,老川汽廠的那些東西可能快要消失了!”2018年,在該區“兩會”上,區人大代表提交議案,一致要求建設一個重型汽車博物館。區委、區政府很快作出決策,決定由政府全額投資建設重汽博物館。
已退休近10年的邱斌被任命為博物館籌建負責人,負責博物館規劃、建設推進等工作。邱斌是“川汽二代”,曾在川汽廠當過工人,又在原雙橋區當過多年領導,不僅熟悉那段歷史,也與川汽廠的領導熟悉。
2020年,經過兩年的規劃,博物館正式啟動建設。邱斌一邊跑施工現場,一邊跑川汽廠。一次,他在川汽廠工人聽聞,這臺4000噸液壓機即將報廢處理,不日就將被拆解。邱斌趕緊多方協調,在廠方大力支持下,保住了設備。
在建館領導小組積極努力下,川汽廠同意將已退役機器設備,全部無償提供給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包括4000噸液壓機在內的機器設備被陸續運送到博物館,就地拆解復原。
“博物館已收集的8000余件(套)文物、文史、文獻資料和工業遺產,大部分來自川汽廠。”邱斌告訴記者。
50多年前的重卡仍能開動上路
博物館室外展區還展出了紅巖CQ260、紅巖CQ261、紅巖斯太爾、紅巖新大康等實車。
“紅巖CQ260是川汽廠生產的第一款車,于1966年6月15日下線,也是我國第一輛軍用重型越野汽車?!鼻癖笳f,CQ260是引進法國貝利埃汽車公司技術和西歐六國設備生產的,因對方在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上有保留,生產出來的CQ260有不少問題,總共只生產了35輛。
川汽廠在消化國外技術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于1968年生產出了重型越野車紅巖CQ261,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陸續列裝部隊。
CQ261車自重14噸,載重量是15噸,在戰場上可同時拖運重炮、炮彈和乘坐9位士兵。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紅巖重型越野車拉大炮、運士兵、涉溪河、穿密林、翻高山、送炮彈,立下赫赫戰功,部隊官兵在云南老山前線紅巖軍車樹立了“紅巖神炮”紀念碑。為一種汽車立一座碑紀念,在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
“紅巖CQ260、紅巖斯太爾、紅巖新大康這三臺車是我從川汽廠停車場拉回來的?!鼻癖笳f,其中CQ260于1966年生產,至今已有50多年,后兩臺車是川汽廠軍轉民后生產的重型卡車,分別生產于1985年和2005年。
邱斌說,當時,這三臺車停在露天停車場,輪胎沒有氣,油箱灌了半個油箱的水,有的車已被蜜蜂筑了巢,修復師傅還被蜜蜂蜇了,他請工人給輪胎打滿氣,抽出油箱里的水。他又請川汽廠80歲的老師傅吳傳湘對其進行修復,三輛車重新加上油后,居然還能夠發動。
正因為川汽廠對技術創新和產品品質的不懈追求,使其軍轉民后不斷發展壯大,“紅巖”牌重汽在國內外市場廣受青睞,成為目前國內外為數不多的月銷萬輛的重汽生產企業。
找到了不少連原廠都沒有的孤品
“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不是為川汽廠建設的博物館,而是以紅巖重型汽車發展軌跡為載體,展現了半個世紀前來自五湖四海的三線建設者自力更生、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展現那個時代在三線建設實踐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奮斗精神。”邱斌說,出于這個目的,他們不僅限于對川汽廠老廠房、老設備進行保護宣傳,還從全國各地廣泛收集與原廠散落在民間的文物、文獻,甚至還找到了不少連原廠都沒有的孤品。
1965年,中共中央在雙橋興建川汽廠時,還配套建設了重慶汽車發動機廠、綦江齒輪廠、重慶汽車配件制造廠、重慶紅巖汽車鋼板彈簧廠、重慶油泵油嘴廠、重慶重型汽車研究所等“五廠一所”。重慶重型汽車研究所早在1988年就從雙橋遷往重慶主城區,就是現在的中國汽研院,其它配套廠有的已經改制。邱斌率建設推進組在“五廠一所”收集文物、文獻,并在博物館為“五廠一所”各自設立了一個展區。
在重慶重型汽車研究所展區,博物館在玻璃柜中展出了第一輛重型軍用越野汽車紅巖CQ260設計圖紙。這些圖紙全是由上世紀六十年代汽車專家手工繪制而成,一共12800多張。
在新建機械廠(現為在重慶汽車發動機廠)展區,展出了一臺連原廠也沒有的絕版重型軍用越野車發動機,是原川汽廠退休干部李強從云南一臺報廢車拆解運回來的。
在重慶油泵油嘴廠展區,展出了該廠1967年生產的一臺油泵,是該廠的“鎮廠之寶”,專門捐贈給博物館展出。
博物館展出的報道有川汽廠相關新聞的13張《人民日報》,是川汽職工周雅湘花600元從一朋友處買來的,全廠很多老職工都把家里有紀念意義的老物件捐獻出來。
讓邱斌尤為興奮的是,就在記者采訪前一天,北京的一位收藏家專門給博物館送來一部中央新聞紀錄片,里面記錄了70年代川汽廠批量生產CQ261下線的場景。
用生動細節和生動故事活化工業遺產
1965年,12歲的邱斌跟隨父母從濟南來到川汽廠,曾在川汽廠當過工人,恢復高考后考取大學,大學畢業后在雙橋工作,親自參與和見證了川汽廠這家“三線”企業的建設與發展歷史,對川汽廠有著深厚的感情。
如何把博物館建成“活館”?
“我們光在策劃和設計上就用了兩年時間!”邱斌告訴記者,主管部門一開始建議建展覽館或博覽館,經過反復交流溝通,最后的實施方案是,利用閑置10年的雙橋電影院來建博物館。
在設計上也是數易其稿。以大門為例,一開始設計單位將博物館大門設計成金字塔形狀。經數次論證、研討,定稿為翻斗車形狀,大門寫實,為CQ261車頭形狀,翻斗部分則較為抽象巨大,既像翻斗又像山峰,象征著川汽廠背后的巴岳山,契合當時靠山隱蔽建廠的歷史背景。
在布展上,博物館也不是簡單地擺放懸掛一堆工業機器設備和老照片,而是注重展覽研究和主題提煉,以及對藏品當代價值的挖掘闡釋,是一座集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于一體的新型博物館。
記者在其室內展區看到,里面采用了大量的人物雕塑,與展品和場景結合在一起,動作惟妙惟肖,再現了川汽廠工人的生產生活場景。
“這些人物雕塑都是請四川美術學院設計雕刻的?!鼻癖笾钢箙^還原的生產車間告訴記者,除了雕塑是假的,機器和雕塑腳下的踏板都是真的,都是川汽廠閑置廠房里拿過來的。因室內博物館位于地下一層,吊車進不來,展區里的上百臺機床都是用人力慢慢挪進來的。
室內展區還復原了川汽廠工人的住房場景,有建在山坡上的“干打壘”房屋,有搭建在豬圈上的簡易草棚。
川汽廠選址在巴岳山腳,共削了26個山頭建廠。當時,從全國各地來的三線建設者多達4000多人,大足縣當時派出四千多名民工參與支援。工廠周邊都是農村,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大家自覺響應“先治坡、后治窩”“先生產、后生活”號召,大多就在附近搭草棚居住,或者到龍水、郵亭、峰高等周邊的老鄉家借住。
邱斌說,建館時裝修工人沒有見過“干打壘”,一開始用青磚砌,但都沒有還原場景,后來,他就帶著工人去川汽廠看那些仍舊保存的“干打壘”房屋。
室內展區還拿出很大面積還原了郵亭火車站和雙路鋪老街。
“郵亭火車站”停放著一節綠皮車廂,不時響起那個時代的播音,讓人有穿越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錯覺?!霸诶洗ㄆ说挠洃浿?,郵亭火車站是一個魂牽夢繞的地標?!鼻癖笳f,這個站臺,有離別的淚水,有團聚的喜悅,也見證了那一代人光榮與夢想,他們生產出的紅巖軍車就是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
曾經的雙路鋪老街只有一個鐵匠鋪、一個縫紉鋪,卻是雙橋當時最熱鬧的地方,是三線建設者苦中帶甜的特殊情結。展區里“雙路鋪老街”,所用的石板、墻上磚、瓦片、木板,都是從雙路鋪老街搬過來還原的。
博物館還挖掘了大量人物故事。如一個名叫胡永林的銑工,他在生病后仍堅持參加青年突擊隊,說“寧愿倒在機床旁,也不躺在病床上”,成為川汽廠流行多年的一句豪言壯語。
博物館用真實車頭和雕塑再現了八級工手工打造駕駛室的場景?!澳菚r全國只有100多個八級工,川汽廠就有4個。”邱斌說,在川汽廠當工人時,曾跟一個五級工當過學徒,那個五級工將一塊變形的鋼板鋪在工作臺上,用榔頭“啪啪啪”一陣敲,就將鋼板敲得平平整整,不留一點凹印。八級工的技術更是令人仰望的存在。
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于2021年底開館后,成為大足新的歷史文化名片,至今已接待游客40余萬人次。
“我們目前將這個博物館命名為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A館,就是希望能推動川汽廠老廠的保護開發?!鼻癖笳f,大足不僅是中國重型汽車的搖籃,還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若是依托原川汽廠閑置廠區、保存完整的裝備等國有資產,打造涵蓋工業遺址展陳、文博文創、工業研學等業態于一體的中國國有企業博物館群落、重汽文創產業基地、重汽文化特色文旅小鎮,講好“重汽故事”和“中國汽車工業故事”,必將成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關鍵詞”。
名詞解釋>>>
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它是在當時國際局勢日益緊張的情況下,為加強戰備,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的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建設的重點在西南、西北。
其中,一線是沿海和邊疆的省市區;二線是介于一、三線地區的省市區;三線包括京廣線以西、甘肅省的烏鞘嶺以東和山西省雁門關以南、貴州南嶺以北的廣大地區,具體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青海省和陜西省的全部,山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粵北等地區。
1964年至1978年,國家在屬于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的40%;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400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數千萬人次的民工,來到祖國的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建起了1945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等企業事業單位。
(據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